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中奎  王治英 《临床医学》2012,32(6):121-122
目的探讨病毒性前庭神经炎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二者临床不同特点。方法对125例眩晕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其中筛选出31例有明确病毒感染者作为A组,同期94例无病毒感染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作为B组,两组对比。结果 31例病毒感染患者前庭周围性眩晕发生率低于前庭中枢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表现周围性眩晕亦极少。A组经颅多普勒(TCD)异常率低(22.6%),B组异常率高(77.7%)。结论病毒感染后前庭中枢性眩晕容易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眩晕相混淆。TCD对于二者有较好的鉴别意义,应是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经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前者的临床表现为单肢无力、偏身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单眼视力障碍等,后者的临床表现则为眩晕、视物模糊、复视、吞咽困难或共济失调等。除了以上经典的TIA发作外,临床上还有一些少见的TIA发作形式。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归纳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72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眩晕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8例TIA性眩晕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液粘度和血脂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IA性眩晕应用眩晕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调节血流变及血脂代谢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当于中医学的"中风先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为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晕厥发作;瞬时性视物昏瞀。随着近年来TIA进展为脑卒中(中风)概率的升高,及早发现及干预治疗TIA也越发受到重视。医学界已将TIA认为是脑卒中(中风),尤其是缺  相似文献   

5.
正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006年中国发布《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明确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TIA和脑梗死,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越来越多见,特别是后循环缺血性眩  相似文献   

6.
丁秀丽 《临床医学》2003,23(6):12-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994~ 2 0 0 2年所收集的 64例TIA病例的发作特点、影像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TIA病例中有 4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 ,眩晕 4例 ,失语 15例 ,精神障碍 2例 ,半侧舞蹈样发作 2例。发作时头颅CT检查发现 3 9例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 ,其余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梗塞病灶。64例中有 5 9例痊愈 ,5例发展为脑梗死 ,其中 2例死亡。结论 :TIA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是脑梗死的特殊缺血半暗带期 ,及时治疗有助于防止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颈椎病等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原因;眩晕、平衡障碍及共济失调是其常见表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及双眼视力障碍是其特征性症状;意识障碍是其严重表现。经过1周-1个月相应药物治疗,47例(48.4%)完全缓解,24例(24.7%)部分缓解,11例(11.3%)无效,15例(15.4%)恶化发展为梗死,其中4例(4.1%)死亡。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具有易复发、易加重的特点,临床医师应掌握其临床表现,尽早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其发作与进展。  相似文献   

8.
对耳石症误诊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6岁。因眩晕伴恶心呕吐1a(呈阵发间歇发作),近2h频繁发作入院,患者1a前看电视时突然性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持续约几分钟,平卧位稍好转,本地医生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治疗疗效不明显,近1a来间歇发作十余次,每次发作时间不等,今晨起床上厕所时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急在家人搀扶下平卧于床上,仍不能睁眼,头稍动即感眩晕,既往有糖尿病病史4a,坚持服药治疗,糖尿病控制尚可,平素血压不高,否认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所致椎-基动脉一过性脑供 血不足(TIA)和供血不足合称为椎-基 动脉供血不足,临床常表现为眩晕症 状。我院自1998年10月~2000年8月 间共收治98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 者,采用中药天麻钩藤汤加减辨证施治, 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作者报道了1例中风抗凝治疗导致的罕见并发症——继发于臂部肌肉弥漫性出血的尺神经病。 患者,女,79岁,因急性眩晕和双下肢无力急诊入院。其主要病史是中、重度主动脉狭窄、高血压和右前臂血管内深部血栓。临床拟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部分凝血激酶时间(PTT)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的TIA患者172例,按照发作频率分为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发作次数≥2),多发性TIA按照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同分为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对不同发作频率TIA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比较,房颤、肢体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P<0.05),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多发性TIA(P<0.05);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比较,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刻板性TIA(P<0.05)。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常见于多发性TIA和刻板性TIA,房颤、肢休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对TIA患者应根据发作频率和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病因检查。  相似文献   

