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帆  夏金堂  温敏杰 《河北医学》2002,8(3):219-221
目的:探讨胆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先天性胆管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腹痛32例(78.0%),黄疸18例(43.9%),腹部包块14例(34.1%),发热,寒颤6例(14.6%),出现胆管囊肿三联征6例(14.6%),30例行B超检查,26例见胆管扩张;18例行CT检查,15例发现胆管扩张;10例行MR检查,9例有胆管扩扩长。37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27例行胆管空肠吻合(23例行Roux-en-Y吻合),3例行单纯胆管十二指肠吻合,3例行外引流术,2例行肝叶(段)部分切除,2例行单纯囊肿切除,胆管重建。结论:伴腹痛,肿块,黄疽,胆管囊肿,三联征者不多见。I型在临床上多见,B超,CT和MR有重要诊断价值。能代替有创检查如PTC或ERCP。目前最佳手术方法为囊肿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s,PPC)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PPC手术治疗的方式、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外科手术治疗PPC的例数占同期治疗的80.5%(29/36)。手术方式包括:外引流术6例(4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发生ARDS,1例发生伤口感染);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18例(17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发生腹痛);假性囊肿切除5例(2例恢复良好,2例术后发生胰漏,1例发生出血)。结论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一个重要手段,囊肿空肠Roux-en-Y是外科手术方式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本科1985年-1998年外科治疗的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均为Ⅰ型,年龄10月-75岁,平均245岁,男:4例,女14例,小儿组临床表现以腹部包块并黄疸为多见(6例10例),成人组以腹痛并黄疸多见(6例/8例)。辅助检查准确率,B超为13/14例,PTC为9例/10例,ERCP为4例/6例,CT为6例/6例,手术方法:囊肿外引流3例,以后均行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囊-肠内引流6例,有3例再行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囊肿切除、胆-肠吻合16例,其中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斜吻合并空肠盲祥皮下埋藏12例。结果:1例32岁男性病人术前因腹痛而行CT检查,示胆总管囊肿癌变侵及门静脉,行囊肿及部分门静脉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半年发生右肝转移不治而死;1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5年发生囊肿癌变广泛转移死亡;3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频发胆管炎、结石,吻合口狭窄而再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肝总管-空肠吻合口狭窄;12例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斜吻合并空肠盲袢皮下埋藏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钡餐显示输胆袢无反流。结论:对临床上出现的上腹痛,不适、黄疸,包块者均应行B超检查,PTC、ERCP可以很好显示病变类型;CT有助于囊肿癌变的诊断,对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复杂手术者,可先行腹部小切口囊肿最低位T管外引流,择期行根治性手术;囊肿-空肠或十二指肠吻合有诸多的并发症,再手术率高且并发症多,囊肿有恶变的可能,因此,该术式应摈弃;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斜吻合并空肠盲袢皮下埋藏术为根治性手术,剪去了肝总管下端11点-2点位1.0cm-1.5cm长的胆管壁成舌形与空肠吻合后吻合口不易狭窄。术后效果好,且皮下5.0cm空肠盲袢可作日后胆道镜检查及治疗的方便通道,输胆袢小儿为20cm-30cm,成人为45cm-60cm。该术式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囊肿切除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经验。方法对4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切口裂开1例.胆漏3例。随访46例,7例胆管炎.1例吻合口狭窄。结论囊肿存在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及结石形成,囊肿易癌变,故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和网膜囊肿的病理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11例肠系膜及网膜囊肿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囊肿位于结肠系膜5例,小肠系膜3例,大、小网膜各1例,大网膜并小网膜1例。11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囊肿切除8例,部分囊肿切除1例,肠切除肠吻合1例,大网膜囊肿切除并小网膜囊肿部分切除1例。囊肿按组织病理学分类:淋巴源性7例(63.6%),间皮源性2例(18.2%),肠源性1例(9.1%),假性囊肿1例(9.1%)。结论:应重视肠系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对其病理分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林健敏  吴岑江 《海南医学》2005,16(9):122-122,158
