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T MRI在内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T磁共振内耳水成像在内耳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5例3TMRI内耳水成像影像资料。使用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采集内耳所在区域内水信号,送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3D-FIESTA能满意显示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精细解剖结构,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可获得内耳膜迷路立体图像,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MPVR)能三维立体观察膜迷路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MR膜迷路成像可为内耳结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解剖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3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的内耳MRI水成像特点,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扫描机,采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TSE),对35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作内耳水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扫描,并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MPR后处理。结果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的解剖结构:前庭、耳蜗、半规管、内听道。结论内耳水成像是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显示双侧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的立体解剖结构,而且能够清晰显示其通畅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分析病情,同时为内耳外科手术,尤其是电子耳蜗植入等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一些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大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内耳水成像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 Avanto 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24例听觉障碍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进行扫描,采集内耳所在区域内的水信号,并送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24例患者中内耳形态正常18例,耳蜗发育畸形伴前庭导水管扩张1例,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张3例,半规管异常1例,Mondini畸形1例。结论 M R内耳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内耳膜迷路以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对于内耳病变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利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全面显示内耳的结构。方法 对 17例怀疑内耳病变的患者采用重T2 加权技术对内耳进行水成像 ,再经过MIP重建充分显示内耳结构。结果  17例共 3 4个部位均能良好地显示内耳的结构。结论 内耳水成像技术是内耳迷路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GE Signa Excite0.35 T永磁磁共振系统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4例患儿行常规MRI检查排除脑内病变,内耳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扫描,并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组为二维或三维图像.结果 14例28耳良好地显示内耳及迷路的形态结构.内耳发育畸形5例7耳,内听道发育畸形3例5耳,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2例3耳,合并脑白质病变3例.结论 低场磁共振能够清晰地显示内耳的解剖结构,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临床选择适合的植入耳,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颞骨CT影像检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综述了颞骨的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HRCT是颞骨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颞骨解剖及病变的显示有很大优势。螺旋CT有多种后处理技术可应用于颞骨检查:MPR能对颞骨进行多方位观察,CPR对面神经等结构全貌显示,SSD、CTVE能够立体全方位显示解剖及病变并可进行模拟手术,VR显示内耳膜迷路及神经。MR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病变的病理性质,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膜迷路。  相似文献   

7.
3D-重T_2W水成像技术显示面听神经及内耳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薄层3D-重T2W水成像技术对内听道面听神经分支和迷路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40例(80侧)无耳部疾病患者,使用GE Signal.5T超导MR成像仪,头部环形线圈或3in(7.62cm)环形线圈,0.5mm层厚3IL重T2WIFSE序列与常规T2WIFSE序列对两例子部同时进行扫描,比较两者对内听道面听神经分支和迷路解剖结构的显示率,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D-重T2WIFSE序列与常规T2WIFSE序列对其细微结构的显示率分别为螺旋板(98%:0%,P<0.01)、前庭阶(98%:0%,P<0.01)、鼓阶(98%:0%,P<0.01)、椭圆囊(95%:0%,P<0.01)、球囊(95%:0%,P<0.01)、前庭嵴(95%:0%,P<0.01)、前庭上神经(100%:40%,P<0.01)、前庭下神经(98%:20%,P<0.01),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在3个半规管、前庭、耳蜗、内听道面神经、蜗神经等结构的显示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薄层3D-重T2WFSE水成像技术在显示内听道前庭上下神经分支和迷路的螺旋板、前庭阶、鼓阶、椭圆囊、球囊等细微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T2W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磁共振仿真内镜(MRVE)成像技术,方法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临床要求常规序列检查的患者采用二维快速自旋回流重T2序列(2D HT-FSE)加行磁共振水成像(MRH),其中颅脑15例,脊椎11例,源影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利用导航软件行仿真内镜(VE)后处理重建成像。结果:在2D HT2-FSE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亮色,明显高于邻近组织结构信号,采用“黑底白影”阈值方式、250-1100阈值重建获得了蛛网膜下腔VE图像。VE准确三维地展示了蛛网膜下腔及其邻近和穿行其间的脑、颅内腔、脊髓、椎管内腔、神经、血管与病变,对脑、脊髓表面结构,脑垂体、松果体和脑血管,部分颅神经起源、走行等显示颇佳,并可靠检出了小脑扁桃体上疝、听神经瘤、脊髓圆锥体位和椎管肿瘤、椎间盘突出等病变。结论:MRH是蛛网膜下腔VE有效的源影像技术,VE为评价蛛网膜下腔、脑、脊髓及其血管、神经正常解剖、变异与病变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性、立体观察的崭新手段。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内耳成像在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内耳成像在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MRI扫描并进行后处理,主要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客积再现技术(VRT)。结果:18例34耳存在内耳畸形。1例2耳Michel畸型;2例3耳共同腔畸形;4例8耳Mondini畸型;8例16耳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5耳显示内听道畸形。