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TGF和TGF-β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观察益肾解毒汤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6肾切除大鼠制作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和益肾解毒汤组。术后8周,常规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用Masson染色法检测胶原在肾脏的沉积;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CTGF和TGF-β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HIF-1α、CTGF和TGF-β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解毒汤组肾组织中HIF-1α、CTGF和TGF-β1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HIF-1α通过调节CTGF和TGF-β1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而导致肾间质的纤维化,益肾解毒汤可通过减少HIF-1α蛋白水平来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关木通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GMT-TIN)肾小管间质内纤维化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的特点,探讨其纤维化病变发生与发展的有关环节。方法 22例GMT-TIN患者根据病理特点分为急性组8例、慢性轻型组8例和慢性重型组6例,对其纤维化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肾活检组织标本中,肾小管间质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IV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的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之间以及与纤维化病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各组肾小管间质内均检测到高表达的α-SMA、FN和IV型胶原,随病变慢性化加重3者表达均明显增强,并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正相关(P<0.01)。(2)各组肾间质内均出现CTGF及TGF-β1表达,2者间显著正相关(r=O.771,P<0.0001),但在时相上存在一定差异。(3)肾间质内CTGF表达分别与FN及IV型胶原沉积正相关(r=0.6855和0.5964,P<0.01)、与纤维化病变程度正相关(r=0.4941,P<0.05)。结论(1)GMT-TIN肾间质内CTGF的高表达、CTGF与ECM沉积以及纤维化病变的相关性,提示其在GMT-TIN肾间质纤维化病变中起重要作用。(2)CTGF与TGF-β1的相关关系及2者表达时相的差异,进一步支持CTGF可能作为TGF-β1的下游效应因子在纤维化病变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损伤之后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Ⅰ、Ⅲ、Ⅳ型胶原过度增生沉积、降解减少造成的病理性结果.既往对ECM的生成与沉积研究较多,近年对ECM降解的研究也日益深入[1],在ECM降解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因子(TIMPs)的平衡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间质肾炎(TIN)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包括梗阻性肾病、慢性炎性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典型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单核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间质的病理变化情况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密切的关系。TGF-β1被认为是TIN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它在促进炎症反应、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纤维母细胞增殖及细胞外间质蛋白沉积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一侧输尿管梗阻后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进而出现TGF-β1的异常表达。通过受体及Smad、JNK途径的信号传导激活细胞核内的转录刺激物发挥生物效应。TGF-β1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浸润,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肌纤维母细胞的聚集、增殖,促进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等多个方面诱发TIN及纤维化,造成肾脏损伤,并且与P38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苯丙酸诺龙A、CD44、纤溶蛋白酶原系统之间有协同作用。在不同途径阻断TGF-β1的作用,可减轻肾纤维化及抑制肾功能损害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和络泄浊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络泄浊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ECM)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灌胃组、造模组及造模灌胃组,运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UUO)制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术后5周取术侧肾脏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Ⅳ型胶原、纤连蛋白(F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和络泄浊方可明显减轻纤维化时Ⅳ型胶原、FN的沉积,下调致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改善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伤。结论:和络泄浊方可明显减少肾间质纤维化时ECM主要成分的沉积,有显著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霉酚酸酯(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前后肾组织的活动性和慢性病变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9例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患者在MMF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6-7个月接受了重复肾活检,应用天狼星红行胶原染色,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细胞、骨桥蛋白(OPN)、纤连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TGF-β1应用SP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细胞及应用图像分析对染色行定量评估,对组织病理表现行活动指数(AI)和慢性指数(CI)评分,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 (1)治疗后AI下降,小球及小管间质浸润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减少,小球及小管间质细胞的增殖率降低;OPN表达减少并与小管间质的单核/巨噬细胞数正相关。(2)治疗后CI变化不显著,FN在小球及小管间质的面积比,胶原在小管间质的面积比及α-SMA、TGF-β1的表达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治疗后间质的T细胞数与胶原在小管间质的面积比正相关,单核/巨噬细胞数与胶原,FN、α-SMA在小管间质面积比正相关,结论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可以通过下调黏附分子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抑制细胞增殖,从而减轻活动性炎症病变,其对肌成纤维细胞和TGF-β1的表达影响不显著,慢性纤维化病变无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正>肾间质纤维化(RIF)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最终共同途径,以细胞外基质(ECM)在肾间质中异常沉积为特征。RIF是多种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TGF-β1/Smad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自噬等作用,是RIF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有赖于瞬时信号通路的激活,但持续的信号激活会刺激纤维瘢痕增生并替代正常的肾单位,损伤肾功能[1]。  相似文献   

8.