目的 探讨胰腺假性囊肿胃道吻合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胰腺假性囊肿根据不同部位分别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27例、囊肿胃吻合4例、囊肿空肠侧侧吻合3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1例。对合并有胆道结石者同时行胆道手术。结果 35例无死亡,术后1例急性胰腺炎,1例腹腔感染.症状消失25例,减轻7例,未缓解3例,手术有效率94%,囊肿消失22例,缩小10例,无变化3例。结论 囊肿胃肠道吻合术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一种切实可行手术方法。术中应根据囊肿部位、多少来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本科1985年~1998年外科治疗的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均为1型,年龄10月~75岁,平均24.5岁.男4例,女14例.小儿组临床表现以腹部包块并黄疸为多见(6例/10例),成人组以腹痛并黄疸多见(6例/8例).辅助检查准确率,B超为13/14例,PTC为9例/10例,ERCP为4例/6例,CT为6例/6例.手术方法囊肿外引流3例,以后均行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囊-肠内引流6例,有3例再行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囊肿切除、胆-肠吻合16例,其中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斜吻合并空肠盲袢皮下埋藏12例.结果1例32岁男性病人术前因腹痛而行CT检查,示胆总管囊肿癌变侵及门静脉,行囊肿及部分门静脉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半年发生右肝转移不治而死;1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5年发生囊肿癌变广泛转移死亡;3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后频发胆管炎、结石、吻合口狭窄而再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肝总管-空肠吻合口狭窄;12例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斜吻合并空肠盲袢皮下埋藏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钡餐显示输胆袢无反流.结论对临床上出现的上腹痛、不适、黄疸、包块者均应行B超检查,PTC、ERCP可以很好显示病变类型;CT有助于囊肿癌变的诊断.对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复杂手术者,可先行腹部小切口囊肿最低位T管外引流,择期行根治性手术;囊肿-空肠或十二指肠吻合有诸多的并发症、再手术率高且并发症多,囊肿有恶变的可能,因此,该术式应摈弃;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斜吻合并空肠盲袢皮下埋藏术为根治性手术,剪去了肝总管下端11点~2点位1.0cm~1.5cm长的胆管壁成舌形与空肠吻合后吻合口不易狭窄,术后效果好,且皮下5.0cm空肠盲袢可作日后胆道镜检查及治疗的方便通道,输胆袢小儿为20cm~30cm,成人为45cm~60cm,该术式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3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15例,其中6例在B超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手术治疗48例,囊肿胃吻合术5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37例.囊肿单纯切除术5例,囊肿及胰尾脾切除术1例.结论:胰腺假性囊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且需与多种囊性病变相鉴别,诊断及治疗尚有一定困难.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仍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而疗效可靠的方法,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设计合理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腹腔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中2种胆肠吻合方式的优劣,为临床选择不同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7月-2022年4月收治的11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Roux-en-Y吻合组(63例)与改良Warren吻合组(54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性切除术,肠-肠吻合方式有Roux-en-Y式肠-肠吻合及改良Warren式肠-肠吻合。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肠梗阻及反流性胆管炎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其余指标没有显示明显差异(P> 0.05)。结论 改良Warren吻合术较Roux-en-Y吻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吻合快、术后肠功能恢复快、防反流效果好等优点,且操作简便,不切断肠管,保证肠管电生理活动的连续性,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3例的术式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3例,其中Roux-Y囊肿-空肠吻合8例;囊肿切除,Roux-Y肝总管-空肠吻合15例。结果:20例获得随访,Roux-Y囊肿-空肠吻合随访6例,仅2例无症状,另4例反复发作腹痛,发热或黄疸,其中1例再手术,囊肿切除,Roux-Y肝总管-空肠吻合随访14例。仅1例有腹痛,余13例无症状,结论:Roux-Y肝总管-空肠吻合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4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病人中,41例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2例因严重粘连出血而行囊肿空肠吻合,2例囊肿巨大,伴有严重感染者先期行外引流术,待一般情况好转后二次行根治性手术。1例因重症胆管炎行外引流。结论:对囊肿伴严重感染者先期行外引流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囊肿全切除、肝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应作为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术式。完整的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口应尽可能地大,保证胆肠黏膜对黏膜的完整吻合。  相似文献   

12.
