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组织Th1/Th2比值与肾脏微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32名HSPN患儿为病例组,根据肾脏病理结果分为4个亚组:HSPN Ⅱ级(n=8),Ⅲa级(n=7),Ⅲb级(n=10)及Ⅵ/Ⅴ级(n=7)。5例因肾外伤切除肾组织患者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INFγ(标记Th1细胞)、IL-4(标记Th2细胞)及CD34(标记微血管)的表达,并进行微血管评分,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肾脏INFγ、IL-4表达与肾脏病理分级、肾脏微血管评分和MVD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肾组织INFγ表达降低,IL-4表达升高,Th1/Th2比值随着HSPN病理损伤的加重而减小,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SPNⅡ级和Ⅲa 级组MVD显著增加,但Ⅳ/Ⅴ级组MVD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和HSPNⅡ级组比较,HSPNⅢa级、Ⅲb级以及Ⅳ/Ⅴ级组肾脏微血管评分明显增加,且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肾脏微血管评分逐渐增加,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Th1/Th2比值与微血管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921,P<0.01)。结论:Th1/Th2比值降低可能参与了HSPN肾脏微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程度病理损害HSPN组和对照组(薄基底膜病)肾组织标本中MIF的表达,并分析与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对照组肾脏仅有微弱的MIF表达,HSPN组的MIF表达增加,且随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增强。HSPN病理Ⅲ~Ⅳ级组、Ⅰ~Ⅱ级组的肾活检组织MIF阳性强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Ⅲ~Ⅳ级组的肾活检组织MIF阳性强度较Ⅰ~Ⅱ级组显著增强(P<0.01)。在伴有新月体、炎性细胞浸润的肾组织中MIF表达增加明显。HSPN肾组织MIF表达与24 h尿蛋白定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MIF在介导HSPN肾损害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上调可作为反映HSPN肾病理损害程度的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20-12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ax2与WT1在紫癜性肾炎(HSPN)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HSPN患儿37例为试验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微小病变型)1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检测Pax2与WT1的表达,分析肾脏Pax2、WT1表达与肾脏病理积分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HSPN患儿肾组织局部Pax2的表达:Ⅱ级1.14±0.38;Ⅲa级1.71±0.47;Ⅲb级2.58±0.51;Ⅳ级3.00±0.00;对照组0.80±0.45。HSPN患儿与对照组之间和HSPN患儿肾脏病理改变各级间,Pax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着肾脏病理级别的加重,Pax2的表达增加。(2)HSPN患儿肾组织局部WT1的表达:Ⅱ级2.78±0.38;Ⅲa级1.86±0.53;Ⅲb级1.50±0.52;Ⅳ级1.50±0.58;对照组2.60±0.54。HSPN患儿与对照组之间和HSPN患儿肾脏病理改变多级间,WT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理级别的加重,WT1的表达增加。结论HSPN患儿中存在PaX2的重新表达和WT1的表达减少,且随着肾脏病理加重Pax2的表达增加,WT1的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表明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 ILK)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ILK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小球损害的关系。方法:188例HSPN患儿按照国际儿童肾脏病组织(ISKDC)关于HSPN肾脏病理分级分成5组,即≤Ⅱa级组、Ⅱb级组、Ⅲa级组、Ⅲb级组、≥Ⅳ级组。对照组为薄基膜肾病患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及HSPN患儿肾小球ILK的表达,分析肾小球ILK表达与肾小球病理损害、尿蛋白排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ILK在肾小球的表达:对照、≤Ⅱa级、Ⅱb级、Ⅲa级、Ⅲb级、≥Ⅳ级组6组患儿肾小球ILK的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3.35±1.01)%、(4.88±1.13)%、(9.64±1.36)%、(11.27±1.68)%、(17.42±3.0)%、(20.62±2.32)%,6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随着患儿尿蛋白排泄量的增加,肾小球ILK表达逐渐增强,尿蛋白阴性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显著尿蛋白组及大量尿蛋白组间的ILK