TGF-β1对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PAI-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肾间质病变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密切相关[1].肾间质纤维化以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特征.多种细胞因子具有致纤维化的作用,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可能是最主要的,它可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各个环节.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基质降解酶及其抑制物的平衡是降解过程中主要调节因素.我们以往的研究已显示TGF-β1可促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和分泌[2],我们进一步观察其对基质降解酶的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PAI-1)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RNA干扰质粒(shRNA-TGF-β_1)对大鼠移植肾细胞外基质生成的影响.方法 预先构建shRNA-TGF-β_1.取SD大鼠肾脏,置于4℃肝素生理盐水中以强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用于移植.切除Wistar大鼠左肾后移植入供肾,术中采用以流体力学为基础的肾脏基因转染技术进行质粒转染.实验分为4组.T组为质粒组,受者注射shRNA-TGF-β_1质粒;H组为空质粒组,受者注射空质粒;Y组为单纯移植组,受者仅行肾移植,不注射任何质粒;J组为假手术组,只打开腹腔切除左肾,不进行肾移植.移植术后1、2和3个月时,切取各组受者的移植肾,检测TGF-β_1、Ⅰ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检测Ⅰ型胶原组织定位,观察移植肾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结果 J组大鼠肾脏组织中仅有少量的TGF-β_1 mRNA表达.H组及Y组TGF-β_1 mRNA的表达较高.术后1个月时,T组TGF-β_1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H组及Y组.各组TGF-β_1的表达与TGF-β_1 mRNA的表达有相同的变化趋势.T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低于H组和Y组.各组Ⅰ型胶原的表达与其mRNA的表达有相同的变化趋势,Ⅰ型胶原主要位于H组和Y组的皮质小管区及髓质间质区,肾小球部位相对较少.T组移植肾纤维化程度低于H组和Y组.结论 转染shRNA-TGF-β_1能抑制移植肾TGF-β_1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移植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验方"慢性肾衰基本方"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所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ECs)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以进一步证实并初步探讨其延缓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给予家兔中药灌胃3 d后制备"慢性肾衰基本方"含药兔血清,应用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处理经TGF-β1诱导活化的HK-2细胞,然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K-2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纤维连结蛋白(FN)及Ⅳ型胶原(Col-Ⅳ)水平,并进而计算单个细胞FN及Col-Ⅳ分泌水平.结果:含药兔血清呈剂量依赖方式逆转TGF-β1诱导的HK-2细胞α-SM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单个细胞FN及Col-Ⅳ的分泌.结论:"慢性肾衰基本方"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分泌而对防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肾络宁对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及中药复方肾络宁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肾络宁组、肾炎康复片组。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复合感染的方法建立大鼠IgA肾病模型;实验共16周,药物干预后常规检测尿红细胞、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尿NAG酶,以及免疫荧光观察肾组织病理;原住杂交,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病理变化,以及Ⅲ型胶原(Col-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线粒体结构消失,数量减少,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纤维形成;尿红细胞、尿蛋白、NAG酶、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增高,Col—Ⅲ、TGF-β1、PAI-1、TIMP-1表达明显增高,MMP-1表达明显降低。肾络宁及肾炎康复片组小管间质损害明显减轻;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尿NAG明显降低,Col—Ⅲ、TGF-β1、PAI—1、TIMP—1表达明显降低,MMP—1表达明显升高。结论:肾络宁可明显减轻IgA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改善肾功能,延缓间质纤维化及肾衰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慢性肾脏病(CKD)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Sham);(2)5/6肾切除组(CKD);(3)5/6肾切除+丹参多酚酸盐组100 mg/kg(CKD+Salvianolate);(4)5/6肾切除+吡非尼酮组(250 mg/kg)(CKD+Pirfenidone)。建立5/6肾脏切除的CKD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丹参多酚酸盐以及吡非尼酮进行干预,检查肾脏功能、肾脏损伤和纤维化指标。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肾脏中Wnt/β-catenin和TGF-β1/Smad3以及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丹参多酚酸盐改善CKD肾功能,降低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组织病理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减轻肾小管损伤和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沉积。丹参多酚酸盐能显著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标志蛋白α-SMA的表达,促使E-cadherin恢复。Wnt/β-catenin和TGF-β1  相似文献   

13.
