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术后放置腹腔引流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 16 9例坏疽穿孔型阑尾炎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 ,比较 2组的切口感染率。结果 :在坏疽型阑尾炎中 ,引流组的感染率 5 6 .3% ,未引流组感染率 2 0 .0 % (P <0 .0 1)。在穿孔型阑尾炎中 ,引流组的切口感染率为 5 5 .0 % ,未引流组为 2 3.8% (P <0 .0 1)。结论 :坏疽穿孔型阑尾炎术后放置腹腔引流可增加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是普外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如果处理不当,其术后并发腹腔残余感染、切口感染的机会将明显增加。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共收治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49例,现就预防术后切口及腹腔感染的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49例,男90例,女59例,年龄15~68岁,平均37岁。149例中,109例有中高度发热,112例并发呕吐。本组局限性腹膜炎98例;弥漫性腹膜炎5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8h,最长5d,有6例入院时呈中毒性休克。7例可触及右下腹包块。术前外围血白细胞计数在9.8~28.6×109/L之间,腹腔脓液量为10…  相似文献   

3.
切口感染是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很多方法已被用于预防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作者自1996年1月开始,行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不缝合腹膜,在预防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许长胜 《吉林医学》2011,(30):6324-6324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理类型、切口类型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为切口感染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行阑尾切除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7例,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59%;麦氏切口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91%,显著低于探查切口组的2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阑尾炎组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化脓性阑尾炎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82%,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组为21.57%,三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探查切口、坏疽穿孔性以及化脓性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穿孔型或坏疽型阑尾炎患者在阑尾切除术后是否应当放置腹腔内引流管,迄今尚无共识。一种意见认为,引流管的应用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和减少败血症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的另一种见解则是,阑尾切除术后放置腹腔内引流管反而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对近两年来49例术中放置腹腔内引流管与45例术中不放置引流管的急性穿孔型/坏疽型阑尾炎患者的情况作了观察分析,提出也自己的浅见,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5例,坏疽性阑尾炎26例,阑尾周围脓肿10例,其中合并穿孔30例。经彻底清除病灶,3%过氧化氢,0.9%氯化钠病变部位及皮下切口反复冲洗,严密组织对合,过度肥厚脂肪的处理,联合使用抗生素等,观察切口愈合。结果61例中53例获得Ⅱ类甲级愈合。7例Ⅱ类乙级愈合。1例Ⅱ类丙级愈合。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术中切除病灶彻底,将细菌感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可望获得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健 《中华医护杂志》2006,3(3):246-246
目的络合碘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方法0.05%络合碘冲洗切口65例。结果络合碘冲洗的化脓、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无感染,与传统组感染率9.1%(6/66)比较p〈0.05(x^2=4.266)。结论0.05%络合碘冲洗切口是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565例阑尾炎手术后19例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指出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36%,诊断和手术时机、手术操作中的因素、患者自身身体因素、术前术中抗菌素的使用等都对切口感染有一定影响,并指出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6年2月~2005年1月30日施行阑尾切除手术408例,术后切口感染16例(3.9%)。本主要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腔引流的选择、引流的优缺点。方法收集76例急性化脓穿孔性阑尾炎病例,根据病情分成两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所有引流病例未出现因放置腹腔引流所致的再度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虽然放置引流病例病情重于未放置腹腔引流病人,但手术后体温恢复优于未放置引流组病人,抗生素应用及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结论施行腹腔引流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期,应用安全,取材简单,但病例应有选择,恰当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2.