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ILK与儿童HSPN肾小球病理损害及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888-891]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皮素-1(ET-1)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组织中的分布、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探讨ET-1在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及病理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1例不同病理分级HSP患儿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肾组织ET-1蛋白及mRNA表达,10例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组。结果1.正常肾组织及HSP患儿肾组织中均有ET-1表达。正常肾脏肾小球、系膜ET-1仅微弱表达;远端肾小管表达多于近端,间质无表达;HSP患儿肾组织ET-1表达信号明显增多,肾小管表达比对照组增多,主要见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P均<0.05);蛋白及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64 P<0.05);2.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不同病理分级HSPN患儿肾组织ET-1表达均存在明显差异,Ⅰ-Ⅳ级病理损害者ET-1表达水平随病理加重而表达增加,病理表现为Ⅴ-Ⅵ级者,ET-1表达与上述各组比较有所降低,但仍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急性期组相比,恢复期组ET-1表达明显减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4.尿常规检查正常组与异常组,ET-1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组织能通过自分泌方式产生ET-1;ET-1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有一定关系,在HSPN发病及病理进展中发挥一定作用;临床上应积极行肾组织活检确立HSPN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明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 kedkinase,ILK)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ILK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肾小球损害的关系。方法188例HSPN患儿按照国际儿童肾脏病组织(ISKDC)关于HSPN肾脏病理分级分成5组,即≤Ⅱa级组、Ⅱb级组、Ⅲa级组、Ⅲb级组、≥Ⅳ级组。对照组为薄基膜肾病患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及HSPN患儿肾小球ILK的表达,分析肾小球ILK表达与肾小球病理损害、尿蛋白排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ILK在肾小球的表达:对照、≤Ⅱa级、Ⅱb级、Ⅲa级、Ⅲb级、≥Ⅳ级组6组患儿肾小球ILK的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3.35±1.01)%、(4.88±1.13)%、(9.64±1.36)%、(11.27±1.68)%、(17.42±3.0)%、(20.62±2.32)%,6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随着患儿尿蛋白排泄量的增加,肾小球ILK表达逐渐增强,尿蛋白阴性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显著尿蛋白组及大量尿蛋白组间的ILK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ILK与儿童HSPN肾小球病理损害及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和24 h 尿蛋白定量与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脏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48 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HSPN 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肾脏病理结果分为Ⅱ a 级及Ⅱ a 级以下12 例、Ⅱ b 级12 例、Ⅲ a 级17 例及Ⅲ b 级及Ⅲ b 级以上7 例。乳胶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患儿血清CysC,浊度法检测Fbg 浓度,终点法检测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采用Pearson 和Spearman 相关分析对各检测指标之间及各指标与肾脏病理分级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CysC、Fbg 浓度和24 h 尿蛋白定量在各肾脏病理分级患儿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水平均随病理分级严重程度增高而上升(P<0.05)。48 例HSPN 患儿血清CysC 和Fbg与24 h 尿蛋白定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r=0.51、0.63,P<0.05);Fbg 与血清CysC 之间呈正相关(r=0.55,P<0.05);CysC、Fbg 及24 h 尿蛋白定量与肾脏病理分级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r=0.66、0.64、0.68, 均P<0.05)。