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白塞病(BS)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其症状类似于中医的"狐惑病"。"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  相似文献   

2.
林伟刚 《四川中医》2008,26(1):16-17
本文以动态观和整体观作为研究狐惑病的主要方法,旨在构建起狐惑病从发病到诊断治疗的完整体系.认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应为互文,狐惑并存是该病诊断的必需条件.指出狐惑病是现代医学不同疾病在不同人群或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类症状相似、中医学病机相类的一组症候群,分析总结了17年来有关狐惑病的临床报导,并结合原著,提出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分期辨治特点,指出内外合治是治疗狐惑病的最优方法,苦参是本病外治之要药.  相似文献   

3.
韩舒敏  钟长鸣  黄宁 《光明中医》2021,36(1):129-131
经方甘草泻心汤常用于痞证、狐惑病的临床应用.文中以本人临床学习中遇到的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病案为引,从中医、西医两方面入手,阐述临床上如何灵活运用甘草泻心汤,其不仅可用于狐惑病的治疗,而且在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及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仍起到一定作用.文中论述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为主,甘草泻心汤治疗其他疾病为简...  相似文献   

4.
正"狐惑"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这段条文记载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狐惑病是以口腔、前后二阴腐蚀溃疡,并伴有眼疾及全身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2])。临床中,若见有  相似文献   

5.
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因仲景所言,语约方简,使历代医哲对其争议不休。争议焦点之要有二、一是狐惑所指何病?有去结核,溃疡,白塞氏病、性病、甚至爱滋病、莫衷一是;二是关于病名的,即狐惑、狐惑的辩定。本文仅就病名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玥  阳伟红 《河南中医》2011,31(4):313-315
狐惑病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其病机为湿热虫毒内蕴;临床表现主要有咽喉、阴部、眼部损害三方面;在治疗方面虽有经方、各种名医经验、单方专药和各种综合疗法,但都没有非常理想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只有综合中医和西医的各种疗法,才能更好地认识该病,为临床和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7.
狐惑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方面入手对狐惑的源流进行考证,探讨历代医家有关狐惑病名的争议,总结对狐惑病因病机的认识,剖析狐惑的临床治法,以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狐惑病分位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狐惑病的治疗规律,从狐惑的病名含义,病机特点及治疗几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狐与惑是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命名的,二者常可并发且皆源于湿热,但病机特点各有不同;狐以湿热下注为主;惑则与虚火上炎密切相关,因此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的分位论治是治疗狐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狐惑病浅探     
<正>中医学对狐惑病的研究渊源流长。《金匮要略》对狐惑病的论述堪称经典,其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  相似文献   

10.
正白塞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1]),以反复发作的虹膜睫状体炎,口腔、生殖器溃疡和皮肤损害等为主要特征,常累及关节、心血管、泌尿、胃肠道、神经等系统~([2])。韩世荣系陕西省名中医、主任医师、陕西省第四批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学术带头人,行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医的狐惑病与眼、口、生殖器综合症颇为类似。《金匮要略》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卧,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治疗用甘草泻心汤。《医宗金鉴》谓:“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此说确似本病,但古人辨病不详,常与“坏疳性口腔溃疡”相混淆,宜细辨之。去年,我院中医科王医师在西医病房轮回,  相似文献   

12.
<正>狐惑之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其病名为狐惑还是狐蜮,中医界争论较多,且病名之异也造成了对其病因认识的混乱。惑字其下从心,是一种心理状态,蜮字从虫,为虫物  相似文献   

13.
白塞病治验     
白塞病又称白塞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是以反复发作的口、眼、生殖器和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细小血管炎,病情严重时可累及中、大血管,出现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中医称白塞病为"狐惑病"。《金匮要略》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相似文献   

14.
白塞氏病从瘀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革 《西部中医药》2005,18(12):4-5
白塞氏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疾病,典型的表现为由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组成的眼-口-生殖器三联征。因其临床症状与《金匮要略》所论狐惑病相似,中医一般将其归属于“狐惑”范畴,且长期以来宗《金匮要略》狐惑病清热除湿之法治之。但近年来,瘀血在白塞氏病发病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重视,因而从瘀来论治白塞氏病的方法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本文就其机理作如下探析:1白塞氏病瘀血的临床表现《金匮要略》记载狐惑病的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的腐蚀症状为特征,没有明显的瘀…  相似文献   

15.
狐惑病首载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此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西医的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狐惑病迁延日久,对患者的精神、生活造成极大困扰。目前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提高狐惑病的总治愈率、降低治疗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山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文辉教授根据狐惑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等,发现寒热错杂证兼夹湿热蕴结证是狐惑病长期、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并且是狐惑病发作最常见的证型。马文辉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苦参、土茯苓治疗狐惑病疗效更佳。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马文辉教授三部六病验方甘苦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焦晓君  杨责制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399
狐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其由湿热虫毒内蕴而致,有狐与惑之分,如“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即以咽喉蚀烂为主症的谓之惑病,以前后二阴蚀烂为主症的谓之狐病。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该病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发病率。杜诺凡病(Donovanosis)又称腹股沟肉芽肿(Granuloma inguinale),第五性病,是由于肉芽肿荚膜杆菌(Calymmabacterium)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外阴部与腹股沟部位发生渐进性无痛性匐行性溃疡和慢性肉芽肿为特点的性传播疾病。为五大经典性病之一,因其被列于五大性病之末,故有第五性病之称。现在一般认为狐惑病为白塞氏综合征,但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发现杜诺凡病与狐惑病尤其所谓的狐病也十分相似,故拟从症状、病因、治疗三方面浅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答: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又称白塞氏综合征)是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的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本病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综合性的,系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有:(1)病毒感染;(2)自身免疫;(3)与某些细菌等引起的过敏有关。患者以青壮年为主,20~30岁患者占74%。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金匮要略》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可见中医所说的狐惑病具有心烦意乱,躁扰不眠,病变幽隐而深,头面部及阴部可同时患病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方面需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狐惑一病,首见《金匮要略》,多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所致.张仲景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病证治第三》).  相似文献   

19.
崔玉衡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在治疗狐惑病等疑难杂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中医辨证治疗手段;辨证精准,思路清晰,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遣药组方,多获奇效。狐惑病治疗验案一,辨证为肝经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收效颇佳;验案二辨证为湿热内蕴,久郁伤阴,方用甘草泻心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减,亦获奇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金匮狐惑病原文旨义的探究,指出应广义化地将狐惑病诠释为人体官窍及周边湿热毒邪所酿之疾,从而对中医狐惑病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