覃建雄  黄桂平 《华夏医学》2011,24(3):329-331
目的:比较分析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中放置引流的利弊,以明确放置引流的指征。方法:将589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引流和非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术后发热天数、住院天数,并观察引流组的术后引流量。结果:引流和非引流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1.57%,9.65%;腹腔脓肿为2.31%,4.02%;肠...  相似文献   

13.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地震骨折伤员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地震骨折伤员创面中防治感染、修复创面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9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VSD治疗的22例开放性四肢骨折合并创面感染?plusmn;K胁±谠擞肰SD之前,均对创面进行扩创,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给伤员施加-18~-14 kPa负压,术后VSD引流8~10 d,严密观察负压引流量丈⑿灾?定期做引流液细菌培养,观察并记录肢体肿胀消退情况及全身炎症反应情况。 结果:22例伤员中无1例出现创面活动性出血或透明薄膜脱落现象。3例术后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去除淤塞的坏死组织后保持通畅。13例有骨外露的伤员在封闭负压引流的作用下,肉芽组织生长良好。2例术后局部红肿热痛炎性症状缓解不明显,再次行扩创,彻底清除坏死感染组织后症状缓解,其余?plusmn;谑鹾?~5 d内肿胀明显消退,红肿发热也相应缓解。结论:VSD技术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感染创面的炎症反应,限制感染的扩散,在有骨外露的创面,VSD还能促进新鲜肉芽组织从周围向中心平整生长,减少II期为覆盖骨外露转移皮瓣的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GP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急性阑尾炎(AA)患者,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术.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ASA)组(43例)、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APA)组(48例)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GPA)组(20例),比较3组患者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和CRP水平,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CRP水平、WBC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A组患者的CRP水平高于ASA、APA组,ASA组患者WBC计数水平低于APA、G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预测GPA的危险因素(P=0.001).ROC结果显示:CRP的诊断效率优于WBC计数和N%,WBC计数、N%和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7、0.610和0.797(P=0.000),CRP诊断GPA的约登指数为0.464,最佳监测点为41.94 mg/L(灵敏度为75.00%,特异性为71.43%).结论 CRP水平在GPA患者中升高更为明显,可作为预测阑尾炎病理类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简易负压封闭吸引治疗阑尾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常规处理法、简易负压封闭吸引法治疗阑尾炎切口感染的情况,比较无脓液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简易负压封闭吸引法治疗阑尾炎切口感染时,无脓液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处理法,前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简易负压封闭吸引法有助于治疗阑尾炎切口感染,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治疗费用低,适宜基层医院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152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琪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58-1158,1168
目的 分析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0月间经治疗152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2例均治愈,术后无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粪瘘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术切除并采取相关措施可有效治愈坏疽穿孔性阑尾炎,预防阑尾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残端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改良持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引流在切口感染疗效[1]。方法:将52例各种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和二期缝合等治疗;B组采用伤口放置改良持续负压抽吸的方法,其他治疗与A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及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外科切口并发症之一,传统换药处理往往患者疼痛明显,切口愈合慢,住院时间长,术后瘢痕形成大,影响美观。我科采用改良持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在感染伤口中,通过充分引流并保持伤口湿润,达到促进创面血液循环[2]、减轻水肿、抑制细菌繁殖、促使肉芽组织生长[3],明显加快感染切口的愈合,具有操作简单、瘢痕小、减轻患者疼痛和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邹庆  明兵  李洪  马春  刘高原  张勇 《西部医学》2013,(4):555-557,560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坏疽阑尾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对坏疽阑尾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并且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分为坏疽组26例,非坏疽组64例,采用盲法对纳入病例的影像图像进行分析,主要观察阑尾特点、炎症表现及并发症,并分析各征象的诊断准确性及组间差异。结果阑尾坏疽发生率为28.9%,主要表现为阑尾周围炎、肠壁局限性强化减弱、肠外积气及肠壁积气、阑尾动脉不显示(P<0.05)。局限性强化减弱、肠壁积气及肠外积气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85.9%,98.4%和100%),阑尾周围炎、局限性肠壁强化减弱及阑尾动脉不显示诊断敏感度较高(100%,73.1%和80.8%)。以局限性强化减弱、肠壁积气及肠外积气为诊断标准,坏疽阑尾的影像诊断准确度有提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5.9%。结论坏疽阑尾影像表现复杂且具特征性,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充分显示病变的多种征象,但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标准,需结合多种征象判断阑尾坏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