结论 CysC、Fbg 和24 h 尿蛋白定量均能反映肾脏损伤严重程度,对于HSPN 患儿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血中VEGF、ET-1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内皮素-1(ET-1)的变化,探讨其与HSPN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检测58例HSPN患儿血中VEGF和ET-1的浓度,对其肾病理与肾血管损害进行半定量评分;另设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HSPN患儿在轻到中度肾损害时,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肾损害时,则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VEGF浓度随着血管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P均〈0.01)。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着肾血管与肾病理损害的加重而递增(P均〈0.01);血清VEGF与肾病理损害、血管损害及血浆ET-1明显负相关(P均〈0.01);ET-1与肾病理损害和血管损害明显正相关(P均〈0.01)。结论 VEGF和ET-1在儿童HSPN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血VEGF和ET-1浓度动态变化可用于评价HSPN患儿肾组织及肾血管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常将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协作组(ISKDC) 的分级标准用于紫癜性肾炎(HSPN),但其只能反映发病时肾脏活动性炎症情况,不能反映慢性病变的情况。 目的:探讨IgA肾病牛津分类(MEST-C)评分标准在儿童HSPN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年龄≤14岁、符合HSPN诊断标准且行肾活检的患儿。采集患儿的一般情况、肾活检前尿和血标本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表现、ISKDC分级、基于病理报告的免疫荧光分型。依据病理报告结果在病理科医生指导下参照MEST-C评分标准对肾脏病理重新评估,因本研究无管状萎缩/间质纤维化(T1/T2病变),故将肾小管间质病变分为急性(Ta)和慢性(Tc)评分,分为系膜细胞增生(M0/M1)、内皮细胞增生(E0/E1)、节段性硬化/粘连(S0/S1)、Ta0/Ta1、Tc0/Tc1、新月体形成(C0/C1/C2)组,对MEST-C与ISKDC病理分级和免疫荧光病理行kappa一致性检验。 主要结局指标:HSPN不同病理分型的一致性。 结果:①341例HSPN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191例,女150例,中位发病年龄9(8,11)岁,首发症状至出现尿检异常的间隔时间为10(3,21)d。②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常见,C1组血尿和蛋白尿型比例较高,M1、E1和Ta1组肾病综合征型比例较高,S1和Tc1组慢性肾炎型比例较高,P均<0.05;M1、Ta1、C2与较严重的镜下血尿有关,M1、E1、Ta1、C2与大量蛋白尿有关,P均<0.05;M1、Ta1、C1/C2与eGFR水平下降有关,P<0.05。③ISKDC分级中Ⅱ、Ⅲ级最常见,无Ⅰ、Ⅴ、Ⅵ级病例;MEST-C评分中以E1和C1病理改变较多见;MEST-C与ISKDC分级存在相关性,M1、E1、Ta1、C1/C2组ISKDC病理分级较重,S1、Tc1组ISKDC分级较轻。 结论:MEST-C评分与儿童HSPN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一致性符合临床预期;MEST-C病理指标均与ISKDC分级存在一致性,Ta和E指标分别与补体C3和Fib沉积严重程度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及疾病转归。方法分析42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改变,其中40例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病理表现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12例,未见Ⅳ级及Ⅳ级以上病例。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血尿、孤立性蛋白尿病理为Ⅰ、Ⅱ级,血尿和蛋白尿病理为Ⅰ~Ⅲ级,肾病综合征型病理为Ⅱ、Ⅲ级,且肉眼血尿多见于Ⅱ、Ⅲ级患儿;ACE基因DD型肾脏病理损伤重。结论HSPN临床表现不能预测肾脏病理形态改变,但病理损伤越重蛋白尿越重。肉眼血尿和蛋白尿可作为早期肾活检指征;ACE基因DD型肾脏病理损伤重;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3例肾母细胞瘤、瘤旁组织和6例正常肾组织中VEGF、Flk-1表达和MVD计数.观察并分析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33例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81.8%,Flk-1阳性表达率69.7%,瘤旁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9.1%,Flk-1阳性表达率6.1%,6例正常肾组织VEGF及Flk-1均为阴性表达,三者之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MVD值29.7±12.4,瘤旁组织MVD值10.3±9.6,正常肾组织MVD值9.8±2.3.