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者测定了20例肝硬变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水平,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TNFα,IL-6,LN,Ⅳ型胶原在纤维化中的变化,探讨TNFα,IL-6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肝硬变患者2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变15例,酒精性肝硬变3例,血吸虫性肝硬变2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46.2岁.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为A~B级,A级8例,B级12例.对照组为20例同期住院脑梗塞患者,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48.2岁.1…  相似文献   

2.
抗癌1方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癌1方对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患者11例,应用抗癌方1(主要由黄芪、莪术等多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临床分期均为Ⅲ期.临床分型:弥漫型0例,结节型9例,块状型2例,小癌型8例.AFP阳性7例,肝外转移8例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岁~67岁,平均年龄52.5岁.治疗前病程5mo~8mo,平均病程6mo,患过乙肝者8例,患过甲肝者2例,肝病史不明者1例.1mo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存质量、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随访2a,对患者的生存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抗癌1方治疗1mo后,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8%.生存1a—2a者3例,6mo~1a者4例,2mo~6mo者2例,2mo以下者2例,平均生存期为6.5mo.治疗前患者平均生存质量为32.73±12.72(分);治疗后其平均生存质量为52.73±19.66(分),差值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一疗程结束后,肝区疼痛,纳差,乏力,腹壁静脉曲张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P<0.005),但肝肿瘤缩小不明显(P>0.005),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P<0.005).结论抗癌1方对原发性肝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扩张治疗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2-04/1998-02诊治10例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患者,在内镜检查同时即行内镜直接扩张治疗,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Achalasa10例,男6例,女4例,职业:农民8例,教师1例,职员1例;年龄20岁~71岁,平均41.62岁;病程:9mo~3a.按Achalasia诊断标准[1],本组均有吞咽困难,反流和胸骨下疼痛,6例(4男2女)体质明显消瘦,均属病程1a以上者.临床分型[2],Ⅰ型8例(5男3女),Ⅱ型2例,按Stooler分级法[3]:1级2例,2级6例,3级2例.1例(女)因喝冷水后即出现吞咽困难,并食后即吐6 mo直至就诊.1.2方法术前准备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各种病原引起的慢性肝病中,肝纤维化是导致肝硬变的共同途径,多数学者认为血清Ⅳ型胶原(Ⅳ-C)和透明质酸(HA)联合检测能反映肝纤维化的动态过程[1].目前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及肝硬变缺乏特异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丹参加前列腺素E2(PGE2)治疗肝硬变患者前后血清Ⅳ-C,HA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作用.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60例,肝硬变诊断标准符合1990年全国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健康对照为本院血库健康献血员36例.血清Ⅳ-C测定采用双单克隆抗体EIA法,HA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将60例肝硬变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用维生素C2.5g加10%葡萄糖250mL中静点,实验组30例,上述治疗加丹参和PGE2,丹参注射液14mL加10%葡萄糖250mL中静点,PGE2100mL加10%葡萄糖250mL中静点,1次/d,共28d,再测定血清Ⅳ-C,HA含量.结果60例肝硬变患者血清Ⅳ-C,HA含量明显高于36名健康人(P<0.001).肝硬变患者中实验组肝功ChildA,B两级患者血清Ⅳ-C,HA含量治疗后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功C级患者血清Ⅳ-C,HA治疗后下降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联合检测Ⅳ-C,HA有利于肝纤维化程度的判断.②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攻克肝硬变腹水的治疗效益.方法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水,治疗难度很大,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同时治疗早、中期肝癌疗效显著.西药治疗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是交叉利尿法:①速尿100mg~200mg加入560MI/L葡萄糖(iv)隔日一次;②20%甘露醇250mL快速(iv)隔日1次,2wk为1疗程.