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声场听阈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声场测试对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评估的意义。方法 对11例Nucleus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定期进行声场听阈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全部患者声场测试(啭音)听阀为15 ̄40dB(nHL),语后聋组术后半年声场听阈明显低于同期语前聋组(P〈0.01),语前聋组术后一年的声场听阈比术后半年时显著下降(P〈0.01),接近语后聋组半年时的听觉水平(P〉0.05)。结论 多通道  相似文献   

2.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助听器试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双侧极重度耳聋患者进行助听器试戴和语言训练,并定期作言语识别记分(SDS)。结果:3例患者戴助听器SDS较未戴助听器时无明显提高,分值改变<40%,选择人工耳蜗植入且术后听觉效果好;另5例戴助听器后可进行一般交谈,以助听器为听力康复的最佳选择。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助听器试戴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儿一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对侧佩戴助听器模式下的聆听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聆听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18例,分别测试其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聆听模式( bimodal fitting ,BIM )安静环境及稳态噪声环境下标准中文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率。结果安静状态下本组患儿CI、BIM 模式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67%±12.23%、83.61%±12.22%,双音节词分别为76.00%±16.13%、78.11%±14.84%,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60.11%±17.18%、65.43%±16.76%;信噪比10 dB环境下CI、BIM 助听模式患儿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5.50%±14.12%、76.83%±14.15%,双音节词分别为68.22%±17.15%、77.18%±16.83%,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49.39%±19.26%、56.33%±19.55%,除两种模式下单音节词外其余言语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植入耳250、500 Hz助听听阈与BIM 模式言语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语前聋患儿双耳双模式聆听时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低频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术前助听器佩戴史对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者早期开放式言语识别的影响。方法植入年龄0.9~3.0岁的CI儿童306例,按照术前是否佩带助听器分为助听器(hearing aid,HA)组94例,非助听器(non-hearing aid,NHA)组212例,用普通话词汇相邻性测试(Mandarin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LNT)分别对两组受试儿童进行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评估,比较两组儿童M-LNT正确识别率。结果年龄相同或人工耳蜗使用时长相同的助听器组与非助听器组间M-LNT正确识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佩戴助听器不同时长者与非助听器组之间M-LNT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0.9~3.0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术前有无助听器佩戴史对其术后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可以帮助重度或极重度聋人恢复或获得听力。近几年,随着植入技术的发展和言语编码策略的进步,人工耳蜗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双耳中到重度的耳聋患者。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非植入耳仍有残余听力,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对侧耳不使用或不再使用助听器。那么人工耳蜗术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究竟可以为患者带来哪些帮助?它们之间是否会有不利影响?助听器应如何调整?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情况,探讨成人行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的选择。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8岁以上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52例进行测试,分为语前聋无干预组(9例)、语前聋佩戴助听器组(27例)、语后聋(16例)三组。采用声场助听听阈测试、电刺激听觉反应阈值(Threshold,THR)、最大舒适阈值(Maximum comfort level,MCL)评价其声音感知能力;采用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STMs中双音节词表评价其言语分辨能力。分别在开机6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结果开机6个月后三组声场助听阈值、THR、MCL均值无统计学差异。双音节识别率在开机6个月时语前聋无干预组8.78%、语前聋助听器组16.44%、语后聋组53.13%;在开机24个月时各组双音节识别率均上升,语前聋无干预组达18.22%、语前聋助听器组达52.89%、语后聋组达84.31%,语前聋助听器组提高明显。结论成人语前聋患者术后可获得与语后聋相近的听觉感知水平,长期使用人工耳蜗可加强言语识别能力,对术前有听觉言语基础的成人语前聋患者应积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对声调识别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声调识别的影响。 方法 选择3~7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27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和在人工耳蜗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CIHA)在安静和噪声两种环境下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使用SPSS 17.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论在安静环境还是噪声环境下,CIHA的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CI,此优势在噪声环境下更明显;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较长者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较短者;听障儿童的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学习能力DIQ≥100与DIQ<100者声调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建议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但助听器需要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脑瘫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5年前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5年来的肢体运动状况,并以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估并比较其手术前后听力言语能力。结果术后该患儿成功重建了听力,经过肢体康复训练,躯体运动障碍完全康复。术后5年声场测听为轻度听力下降,语言能力较听觉能力提高缓慢。CAP为5级,SIR为2级。普通话声调识别率约为43%,声母、韵母识别率分别约为50%、55%。