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与后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表达与Flk-1、MVD计数正相关,Flk-1与MVD表达正相关,VEGF、Flk-1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及转归之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肾母细胞瘤中VEGF及其受体Flk-1呈高表达,血管生成增多,VEGF、Flk-1表达与MVD密切相关,提示VEGF及其受体Flk-1参与肾母细胞瘤的血管形成过程,促进血管生成,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R-151a-3p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和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LN患儿87例,其中Ⅱ型16例、Ⅲ型14例、Ⅳ型34例、Ⅴ型17例、Ⅵ型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儿不同血管损害程度时心肌素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经皮穿刺活检组织常规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检查确诊的LN患儿49例,3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依据ISN/RPS 2003 LN病理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依据Katafuchi评价方法对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同时对血管损害进行评价;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心肌素含量。结果 LN患儿的肾小球损害积分、肾间质损害积分均随病理分型的加重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损害与肾间质损害呈正相关(r=0.96,P0.01);血管损害程度与肾小球损害程度、肾间质损害程度有关,与临床检验指标无关。按肾血管损害程度分组,血管损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正常对照儿童之间外周血心肌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61,P0.001),中度组、重度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与轻度损害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与轻度损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类型分组,正常对照与各病理类型分组间外周血心肌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793,P0.01),Ⅱ、Ⅲ、Ⅲ+Ⅴ、Ⅳ、Ⅳ+Ⅴ型患儿外周血心肌素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N患儿血清中心肌素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肾脏血管损害情况,提高心肌素的浓度可能有助于血管损害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79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107例,38.4%),其次是肾病综合征型(69例,24.7%),孤立性蛋白尿型(40例,14.3%),孤立性血尿型(29例,10.4%),急性肾炎型(21例,9.3%),急进性肾炎型(8例,2.9%),慢性肾炎型(5例,1.8%)。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中心标准,279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病理分级以Ⅱ级和Ⅲ级最多,分别为133例(47.7%)和109例(39.1%),血尿和蛋白尿型的病理分级以Ⅱ级(61例,57.0%)和Ⅲ级(35例,32.7%)多见,肾病综合征型的病理分级以Ⅲ级多见(41例,59.4%)。免疫病理分型以IgA+IgM沉积型多见(108例,38.7%),IgA+IgM+IgG沉积型次之(86例,30.8%)。肾病综合征型的病理改变相对较重(X^2=35.989,P〈0.05),免疫病理分型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以血尿和蛋白尿型及肾病综合征型为主,病理分级以Ⅱ级和Ⅲ级常见,但临床症状与病理损伤的程度不完全一致,肾病综合征型的病理改变相对较重。应根据临床类型和病理分级制定治疗计划,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T细胞表面和血清CD25表达水平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并发肾炎的相关性,为HSP病情的评估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HSP患儿4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肾脏受累情况再分为紫癜性肾炎(HSPN,18例)组与非紫癜性肾炎(NHSPN,22例)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5名作为对照组(H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中CD25的表达。酶联反应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CD25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SP患儿外周血中CD25在CD3+总T细胞[HD(2.19±0.85)%、HSP(1.43±0.78)%]、CD3+CD4+T细胞[HD(3.82±2.18)%、HSP(2.40±0.95)%]、CD3+CD4-T细胞[HD(1.90±0.51)%、HSP(1.25±0.35)%]上的表达均减少(P<0.05)。HSPN患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中CD25的表达[NHSPN(2.62±1.03)%、HSPN(2.11±0.78)%]和血清CD25水平[NHSPN(649.0±346.