中药采用我院研制的肝醒灵1~4号,主要药物组方:丹参、黄芪、白术、苍术、莪术、二丑、大黄、三七参等15味中药,同期治疗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23岁~67岁,平均年龄37.2岁、其中:活动性肝硬变26例,静止性18例,早、中期肝癌6例。对照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13岁~59岁,平均40.5岁,其中活动性肝硬变16例,静止性12例,早、中期肝癌2例,治疗组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肝醒灵1~4号结果治疗组一个疗程结束时有30例,二个疗程结束时6例,三个疗程结束时6例(42例)患者腹水消失,临床症状消失,肝功复常,早、中期肝癌消失.2例因合并肝脑综合征死亡,总有效95.5%,对照组分别为10例、4例、2例(16例)患者腹水消失,2例早、中期肝癌无效,有效率38.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变前期病变的效果.方法肝炎、肝硬变前期病变患者58例,采用大兴安岭野生之柴胡、苍术、赤芍、公英、青蒿为主药,加动物胆、白寇、赫石、莱菔子、香附、五灵脂、三七等十几味中药配成为“益肝胶囊”进行治疗.其中慢性肝炎13例(22.4%),脂肪肝7例(12.1%),肝炎肝硬变38例(65.5%),年龄28岁~72岁,病程3mo~15a,男51例,女7例,3mo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化验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益肝胶囊”中医治疗3mo后,临床症状痊愈11例,显效19例,好转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9%.13例慢性肝炎,有肋胀闷痞满,饥时手颤心悸症状改善5例,胸腹胀痛甚,眩晕睡眠不安者症状改善5例,1例无变化,7例脂肪肝、肥胖、血脂高症状改善6例,且例无变化,38例肝炎肝硬变,腹如臌,下肢浮肿,纳即胀满症状,肝功化验转阴,改善33例,5例无变化.结论“益肝胶囊”对肝炎肝硬变前期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报告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平滑肌母细胞瘤6例.方法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38岁~73岁.瘤体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肿瘤根治性切除术3例,姑息性切除术3例;对肝转移2例,术中肝动脉结扎、冲击化疗、栓塞术;术后6例均采用口服中药和增强免疫剂配合化学治疗.结果随访分别为51,32,26mo死亡各1例,术后24mo复发再次手术后2mo死亡1例,至今8mo尚健在者1例.结论根据我们临床诊治体会,认为低张性十二指肠造影和B超检查是基层医院检查的首选方法,也是小肠肿瘤早期诊断的手段.对其手术治疗应按胃肠道癌肿要求进行根治术,如出现肝转移者,除了行小肠肿瘤切除外,我们还行肝动脉结扎、冲击化疗、栓塞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其效果甚佳,2例均存活在24mo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汉丹肝乐对肝硬变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肝炎后肝硬变18例,酒精性肝硬变4例,胆汁性肝硬变1例,共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6.7岁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例,B级17例,C级2例.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肝脏、脾脏肿大、质地硬,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内镜证实),B超检查门脉内径≥1.4cm.患者无或有少量腹水,无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用汉丹肝乐口服,每次300mp,3次/d,疗程4wk.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监测用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口服汉丹肝乐(4wk)后可显著降低肝硬变患者(ChildPughA,B级)门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门静脉阻力指数(RIvp)、峰值指数(PIvp)及脾静脉阻力指数(TIsv)、峰值指数(PIsv)(P<0.05~0.01),并对患者乏力、厌食、腹胀及肝功能(ALT)具有部分改善作用,未见副作用.结论汉丹肝乐为安全、有效的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值得对其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我们回顾性的研究108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方法本组108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肝性脑病患者.男83例,女25例,年龄分布16岁-81岁,肝硬变病程2a—11a,其中肝炎后肝硬变87例(80.6%);酒精性肝硬变17例(15.7%);瘀血性肝硬变4例(3.7%),并有16例作过脾切除.本组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居首位的是感染,占46.7%,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4.1%,诱因还有氮质血症、高蛋白质饮食、放腹水等.结果本文资料告知肝炎后肝硬变的病死率为94.3%,而酒精性肝硬变病死率为35.3%,两组病死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说明肝硬变病因不同,肝性脑病预后不同,在治疗上要下功夫本组肝性脑病主要诱因为感染,而国内外报道资料,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诱因.分析这种变化可能与近几年加强降低门脉压力的措施,注意胃粘膜的保护,早期补充维生素K及提高血浆清蛋白的浓度等有关.