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TOAST分型标准,纳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患者114例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体检人群中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130例为对照组;记录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影响hsCRP的潜在危险因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两组间基线hsCRP水平,并将hsCRP水平进行分层(<3mg/mL,3~10mg/mL,>10mg/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sCRP水平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风险。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血清hsCR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21);以hsCRP水平以<3mg/mL为基准,未校正任何危险因素,不同水平的hsCRP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OR值依次为1.000、2.429、5.634(P<0.05),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OR值依次为1.000、2.005、4.277(P<0.05)。结论:hsCRP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脑梗死组(A组,NIHSS评分4分,n=38)、中型脑梗死组(B组,NIHSS评分4~15分,n=36)和重型脑梗死组(C组,NIHSS评分15分,n=27);同期住院44例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D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MIF、MMP-9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各组间MIF、MMP-9及hs-CRP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A组、D组(P0.05)。MIF与MMP-9(r=0.301,P0.01)和hs-CRP(r=0.309,P0.001)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MMP-9、hs-CRP水平升高,可能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纳入观察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穿支动脉疾病(PAD)组、心源性卒中(CS)组、其他病因(OE)组以及病因不明确(UE)组,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Hcy水平,评估患者入院NIHSS评分,分析ACI的危险因素.结果CS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血浆Hcy水平低于L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NIHSS评分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r=0.226,P=0.024);观察组吸烟史、高血压、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c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高血压、高TG、高hs-CRP、高Hcy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CI患者中,CS型患者NIHSS评分最高,LAA型患者血浆Hcy水平最高.有吸烟史、高血压和高TG、高hs-CRP、高Hcy水平均属于ACI的危险因素,且Hcy水平与ACI病情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水平,探讨Lp-PLA2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Lp-PLA2、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超敏C反应蛋白(H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水平,病例组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急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Lp-PLA2、sdLDL-C及HCRP、胱抑素C(CyS 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OAST分型,不同组别的NIHSS评分有明显的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不明原因组中的NIHSS评分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CRP(OR=1.304,P=0.037)、LpPLA2(OR=1.015,P=0.020)是急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 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90天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清NT-proBNP水平与溶栓后90天预后情况的相关性,同时引入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106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27例,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基线评分(rs=0.352,P=0.003)、年龄(rs=0.377,P=0.002)呈正相关;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在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Z=40.38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水平[OR95%CI=(1.021,35.717)]、空腹血糖升高[OR 95%CI=(1.127,1.926)]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 95%CI=(1.018,1.23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9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发病90天内死亡率增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新TOAST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成年人100例作对照组,检测脑卒中组血清Lp-PLA2水平,分析LpPLA2水平在新TOAST各亚型组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组血清Lp-PLA2水平最高(P0.05)。Logstic回归分析示Lp-PLA2是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4.213,95%CI=2.345~9.865,P0.05)。结论 Lp-PLA2在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血清水平不同,脑卒中AT亚型血清Lp-PLA2水平最高。Lp-PLA2是AT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Lp-PLA2水平可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并有助于判断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血清白介素-3(interleukin-3,IL-3)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符合条件的脓毒症病例组100例,分为非休克组(n=69)和休克组(n=31),存活组(n=79)和死亡组(n=21)。并纳入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血尿样本检测包括IL-3等相关生化指标,同时记录患者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以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脓毒症病例组血清IL-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休克组血清IL-3水平高于非休克组(P<0.01),死亡组血清IL-3水平高于存活组(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IL-3水平与APACHEⅡ评分(r=0.67,P=0.02)及SOFA(r=0.59,P=0.03)呈正相关联系;脓毒症患者血清IL-3水平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IL-3水平判断脓毒症死亡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72(P=0.03)。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3水平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引起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SA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患者353例,根据是否合并SAP将其分为SAP组(n=100)和非SAP组(n=253)。调查分析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SAP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既往卒中病史、糖尿病、肺部疾病、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胃管留置、抑酸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脱水剂、呛咳、卒中类型、意识障碍、NIHSS评分≥13分、GCS评分9分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呛咳、深静脉置管、胃管留置、意识障碍、NIHSS评分≥13分是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P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有多种独立危险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清胱抑素C与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后1个月时出现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选择101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NIHSS、血清胱抑素C浓度。随访1个月,依据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把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非卒中后抑郁组(non PSD组),再依据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17评分结果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PSD组和中重度PSD组。结果 non PSD组、轻度PSD组及中重度PSD组间的血清胱抑素C浓度比较有差异(P<0.05); non PSD组、轻度PSD组及中重度PSD组间的NIHSS比较有差异(P<0.05);NIHSS、Cys C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r=0.766、r=0.511,P<0.05),且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3,95%CI 1.009~1.317;OR=21.234,95%CI 15.856~28.436)。结论 高的NIHSS及高的Cys C浓度为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NIHSS评分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OX-LDL水平。结果:NIHSS评分<4分患者OX-LDL和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NIHSS评分4~15分和>15分的患者(P<0.05);NIHSS评分4~15分患者OX-LDL水平明显低于NIHSS评分>15分患者(P<0.05);内膜厚度正常组OX-LDL水平明显低于内膜增厚组、斑块组和狭窄组(P<0.05);内膜增厚组OX-LDL水平明显低于斑块组和狭窄组(P<0.05)。结论:OX-LDL和DBIL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入院随机血糖水平与高龄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与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住院治疗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以临床结局(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入院血糖水平为区组和干预变量,采用倾向值评分重新抽取组间协变量匹配的配对样本,并评估入院血糖水平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459例,死亡组294例。