12.
陈晓红  边连防 《新医学》2005,36(9):557-558
A型题(第1题~第15题)请从A、B、C、D、E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答案。1.关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下列哪项是特征性的临床表现?A.对侧肢体无力或轻偏瘫;B.病变侧霍纳(Homer)综合征、对侧偏瘫;C.猝倒发作;D.眩晕、平衡失调;E.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相似文献   

13.
陈晓红  边连防 《新医学》2005,36(9):557-558
题目 A型题(第1题~第15题)请从A、B、C、D、E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1.关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下列哪项是特征性的临床表现?A.对侧肢体无力或轻偏瘫;B.病变侧霍纳(Horner)综合征、对侧偏瘫;C.猝倒发作;D.眩晕、平衡失调;E.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颈内动脉系统TIA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3例TIA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 ,并随访 12个月 ,比较TIA复发、发展为脑梗死与无复发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5 3例TIA患者在随访期间有TIA复发 18例 ,发展为脑梗死 19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颈动脉狭窄 12例TIA复发 3例 ,发展为脑梗死 9例 ;斑块 14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6例 ;内膜增厚 13例 ,TIA复发 6例 ,发展为脑梗死 3例 ,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经Radit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TIA的预后成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系统TIA的预后密切相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危险因素 ,可作为颈动脉系统TIA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血液流变学检测为主,结合临床有关资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予后估计做了探讨。 病例选择 1.本组64例皆为男性患者。年龄最小46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2.5岁。 2.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订标准及1986年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一过性突发性脑晕、语言障碍、视力障碍(黑蒙、夏视等)、偏瘫、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上述症状与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排除癔病、耳源性眩晕、眼部疾患、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反复发作的TIA即TIA,暂订为1年内有3次以上发作者。脑梗塞诊断根据亦为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或不伴DWI异常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TIA患者出现DWI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84例和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梗死组),根据DWI结果把TIA患者分为TIA1组44例(DWI正常)和TIA2组40例(DWI异常),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DWI及MRA检查结果和住院期间TIA、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2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组(1.63±2.05cm^3,10.34±11.14cm^3,P〈0.05),两组病灶间有重叠区域;梗死组颅内动脉闭塞的发生率最高,多为远端大血管闭塞,而TIA2组闭塞血管多位于近心端;住院期间3组脑血管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TIA2组最高,梗死组最低,并且TIA2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TIA1组和梗死组(27.5%,2.3%,2.2%,P〈0.05),而TIA1组以TIA复发为主。结论:TIA伴DWI异常可能是独立于TIA和脑梗死之外的脑缺血综合征,危险因素与TIA和脑梗死基本相同,短期内易再发脑血管病并以脑梗死为主,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其溶栓治疗方案应根据新近发生的脑损伤程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TIA患者(TIA组)及43例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的浓度,在1年的随访期内记录入选者再次发生TIA及脑梗死事件的情况,分析hs-CRP与TIA预后的关系。结果:TIA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1年的随访期内,TIA组、对照组发生TIA分别为15例(34.88%)、4例(9.30%);发生脑梗死分别为9例(20.93%)、1例(2.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s-CRP与TIA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有关(P<0.01),高水平hs-CRP(≥4.5 mg/L)患者在随访期内再次发生TIA、脑梗死的几率均比低水平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hs-CRP可作为TIA患者的预后指标,血清CRP水平高的TIA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赵和荣 《临床荟萃》2008,23(12):886-88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6例脑梗死后TIA及135例单纯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TIA组“有短暂性神经体征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transient signs,CITs)的发生率较TIA组明显增高(P<0.01),而平均持续时间较短(P<0.01),发作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脑梗死后TIA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后TIA较单纯TIA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长期随访,脑梗死后TIA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常见,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脑缺血研究的深入,发现传统定义将症状持续24h为标准扩大了TIA的诊断范围,将一部分脑梗死误诊为TIA,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根据TIA新定义的观点,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TIA和脑梗死都是脑缺血的严重状态,须积极干预和治疗。本文综述了TIA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