真实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通过本组资料说明,目前肝性脑病无特效疗法,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病征,所以预防发生肝性脑病是重要的,要避免一切诱发因素,要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争取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有效处置为上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拟复方溃疡汤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48例疗效观察.方法48例患者经内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临床经西医正规治疗6mo以上未愈或反复发作者,作为治疗对象,其中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29例,年龄21岁~72岁,男38例,女10例,病程1a~3a14例,3a~5a17例,5a以上17例,应用自拟复方溃疡汤(主要由黄芪、桂枝、白芍、甘草、乌贼骨、浙贝母、生姜、大枣8味组成)随症加减,治疗3wk后加入西洋参、白术、锡类散、血竭、儿茶等药,水煎浓缩烘干研面装入胶囊,结合西药继续治疗.结果1mo治愈23例,占47.9%;2mo治愈9例,3mo治愈7例,4mo治愈5例,5mo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1例,6mo总治愈率93.8%,总有效率98%.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变及肝癌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肝硬变及肝癌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变(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晚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例为80岁,男,临床诊断为肝硬变(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B超示肝硬变并大量腹水、肝缩小.AFP20ng/mL.另1例69岁,男,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晚期),B超为肝硬变癌变并腹水AFP593.4ng/mL.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用C14呼气试验来检查这两例患者的Hp并进行分析.结果以上2例患者经C14呼气试验检测Hp,其结果均为阳性,并且Hp阳性的肝硬变、肝癌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及肝昏迷.结论根据以上结果证明,Hp与肝癌、肝硬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本院1994-03/1996-12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2岁~65岁,平均56.3岁均表现大量呕血和便血,出血量在1000mL以上者20例,>2000rnl,者4例,伴有失血性休克9例,肝昏迷者5例,患者基础病变为:肝炎后肝硬变20例(合并肝癌4例),酒精性肝硬变4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8例,B级9例,C级7例.回.2方法建立两条输液通路,一条输注生长抑素,首先以250ng冲击量静脉推注,继以250ng个速度连续滴注48h~72h(如输液中断超过3whn,重新注射25Ong冲击量)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实胃血管不良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之一.方法自1989/1997收到胃切除标本441例,胃血管不良者12例(2.72%),男10例,女2例,男:女为5:1;年龄:55岁~70岁10例(83.33%),25及45岁各1例(16.66%);病程3mo~6mo5例(41.66%),1.5a~2a3例(25%),2a以上4例(33.33%);临床症状:反复小量呕血、黑便者9例(75%),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者3例(25%);整个右侧面部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8.33%).结果12例胃切除标本病理检查:①巨检:发病部位:贲门下3.5cm~7.0cm11例(91.66%);幽门前区1例(8.33%);胃体前后壁多处粘膜糜烂区约0.5cm~1.5cm,最大糜烂区达2cm~4cm,呈深红色,扁平,表面有小凝血块复盖,极个别病灶呈黄色,糜烂区可见1~2个浅表溃疡;②镜检:粘膜下间隙增宽,组织疏松,小血管明显扩张,数量增多,灶性聚集,扩张的小血管以小静脉为主,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极少,并可见扩张的淋巴管,内见淋巴细胞,胃壁肌层血管未见扩张,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生长不良,其中2例胃粘膜糜烂区表面腺上皮呈腺癌改变,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生长不良伴粘膜内腺癌.结论胃血管不良是导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的罕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48例,男40例,女8例;年龄23岁~50岁,平均31.6岁;病程5mo~15a,平均3.76a;<1a者11例,1a~5a者22例,5+a~10a者13例,>10a者2例.内镜检查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8例肠粘膜有轻度糜烂,14例肠粘膜充血水肿.对照组:患者42例,男36例,女6例,年龄21岁~48岁,平均30.3岁;病程6mo~14a,平均3.55a;<1a者9例,1a~5a者21例,5+a~10a者11例,>10a者1例.内镜检查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5例肠粘胶有轻度糜烂,13例肠粘膜充血水肿.两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情况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药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2wk治疗后,治疗组:近期痊愈39例(81.3%);好转8例(16.7%),无效1例(2%),总有效率98%.