MRI MPR、MIP及VRT重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内耳畸形的部位和程度。结论:磁共振内耳成像能清楚、立体显示正常膜迷路和内听道内神经结构,对于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内耳膜迷路MR成像技术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内耳膜迷路成像的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0T MAGNETOM IMPACT超导型MR扫描机(软件版本VB33D),采用梯度回波序列中的三维镜像稳态快速成像序列(3D-PSIF),对1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作MR内耳膜迷路成像,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扫描,并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结果10例先天性感音性耳聋患者中,包括功能性(毛细胞)及器质性(耳硬化)等畸形;20例健康志愿者中,17例均能满意显示双侧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的精细解剖结构,2例显示不佳,1例无法显示。结论内耳膜迷路MR成像为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的立体解剖结构,而且能够清晰显示其通畅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耳科医生分析病情,同时为内耳外科手术,尤其是电子耳蜗植入等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一些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大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耳膜迷路、面神经及位听神经的MRI技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可疑内耳病变的急者采用平衡式三维梯度回波(B—TFE)尽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2W序列(T2/3D/TSE)、轴位及斜失状位扫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投影(MPR)法图像重建。结果:所有内耳膜迷路、面神经及位听神经结构均得到了良好显示。其中26例正常,9例异常。结论:MRIB—TFE和T2/3D/TSE扫描序列及MIP、MPR重建技术,可很好地显示内耳结构及其微小病变,对内耳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T2-tirm序列和3D-medic序列显示脊神经解剖形态及病变的能力。方法 20例患者均经T2-tirm及3D-medic两种序列的脊神经成像,将获得的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以充分显示脊神经损伤。以脊神经节后神经部分同层显示情况比较两种序列对脊神经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T2-tirm和3D-medic两种序列都能显示脊神经影像,但显示程度不同,3D-medic序列在显示脊神经解剖结构细节及病变方面优于T2-tirm序列。结论 3D-medic MRI神经成像术操作简单,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脊神经的走行,并提供较为可靠的脊神经局部解剖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水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水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之一。其基本方法就是使用重T2加权技术使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呈低信号,而长T2静态液体呈高信号,独立成像。它包括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泌尿系成像(MRU),磁共振椎管成像(MRM),磁共振内耳成像,磁共振涎腺管成像,磁共振泪道造影,磁共振脑室系统造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3 T MRI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软骨病变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各种软骨成像序列不断被开发和应用,目前已从传统的二维、三维形态成像向生化成分成像转变,以期能够对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之前的软骨生化改变进行显示,为早期软骨损伤诊断和监测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目前,关节软骨生化成分成像技术包括T2mapping、T2*mapping及T1ρ成像等。就3 T MR关节软骨生化成分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MR水成像的形态与信号特点。方法采用MR水成像技术检查63例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双侧内耳,观察耳蜗、前庭及3个半规管的形态;同时测量内耳迷路及同侧桥小脑角区脑脊液的信号强度,用SPSS 17.0软件行配对t检验,比较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耳迷路信号与健耳的差异。结果63例126只内耳迷路成像良好,耳蜗及前庭无阳性表现,但10只(15.87%)患耳的多个半规管显影中断(5个外半规管、4个上半规管及1例后半规管)、边缘毛糙(1个外半规管及1个上半规管),3例(4.76%)健耳的3个半规管(2个外半规管、1个上半规管)显影中断。患耳形态学改变的阳性发生率较健侧高,χ2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患侧内耳迷路与脑脊液信号强度比为1.02±0.198,健侧为1.09±0.198,患侧内耳迷路信号减低,配对t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耳除半规管毛糙和显影中断外,亦见迷路信号强度减低,提示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耳迷路淋巴液成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耳迷路成像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磁共振耳迷路成像技术初探方哲明倪希和通过对30例正常耳迷路的扫描实践,探讨磁共振耳迷路成像的方法、原理和效果,提出迷路各结构的识别方法及评价MR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耳部正常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2~62岁。扫描使用东芝Flex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仿真内镜(MRVE)显示内耳系统的可行性及其正常解剖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53例健康受试者106只内耳行3D FASE重T2WI横断面成像扫描。原始图像传至在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在工作站行透视容积再现(PVR)成像,利用仿真内镜(VE)对内耳进行腔内结构观察。结果 MRVE可详细、明确显示内耳腔内的解剖结构,而且检查过程可以制成录像反复、多方位观察,是一种方便、易行、灵活的无创性检查手段。结论 MRVE可用于内耳膜迷路的腔内结构研究,为MRI发现内耳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上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分析病变内部结构及组织成分,反映活体组织功能状态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该技术在女性盆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就该技术在女性盆腔病变检出、术前分期、评价淋巴结转移、肿瘤放化疗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成人中耳内耳解剖结构SCT三维成像,国内外多见局部结构成像报道。我科自2000年对100例SCT检查正常的成人全中耳内耳解剖结构进行了三维立体成像,建立其立体解剖结构标准,为临床对中耳内耳三维结构的观察提供更直接的影像资料。良好的SCT扫描技术是成功三维成像的增加,本文就其扫描技术加以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耳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46耳)疑是耳部疾病患者行MSCT及MRI检查,利用图像重建技术对耳系统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进行显示。结果:MSCT技术清楚显示骨迷路及听骨链的细微结构;MRI技术清楚显示膜迷路及内耳周围的血管与神经,并清楚显示各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本组病例中,检出听骨链关节融合2例,听骨链炎性溶解、破坏2例,内耳附近血管形态、走行异常1例,耳蜗及半规管发育异常2例;炎症7例;其余未见异常。结论:MSCT与MRI技术能清楚显示耳部超微结构及其周围的血管与神经,MSCT与MRI检查技术对耳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