结论对于伴有脑瘫的语前聋儿童经过术前全面评估和审慎观察后可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需要制定特殊的康复计划方能让患者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受益,人工耳蜗植入可以作为脑瘫聋儿的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3例14岁以上青少年语前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效果。方法手术采用面隐窝进路的常规术式,重点介绍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要点,术后言语分辨率的评价结果。结果13例患者术后经4~5次Mapping后,声场测听啭声听阈达到25~40dBnHL,平均30.4±4.8dBnHL。随访6个月到4年,借助唇读,术后2年闭式词表识别率平均达到79.11%;不借助唇读,闭式词表识别率平均达到61.67%。术后4年,借助唇读,开放式词表识别率平均达到80.67%;不借助唇读,开放式词表识别率平均达到66.83%。结论青少年语前聋患者具有理解力强、有文化基础等优势,只要入选者选择适当,尽管年龄过大,但人工耳蜗植入后仍能得到较好的言语分辨率,对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信息交流方式仍有很大帮助。对这类大龄的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语训方法可先借助唇读,掌握一定的听觉词汇后逐步减少唇读直至不借助唇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听力损失者借助人工耳蜗重获听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听力正常人群的差异。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18例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耳蜗组)的心理健康状态及人格特质进行评估,并与45例听力正常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CL-90评分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躯体化、强迫、抑郁三个因子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PQ评定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人工耳蜗有利于改善重度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人工耳蜗植入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示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和社会交往状况,以帮助其改善生活质量、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对侧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获益。方法:选取对侧使用HA的14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CI和CI+HA(即双模式)两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双音节词、及句子的识别表现,并分析助听器耳残余听力对双模式言语表现的影响。结果:安静环境下使用CI和CI+HA模式下的声调识别率分别为67.6%±10.5%、71.6%±12.5%,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2.3%±21.8%、74.2%±23.3%,句子识别率分别为62.3%±28.3%、61.8%±31.3%,噪声环境句子识别率分别为37.6%±36.5%、42.4%±35.9%。统计分析发现声调识别表现在CI+HA模式下显著优于CI模式(t=-2.285,P=0.04),其余言语识别表现在两种聆听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且1000Hz及以下频率的助听器耳残余听力与CI+HA模式下言语识别表现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大龄"语前聋患者,一侧人工耳蜗植入联合对侧助听器的双模式应用,需考虑助听器耳的残余听力情况,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辅助效果有限,必要时需考虑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对象包括18例人工耳蜗植入和40例配戴助听器的先天性语前聋儿童,先在自由声场测试双耳裸耳听阈,根据装置使用时间和平均裸耳听阈值分组,测试并比较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封闭项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识别率.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间≥2年组儿童的韵母、声母和单音节词识别率明显高于<2年组患者.助听器使用时间≥2年组的各测试项识别率与<2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但与平均裸耳听阈>70 dB HL但≤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背景噪声对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影响.了解在噪声环境中听障儿童声调识别的特点.方法 采用2X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SNR=+12,+6,0 dB)的声调识别能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声调组合识别对听障儿童的难易程度.结果 ①在重建或补偿听阈相似时,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两组儿童声调识别能力的差异极其显著;③两组儿童均最易分辨一声与四声的差异,最难分辨二声与三声的差异.结论 只要重建或补偿听阈在最适范围,听障儿童便具有一定的声调识别能力,但噪声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电声双模式(对侧使用助听器)和电模式(对侧不使用助听器)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差异。方法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分别对1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句子识别率测试,比较两种助听模式之间的识别率差异。结果在安静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句子识别率为77.7%±15.0%,电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73.0%±17.2%,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噪声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60.8%±24.5%,电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54.8%±19.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的句子识别率均高于电模式助听的句子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侧耳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模式助听策略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52人,设实验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组、听力正常对照组1组,每组13人,按实验设计步骤随机测试.按对侧耳配戴HA的不同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为A(CI+模拟HA)、B(CI+数字HA,未优化)和C(CI+数字HA,优化)3组,评估实验对象术后左右耳的残余听力,分别设置和优化CI及HA的技术参数并在声场中评估其助听后的音频感知情况,测试并比较各组的P300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组患者术后双耳均有残余听力,助听后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P300潜伏期比较A组>B组>C组(P<0.05),A、B两组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P300振幅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意义(P>0.05),C组P300振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部分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仍有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可以联合配戴适合的全数字编程助听器,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整合声电双模式助听设备上传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