对照组:近期痊愈27例(64.3%);好转9例(21.4%);无效6例(14.3%),总有效率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之单纯西药有良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肝炎病的治疗要以健胃实脾为根本.方法利用“胆蟾化结丸”对百余例慢性肝炎病患者,进行临床验证;甲肝、乙肝患者连服此丸3mo,6mo,6g/次,3次/d.肝硬变患者连服3mo,6mo以上者(服法同上).结果甲肝:3mo后82%痊愈,6mo90%痊愈;乙肝:3mo后42.%痊愈,6mo80%痊愈;肝硬变:6mo后50%痊愈,20%肝功能趋于正常.结论“形之于肝,治本在脾”,脾胃相表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变患者发生功能性肝肺综合征(HPS)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对102例肝硬变患者在入院后即抽取股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结果HPS患者的PaO_2,SaO_2均明显低于不发生HPS的肝硬变患者(P<0.01);肝功能ChildC级者的PaO_2,SaO_2均明显低于A级者(P<0.01).肝功能ChildC级者的HPS发生率明显高于A级者(P<0.01);门静脉增宽(直径>1.4cm)的肝硬变患者的平均PaO_2,SaO_2均明显低于门静脉不宽者(P<0.01).门脉增宽者的HPS发生率明显的高于门脉不宽者(P<0.001);皮肤蜘蛛痣阳性者的PaO_2,SaO_2(显著低于皮肤蜘蛛痣阴性者(P<0.05),皮肤蜘蛛痣阳性者的HPS发生率显著的高于皮肤蜘蛛痣阴性者(P<0.001).结论HPS可发生于任一阶段的肝硬变患者,肝功能损害越重,发生HPS的机会越大,程度也越重.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高胆红素血症与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探讨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理,我们对1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尸检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方法 据患者生前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将19例患者分成3组。血清胆红素低于85.5μmol/L为Ⅰ组,血清胆红素在85.5-171μmol/L之间为Ⅱ组,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为Ⅲ组。3组例数分别为9,3,7。肝组织切片经HE染色,从癌旁与血清胆红素之间的关系,肝组织硬化程度,肝脏炎症活动程度,肝组织内毛细胆管淤胆程度观察肝组织形态与血清胆红素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1)3组病例中,轻度肝硬化例数分别为6,2,4例;(2)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计分第Ⅰ组6分以下6例(66.7%),第Ⅱ,Ⅲ组均在7分以上,亚大块肝坏死例数分别为0,1,2例;(3)毛细胆管内重度淤胆例数分别为0,1,5例;(4)合并癌变例数分别为3,2,2全。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程度与肝细胞活动性炎症,坏死程度及肝细胞内毛细胆管淤胆有关,在临床治疗中应兼顾此两种因素,合理安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残胃复发癌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方法对胃癌根治术后252例患者进行内镜随访,术后2a每3mo一次,2a后每6mo~9mo一次,持续5a以上.结果检出残胃再发癌36例,检出率4.00%,胃癌术后内镜随访患者中胃癌检出率与一般人群内镜检查时的胃癌检出率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密切随访内镜,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残胃复发癌,是提高胃癌治愈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04例均是临床最后确诊肝硬变患者.其中男76例,女28例,年龄23岁~79岁,平均年龄51岁.1.2方法使用SIUI-305型超声显象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禁饮食8h以上,于次日早晨空腹检查.2结果104例肝硬变患者中:少数患者肝脏增大,多数缩小;胆囊壁不厚而光滑14例,占13.5%;不光滑而厚90例占了86.5%.内部呈弥漫性增强回声,分布欠均匀,90%患者有脾增大和腹水.超声显象主要表现为:胆囊壁欠光滑或不光滑;胆囊壁呈双层样改变;胆囊不同程度增大或胆壁增厚.3讨论肝硬变的胆囊壁增厚并非是胆囊本身疾病的特…  相似文献   

20.
血清AST/ALT比值诊断肝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血清AST/ALT比值与肝病的关系.方法肝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3岁~75岁)含慢性肝炎28例,急性肝炎和肝癌各20例,肝硬变32例.正常对照123例(男71例,女52例,年龄17岁~74岁).上海长征试剂盒,美国RA-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速率法测定AST和ALT并计算其比值.本法批内变异分别为2.8%和2.6%.结果AST/ALT比值急性肝炎0.46±0.09,慢性肝炎1.76±0.28,肝硬变2.05±0.38,肝癌2.23±0.40,正常组1.57±0.21.急性肝炎比值显著降低,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的比值均高于正常组,并随肝细胞损伤程度逐渐增高.后两者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为<0.05,<0.01).结论急性肝炎AST/ALT比值持续升高可提示发展成重症肝炎,比值在0.31±0.63预后良好,1.20~2.26可能发展成暴发性肝坏死及死亡.动态观察AST/ALT比值,对肝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