陈栋  陈铭义 《海南医学》1998,(2):108-109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因不同类型,术式的选择也较多。目前尚无完善合理的术式。我院6年来共收治本病1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4例,女11例,共行17次手术,男女之比为4:11,年龄18-59岁,平均31岁。其中腹痛占93.33%(14/15),黄殖占80%(12/15)。腹部肿块占60%(9/15),发热占86.6%(12/15)。1.2常用手术方式:(1)胆总管囊B村}引流或胆囊外弓I流;(2)胆总管囊肿与十二脂肠吻合;(3)胆总管囊肿空肠R。tlX-y吻合;(4)胆总管囊肿部分或大部分切除与空肠揣测吻合;(5)胆总管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婴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结果:B超确诊15例(93.8%)。CT检查2例,MRI检查2例和MRCP检查5例均确诊。15例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胆总管囊形扩张13例,梭形扩张2例,痊愈12例,术后吻合口梗阻1例,早期肝硬化死亡3例。结论:及早解除胆道梗阻可使肝功能损害逆转,因此婴儿胆总管囊肿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理的手术术式。方法:回顾我院1986-2000年收治的52例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手术术式和疗效。结果:囊肿46例采用囊肿切除术,肝总管空肠Roux-Y型吻合的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8月至6年,未见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发生,囊肿内引流术的患儿再手术率为80%。结论: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为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77—2002年8月收治的40例患者。癌变3例,手术治疗38例,2例未行手术自动出院。主要手术方式:囊肿完全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3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9例;囊肿部分切除、胆总管横断、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2例;胆总管囊肿切开,T管引流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二次手术11例。结果:2例术后出现不完全肠梗阻,1例T管引流口出现化脓性感染,1例癌变患者术后因胆瘘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恢复,无手术并发症。随访:1例癌变者术后6个月死于肝转移;5例失访,2例正在随访之中,其余患者术后随访0.5—9年,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腹痛、黄疸及胆道感染征象。结论: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是行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最常见的症状。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重视首次手术选用合理的术式,首选术式为囊肿完全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对于二次手术的患者,我们遵循这样的原因:首选囊肿切除,如果手术有困难,可行囊肿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实在困难、无法切除的。至少要求做到胆总管横断,行胆肠端例吻合。B型超声为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检查法。CT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有很好的定性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睿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6):173-174
目的:探讨I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切除囊肿行空肠间置胆肠吻合手术治疗的I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1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发生2例吻合口胆汁漏,均经保守治疗漏口愈合;1年内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并发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取石并扩大吻合口治愈。一次手术治愈率90.5%(19/21)。本组无反流性胆管炎及胆管癌发生。结论:应用胆总管囊肿切除后行空肠间置的胆肠吻合术治疗I型胆总管囊肿,并尽量扩大吻合口,为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胆系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手术治疗是其根本措施,手术方法繁多,主要方法有胆囊内引流术、外引流术和囊肿切除术.治疗目的在于去除病变组织,使胆汁排除通畅,防止逆行感染和局部组织恶变.自1990~2000年我科采取囊肿切除,Roux-Y胆总管空肠扩大吻合加矩形瓣防返流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17例,经过1~10年随访,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7例患儿中男4例,女13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者13岁,3岁以下11例,其中2例因就诊时患儿一般情况差,先行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分别于2年,3年又出现右上腹钝痛及黄疸,考虑为吻合口狭窄,二次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以腹痛、腹部包块、黄疸三主征者8例,腹痛及黄疸5例,腹痛及腹部包块者3例,仅诉上腹痛者1例,经B超及手术证实均为肝外型胆总管囊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I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经验;方法:对我科1977年1月至1996年3月所收治的98例I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外科治疗方法,尤其在复杂和巨大囊肿进行合理的手术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中有95例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方式;囊肿完全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9例,囊肿大部切除,胆总管横断,胆管空肠吻合21例,囊肿大部切除,胆管空肠吻合19例,囊肿大部切除,胆管间置空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的最佳术式。方法我院从1980.4~2000.3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58例,男24例(41.38%),女34例(58.62%),年龄3个月~13岁,平均5.9岁。病史平均1-8年。根据“腹痛、黄疸、腹部包块”等病史、体征和B超、CT、X线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本组小儿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囊肿切除36例(组Ⅰ),总肝管空肠端端Roux-en-y式吻合16例(组Ia),端侧吻合、胆道置管引流20例(组玷),囊肿同空肠Roux-en-y式吻合22例(组Ⅱ)。结果组Ⅱ死亡1例,并发症率组Ⅱ50%、组Ia25%、组Ib5%,远期治愈率为98.28%。结论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唯-有效的方法,因残留囊肿癌变率达2.5%,故现今多主张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胆道重建。作者认为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胆道引流术简便、容易掌握、安全及并发症少,直于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1995~2002年间收治的9例原发性胆总管囊肿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均行内引流,其中6例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胆总管囊肿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l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随访6~24月,其中7例效果良好,l例术后1年因囊肿癌变死亡。结论:胆总管囊肿大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术中仔细探查及胆道造影十分重要,术式以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佳,该术式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