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既往卒中史显著降低,而高脂血症、贫血、高血压病、卒中后感染比例及NIHSS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与住院时间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与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NIHSS评分、高血压病史、贫血及卒中后感染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倾向值评分匹配分组后结果显示随机血糖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结论: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可能并不增加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c enolase, NSE)对其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6年 1月~ 2019年 6月期间到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并发癫痫患者 160例,纳入癫痫组,随机抽取同期未并发癫痫患者 16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 Hcy和 NSE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考察癫痫发作影响因素;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 Hcy和 NSE与癫痫患者卒中评分的关系;选取单因素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关键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绘制癫痫发作的 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AUC)。结果 癫痫组和对照组的年龄 ( ≥ 80岁 )、卒中类型 (梗死 /出血 )、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尿症、肺部感染、 NIHSS评分 ( ≥ 25分 ),BI评分≥ 55分 )及病灶范围 9个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5.472~18.315,均 P<0.01);癫痫组的血清 Hcy为 51.34±7.48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1.85±5.04μmol/L,经 t检验具有显著差别( t=27.333,P<0.001);癫痫组的血清 NSE为 62.47±8.11ng/ml,高于对照组的 35.40±5.43ng/ml,经 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83,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 Hcy水平 (r=0.314, P<0.001),NSE(r=0.352,P<0.001)与脑卒中 NIHSS评分呈正相关,而血清 Hcy水平 (r= -0.338,P<0.001),NSE(r =-0.257, P<0.001)与 BI评分呈负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 NIHSS评分 ( ≥ 25分 )(OR=3.781,95%CI 1.441~9.919),BI评分 (<55分 )(OR=3.546,95%CI 1.220~10.305)、大的病灶范围 (OR=2.996,95%CI 1.137~7.738)、血清 Hcy(OR=4.014, 95%CI 1.590~10.134)及血清 NSE(OR=4.325,95%CI 1.776~10.530)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Hcy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 0.82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9.2%和 70.3%,血清 NSE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 0.873,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3.7%和 84.0%。结论 脑卒中患者血清 Hcy和 NSE与其癫痫发作的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其发作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起病1周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60例,在发病1周内完成全脑血管DSA和头颅CT、MRI检查,采用NI HSS量表评估入院时病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mRS≤2分视为预后良好,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发病1周内全脑血管DSA正常者96例(37%),其中头颅MRI显示有相应梗死灶93例(97%),发病1周内脑血管自然再通率为18%(46/260)。脑血管DSA未见血管阻塞的患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者67例(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 HSS评分[OR=0.231(0.080~0.811),P=0.013]、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OR=0.171(0.062~0.725),P=0.006]显著影响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论:起病1周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为18%,DSA检查显示无血管阻塞的患者为37%,其中70%的患者预后良好,入院时的病情及脑梗死面积是影响患者3个月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皓  魏敬  倪敏  金海 《临床荟萃》2018,33(2):125
目的 研究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连续性入住我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TOAST 分型;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分为血糖变异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4 mmol/L)和对照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1.4 mmol/L),血糖变异组83例,对照组92例,其中男性78例(44.6%),平均年龄为(72.2±13.2)岁。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发病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定预后情况。比较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83例(47.4%)的患者存在血糖变异。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4.7±12.7岁 vs 70.0±13.3岁,P=0.019)、糖尿病史(28例 vs 14例,P=0.007)、既往卒中史(16例 vs 6例,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变异组和对照组的TOAST亚型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血糖变异(OR=3.235,95%CI=1.185 8.130,P=0.022)、高龄(OR=1.114,95%CI=1.061 1.169,P<0.001)和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2.214,95%CI=1.713 2.863,P<0.0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变异、高龄和入院高的NIHSS评分与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出现的相关因素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MCA区域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FVH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又依据FVH的分布情况分为3个级别。此外,阳性组血管狭窄程度3级的22例患者7 d后复查(根据MRA表现分为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并进行了90 d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根据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和不良组(mRS>2)。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影响FVH出现及级别的因素。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之间FVH消失的情况及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的基线FVH级别、治疗后FVH消失、血管再通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FVH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及Willis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症状-MRI检查时间、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及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11、0.000、0.000)。阳性组不同级别间仅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6,P=0.030)。复查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之间FVH的消失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之间基线NIHSS评分及治疗后FVH消失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基线FVH级别及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P=0.080)。结论患者症状-MRI检查时间、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梗死面积是影响FVH出现的重要因素。治疗后FVH的消失可以预测闭塞血管再通,且患者预后与基线NIHSS评分、治疗后FVH消失情况有关,基线NIHSS评分低、治疗后FVH消失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4例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 mg/d)80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84例,比较2组治疗14 d后血脂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随访2年后mRS评分、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LDL-C血清水平和LDL-C达标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32),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随访2年后,强化组的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42),总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0),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结论:对于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更佳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24个月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再发以及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R 68例(32.1%),AS144例(67.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4例(20.6%),全因死亡22例(32.4%);AS组缺血性卒中19例(13.2%),全因死亡24例(16.7%);AR组死亡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P=0.027)、NIHSS得分(P=0.003)及年龄(P=0.029)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R发生率高,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观察组)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各30例,检测2组血清CNTF并比较其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中CNTF差异。结果:观察组的CNT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NTF在不同病灶体积、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NTF与病灶体积、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均rs<0,P<0.05)。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的CNTF显著低于无严重并发症及存活患者(均P<0.05)。CNTF<16.5 ng/m L为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CNTF可能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病情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