延肾胶囊对慢性肾炎患者肾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肾胶囊抑制慢性肾炎患者肾脏纤维化、延缓慢性肾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编码分为苯那普利组、延肾胶囊组、延肾胶囊 苯那普利组,每组30例.治疗24周,观察尿蛋白、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及治疗前后血清Ⅲ型前胶原N末端肽(PⅢ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肾组织TGF-β1、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肾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3组尿蛋白、肾功能和血清PⅢP、TGF-β1、AngⅡ浓度均较前明显好转,延肾胶囊组和苯那普利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延肾胶囊 苯那普利组效果最好(P<0.05);(2)治疗后肾组织TGF-β1、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光密度(IOD)值和病变肾小管间质面积百分比均较前降低,其中IOD值以延肾胶囊 苯那普利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病变肾小管间质面积百分比下降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延肾胶囊能明显降低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延缓肾功能的恶化,减轻肾组织纤维化,与苯那普利合用效果更佳.(2)延肾胶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AngⅡ和TGF-β1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肥大细胞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间质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肾组织中的浸润与肾间质损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46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肾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在肾组织中的浸润及TGF-β1、α-SMA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及其与肾间质损害、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肾组织中偶有或无MC的存在,而在患肾的间质中则发现大量MC浸润,主要分布在皮质,少数在髓质,其分布与间质中α-SMA阳性细胞的分布大体一致。MC的数量与肾间质损害程度、TGF-β1、α-SMA的表达、Scr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0.90、0.94、0.71,P均<0.001);与Ccr呈负相关(r=-0.60,P<0.0001)。MC数随肾间质损害程度的加重明显增加(P<0.01)。结论 MC数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正相关。MC可能是肾间质损害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肥大细胞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间质纤维化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患者肾间质肥大细胞浸润与间质纤维化之间关系.方法:随机选取CAAN 16例、非CAAN的慢性间质性肾炎(CIN)16例及微小病变病(MCD)11例患者肾穿刺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观察类胰蛋白酶(Try)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MCs)、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Ⅰ型胶原(ColⅠ)表达的变化.结果:与MCD对照组相比,CAAN、CIN组肾间质MCs数量、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和TGF-β1及肾间质ColⅠ表达面积显著增加,而CAAN与CIN两组间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MCs数量与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和TGF-β1表达面积及肾间质ColⅠ表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与TGF-β1表达面积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MCs数量分别与肾间质PAR-2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AR-2阳性细胞数量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肾间质中Try染色阳性细胞与PAR-2或TGF-β1染色阳性细胞存在部分重叠.结论:MCs可能参与CAAN细胞外基质蓄积,推理可能与活化PAR-2,增加TGF-β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 HT5”SS〗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型胶原α1(Ⅰ) 、α1(Ⅲ) 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 HT5”SS〗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 前胶原mRNA 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 HT5”SS〗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7.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造成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ECM)过量沉积、肾小管萎缩等为特征[1].肾脏纤维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细胞分泌因子、氧化应激、炎症刺激等,大量的研究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促进肾脏纤维化的最关键因子[2].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素E1(PGE1)作为一种扩血管药物,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近,国外学者研究发现PGE1肾保护作用机制并不局限在改善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抑制肾小球固有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ECM)积聚。我们通过建立大鼠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改良型PGE1-PG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对肾小球细胞增生、ECM沉积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影响,旨在初步探讨Lipo PGE1的抑制增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多种慢性肾病最后都会进展到终末期肾病(c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其主要形态学特征是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在此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被认为是致纤维化的关键因子。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TGF-β下游效应因子,它能介导TGF-β的促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cllular matrix,ECM)合成。而近年来又发现,Rho蛋白在CTGF、TGF-β基因调控中起关键性作用。本文重点讨论Rho蛋白的结构和功能、CTGF的结构与功能、Rho蛋白与CTGF、TGF-β的关系及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CTGF与TGF-β的关系及CTGF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IH)过程中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效应细胞。方法 建立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动物模型,采用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平滑肌细胞(SMC)的位置,用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Ⅰ、Ⅲ 型胶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在静脉移植术后1、2、4、6、8周的定位表达。结果 术后早期,移植静脉增生内膜的SMC中有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的表达。术后远期α1(Ⅰ)、α1(Ⅲ前胶原mRNA也在增生内膜的SMC中表达。结论 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中的胶原是由SMC合成及分泌的,SMC是ECM堆积的间质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