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4, FGFR4) 在人发育肾组织和儿童常见肾脏疾病中的表达,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及其受体(FGFR4)在人发育肾和病理肾中的作用,为肾脏病理发生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FGFR4在18例8~34周龄胎儿肾组织和82例儿科常见肾脏疾病,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单纯性血尿的表达,并作与肾脏病理积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肾发生带内FGFR4表达微弱,肾囊泡和S 型小体的上支和中间支,即原始肾小管上皮细胞部位有微弱表达,间充质、压缩间充质细胞未见表达,输尿管芽及其末端壶腹和C-期足细胞表达不明显。M-期肾小球和近端小管无阳性细胞染色,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表达较为明显。②所有病理切片均存在FGFR4不同程度阳性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肾小球区表达微弱,主要在足细胞部位;肾小管区表达较为强烈,主要部位在远端小管,表达密集部位的小管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细胞萎缩、管腔扩大,尤其部分近端小管更为明显。③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其他3种肾脏疾病的各部位FGFR4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肾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各病理类型间FGFR4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足细胞FGFR4表达在紫癜性肾炎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病理类型组( P<0.05)。④相关性分析发现,近端小管FGFR4表达与肾小管病理积分呈正相关,其他各部位表达均与病理积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FGF-FGFR4对早期肾单位的形成可能不起关键作用,而是与其后期较成熟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发育的调控有关。FGFR4可能参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单纯性血尿的病理发生,表达程度增多与肾脏病理损害有一定关系,表达适度增多有利于足细胞和肾小管损伤修复,过表达则可能加重病理损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33-1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儿科住院、有肾活检病理报告、年龄<18周岁的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71例HSPN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223例、女148例,中位年龄10(2~18)岁。①85.4%患儿于皮肤紫癜后1个月内出现尿检异常。紫癜伴消化道和关节症状者占37.5%,紫癜伴关节、肌肉症状者占21.6%,紫癜伴消化道症状者占20.2%。②临床分型:血尿加蛋白尿型占78.4%,肾病综合征(NS)型占15.1%,单纯性蛋白尿型和单纯性血尿型各占3.2%。NS型(12.5%,7/56)较血尿加蛋白尿型(3.8%,11/291)中肉眼血尿比例较高(χ2=28.4,P<0.01)。有消化道症状者(45.8%,98/214)较无消化道症状者大量蛋白尿的比例高(40.1%,63/157)(χ2=15.6,P<0.001)。③光学显微镜分级以Ⅲ级最多(74.9%),其中Ⅲa和Ⅲb型各占46.6%和28.3%,其次为Ⅱ型(21.3%)。免疫荧光分型以IgA型最多(83.3%)。④临床分型与光学显微镜分级(r=0.264,P<0.001)和肾小管病理分级(r=0.246,P<0.001)、光学显微镜分级与肾小管病理分级(r=0.366,P<0.001)、新月体的比例与24 h尿蛋白量(F=3.980,P=0.001)均有相关性。结论儿童HSPN临床以血尿加蛋白尿型最常见,病理以Ⅱ级和Ⅲ级多见。临床与病理、消化道症状与大量蛋白尿、NS型和肉眼血尿、肾小管病变程度与病理分型、新月体含量与24 h尿蛋白水平等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儿科住院、有肾活检病理报告、年龄<18周岁的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71例HSPN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223例、女148例,中位年龄10(2~18)岁。①85.4%患儿于皮肤紫癜后1个月内出现尿检异常。紫癜伴消化道和关节症状者占37.5%,紫癜伴关节、肌肉症状者占21.6%,紫癜伴消化道症状者占20.2%。②临床分型:血尿加蛋白尿型占78.4%,肾病综合征(NS)型占15.1%,单纯性蛋白尿型和单纯性血尿型各占3.2%。NS型(12.5%,7/56)较血尿加蛋白尿型(3.8%,11/291)中肉眼血尿比例较高(χ2=28.4,P<0.01)。有消化道症状者(45.8%,98/214)较无消化道症状者大量蛋白尿的比例高(40.1%,63/157)(χ2=15.6,P<0.001)。③光学显微镜分级以Ⅲ级最多(74.9%),其中Ⅲa和Ⅲb型各占46.6%和28.3%,其次为Ⅱ型(21.3%)。免疫荧光分型以IgA型最多(83.3%)。④临床分型与光学显微镜分级(r=0.264,P<0.001)和肾小管病理分级(r=0.246,P<0.001)、光学显微镜分级与肾小管病理分级(r=0.366,P<0.001)、新月体的比例与24 h尿蛋白量(F=3.980,P=0.001)均有相关性。结论儿童HSPN临床以血尿加蛋白尿型最常见,病理以Ⅱ级和Ⅲ级多见。临床与病理、消化道症状与大量蛋白尿、NS型和肉眼血尿、肾小管病变程度与病理分型、新月体含量与24 h尿蛋白水平等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