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疾病的总称。所谓郁,是滞而不通之义。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安,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阳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小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为和解少阳之首方。笔者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郁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多见于平素肝旺或体质素弱,再加之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出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或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一系列症状。郁证的发病离不开七情所伤,故在中医的治疗上,历代多以疏肝理气、行气解郁为主。但郁证多病日久迁延反复,病初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必兼有血瘀。夏永良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发现,立意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在治疗郁证方面,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4.
1 眩 晕杨某,男,4 3岁。2 0 0 0年2月12日诊。5天前晨起突发眩晕,自觉天旋地转,耳鸣如蝉,双目畏光,卧床不能起动,动则眩晕呕吐,伴口苦咽干,心烦,胸胁胀满,不欲食。经西医用甘露醇、培他定注射液治疗5天,症状缓解,但仍不彻底,随求诊于余。视症如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病属邪郁少阳,上扰清窍之眩晕。治宜疏解少阳,拟小柴胡汤化裁,药用:柴胡15g ,黄芩、半夏、钩藤各12 g ,茯苓15g ,白术9g ,桂枝6g ,生姜3片,水煎服,药进5剂,诸症均平。按 此证眩晕,伴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等少阳主证。其病机显系邪犯少阳,浊邪循经上扰清窍而致,故…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本方为少阳证而设 ,由柴胡 12 g ,黄芩 9g ,人参 9g ,炙甘草 6 g ,生姜 9g ,大枣 4枚 ,半夏 9g组成。主治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或妇人伤寒 ,热入血室 ,以及疟疾 ,黄疸等杂病而见少阳  相似文献   

6.
郁证是由情志为舒、气滞邪郁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郁证的病证名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郁冒”。郁证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每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临床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癔病等,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抑郁症及老年性抑郁症等亦具有该病特点。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多愁善感或易怒易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自觉有物梗阻等一系列症状。本病经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经久难愈。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疏肝解郁汤加减治疗郁证可余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4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①临床症见:不寐少寐,甚则彻夜不寐,多梦易醒,心烦易怒,坐卧不宁,胸胁胀满,目赤耳鸣,口干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②证候分析:肝郁气结,神魂不宁,故不寐少寐;肝失疏泄,肝火偏旺,故多梦易醒,急燥易怒,胸胁胀满;肝火犯胃,胃热灼津,故口渴喜饮;火热上蒸,故目赤口干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③治法:疏肝解郁,除烦安神.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其方证包括:发热,往来寒热;咳嗽咳痰,口干,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腹痛,胁下痞硬;心烦喜呕,心悸等.小柴胡汤可加减或合方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胸膜炎,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而见少阳证者.《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的发热包括往来寒热、热入血室、数种潮热...  相似文献   

10.
"怒"是正常的情志活动之一,在异常情况下会导致情志内伤,从而引发郁。怒与脏腑气血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联系,其中与肝体阴用阳功能关系最为密切。怒志刺激的外因结合易怒体质的内因形成溢脉型郁证,即颅腔气血失调所致的肝阳上亢、肝气上逆型郁证。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创始人刘绍武先生提出"四脉定证、以脉定方"的辨脉与治郁体系,拟调神平亢汤平肝降逆、调节情志,对怒所致之溢脉型郁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中少阳病之主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组方而成,功在和解少阳枢机。《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临证凡见伤寒,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均可运用,现将所见之验案整理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证是“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乃张仲景《伤寒论》之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方而成,功在和解少阳。临证见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均可运用。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余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内科、五官科杂病,获得一定疗效,兹介绍如下。1 感冒1.1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数日,缠绵不愈,证见头晕,口苦,恶寒,低烧,咳嗽不欲食,舌苔薄白,脉浮弦。治宜本方合参苏饮加减:柴胡15g,半夏10g,党参15g,甘草3g,黄芩9g,紫苏10g,前胡10g,杏仁6g,板蓝根30g,白薇12g,生姜3片,大枣…  相似文献   

15.
赵瑜 《辽宁医学杂志》2012,26(3):141-143
小柴胡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主要用于伤寒、中风后,邪入少阳半表半里证的治疗.主方由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7味药组成,在《伤寒论》中表述功用为: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主要适应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4个主症,这4个症候是在伤寒5~6日,中风的基础上产生的.须知当伤寒至5~6日已进入半表半里之少阳阶段,《伤寒论》少阳之为病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也.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少阳之脉有手足经脉之分,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其经脉历三焦而布胸胁,外邻太阳经脉,内近阳明之脉,居太阳、阳明之间.  相似文献   

16.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疾病的总称.所谓郁,是滞而不通之义.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安、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中图分类号R289.5小柴胡汤系汉代张仲景所创立,为和解少阳枢机之主方。常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等为其主证。但临证应用时,只要见到其中一、二症,便可以本方加减施治,《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临床使用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阳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为少阳枢机之要剂、和解表里之总方.笔者应用其辨证治疗内伤杂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方由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湖汤主之。”小柴胡汤适应“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等四个主症,这四证候是在“伤寒五六日,中风”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连建伟教授辨治郁证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喜叹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此与现代医学的抑郁障碍相似.现代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各种家庭社会问题频发,人们心理生理压力普遍增加,郁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连建伟教授认为:情志怫郁为郁证之始因,气机郁结而进一步导致痰、湿、食、血诸郁为郁证之病机.因此,连老师临证多从情志郁结辨治郁证,常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行气开郁、降逆化痰;清化痰湿、温胆开郁;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滋阴清热、镇心安神等六法来统领而治,每获良效,可为后学者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