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吾师王希知,系重庆市著名老中医,行医六十年,擅长治疗杂病,尤精于治肝。许多杂病他从肝胆调治,其临床效验彰著。他认为杂病多系内伤,其治重在调理,脏腑生克失常,每致杂证丛生。五脏之疾肝病最多,其证候杂  相似文献   

2.
黄招明 《河北中医》2006,28(4):300-301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研究杂病辨证论治的一部重要医典,世称杂病之宗,医方之祖.《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然调理脾胃疾病是仲景治疗杂病的最大特色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描述了30余种脾胃病症,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著名论点,而且在辨证论治上把调理脾胃疾病融于全书字里行间,真谓极尽机变.现笔者分4个方面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程门雪老师生前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对察舌候脉有深刻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谦逊地说:“我对脉的认识是不够的,这也与师承有关。孟河有费、马二派,费伯雄擅内伤杂病而重脉;马培之擅外感时症而重苔。我是马派,所以我对分部论证,体会不深。”他强调“时病重苔,杂病重脉。”他说:“时病舌苔可以决定治疗方法,而杂病的舌苔,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只能起参考作用。例如肺痨  相似文献   

4.
吴瑭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治疗上确立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他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科杂病的辨治也颇具特色,在《吴鞠通医案》中记载了颇多连续治疗且较完整的内伤杂病医案,记录详明,内容齐备,充分反映了吴氏临床的辨治规律、用药策略和卓越效果,为中医内科杂病临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血室的辩析     
血室,是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来的。有关血室的条文共五条,其中四条在后人整理的《伤寒论》(太阳篇148、149、150,阳明篇221)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里均有记载,文字稍有不同;另外一条载于《金匮要略》的妇人杂病篇(大黄甘遂汤证)。  相似文献   

6.
岑维璠 《新中医》1991,23(8):3-4
李梓明主任医师,广西合浦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尽得先辈真传。多年来,他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和历代名医著。体会较深。临床对内科杂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笔者随李老侍诊,得其传授,今不揣浅陋,特将其治疗内科杂病经验简述于下。一、分析病机于微细处查实质杂病多病情复杂,且缠绵难愈。李老在长期的临床中对杂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认  相似文献   

7.
张简斋先生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金陵医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吴鞠通、叶天士等温病大家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常用三仁汤、沙参麦冬汤、宣痹汤和宣清导浊汤等化裁,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并且有所创新。通过整理研究简斋先生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医案,以开拓内科杂病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杂病与伤寒证治的主次、杂病与伤寒证治的异同、杂病与伤寒证治的离合等方面探讨伤寒和杂病的内在联系。伤寒在前,杂病在后,伤寒的一般规矩是主要的,杂病的各种应对是次要的;伤寒六经证治提供的是基本规律,杂病证治体现的是临证变通,杂病与伤寒证治本质上是一致的;伤寒六经证治中本来也有杂病,金匮杂病的治疗仍然以伤寒六经证治为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只是叙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9.
章次公先生非但是当代学验俱富的著名老中医,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教学工作者。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兹将他生前在上海国医学院讲授药物、时病,杂病和指导实习的多种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忠文  刘迎辉  杜红 《新中医》2010,(9):128-129
<正>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逐邪外出的治法,属中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多用于外感病治疗。但汗法的使用临床不仅局限于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记载如痉证、湿证、黄疸病、妇人产后病、水气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等杂证中,既有单纯使用"汗法",亦有与其他治法合用者,为杂病使用"汗法"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杂病"汗法"应用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辛效毅  张晓天 《中医杂志》1997,38(10):590-591
张绚邦教授是新疆地区中医学家,学识渊博,医理精湛,积30余年临床经验,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对久治不愈之痼疾,他据任、督经脉之生理功能,结合现代医学灵活应用于临床,是他治疗杂病的一大经验。历代广泛运用奇经理法于临床的,首推清代叶天士。他提出“久病宜通任督”的论点。张老师认为,任督是八脉之纲,任督学说是奇经理论的核心。任脉为阴脉之海(主元阴),与人体性腺功  相似文献   

12.
厥阴病病机为气血两虚、阴阳之气不足特别是下焦阳气不足,病性为虚寒。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便为厥阴病,厥阴病本证是上热下寒之证,吴茱萸汤证与当归四逆汤证非典型的厥阴病证,为厥阴杂病。厥阴病可转为阳明病、少阳病和少阴病,也可不传变,通过本身阴阳之气的恢复而在本经痊愈。厥阴病的痊愈以阳气恢复为主导,但是如果厥阴阳气回复太过则又生他变,最常见的为咽痛、脓血及下血。将厥阴病的本证、杂病、坏病和转入他经的方证分清,可知厥阴病治法为"辛苦酸甘"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治奇经法妇科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仁灿 《光明中医》1999,14(2):42-43
清代名医叶天士,虽以温热病著名,但他治疗杂病,多独具慧眼,别出心裁。观其治疗杂病,引用奇经云说特多,尤其是叶氏治疗妇科诸病首重奇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遵叶氏治奇经之旨,治疗妇科诸病,常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举数例如下。1少女崩漏案江某,15岁,1996...  相似文献   

14.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张仲景论治杂病多从脾入手。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相关条文进行解读,从证、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仲景从脾论治六经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他脏病、整体虚损的学术思想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6.
王元勋老师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疑难杂病的研究。他推崇经方,认为经方组方严谨,运用得当,治疗疑难杂病往往疗效显著。他不但古为今用,而且广泛收集民间方药,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自创新方,拓展新的给药方法,使很多疑难病症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明杰  黄淑芬 《河南中医》1996,16(5):270-272
对太阳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探讨,认为太阳病内含杂病。从临床上看,太阳病不仅常见于外感热病初期,而且常见于许多杂病初期,故太阳病应包括太阳热病与太阳杂病两大类。《伤寒论·太阳篇》中多杂病,主要有外邪引发杂病宿疾、外感导致杂病、伤寒兼夹杂病、伤寒变生杂病等几类。伤寒方用治杂病并非是借用、移植和扩大应用,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伤寒方既治伤寒、又治杂病。  相似文献   

19.
<正>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张仲景:“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其书每一篇标题都称“病、脉、证并治”,说明他是平脉与辨证并重,而不是孤立地单凭脉诊去神乎其奇的。现将仲景在脉诊方面的主要发挥探讨如下: 一、“寸口”与“趺阳”、“少阴”等脉合参仲景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在脉诊方面“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伤寒杂病论》序)等草率作风。他对一般伤寒、中风等全身性疾病,多采用独取“寸口”(即二手桡动脉)的方法,而对有些脾、胃方面的杂病,则诊“趺阳脉”(即足背  相似文献   

20.
明代医家胡慎柔善于从脾胃治疗虚损杂病,尤其是中医内科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病。他的学术思想源流于李东垣、周慎斋,他认为在治疗虚损杂病时须勿忘脾胃虚损乃其病因之本。肝、肺、脾、心、肾五脏之损皆与脾胃密切相关,医药误施、饮食劳倦均可损伤脾胃致损。慎柔常予以温补脾元,益脾温中,兼养脾阴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虚损杂病。通过对筛选的《慎柔五书·卷五》部分内科医案进行分析发现,慎柔喜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二方培补脾胃,而疏肝、补肾、补血之方药用之较少。在加味用药方面,常用干姜、桂枝、五味子、麦冬、芍药,温补与养阴并重,体现出调养脾胃刚柔并济、阴阳互化互用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