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全书397条,关于脉诊的原文就有146条,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书中尚有“辨脉法”(34条),“平脉法”(42条)专论脉法。且《伤寒论》各篇命题均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对切脉尤为重视。他不仅运用切脉诊断疾病,确定治法,而且依据脉象变化阐发病因病机,判断六经病之间的相互传变及预测凶吉。  相似文献   

2.
李清记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1-1483
仲景《伤寒论》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切脉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1.指正常脉。2.指表证。3.指里证。4.指危证。5.指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研究《伤寒论》之浮脉,对临床排疑解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俊程 《山西中医》2009,25(10):1-3
脉诊是中医四诊方法之一,临床学习应用有一定难度。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陈修园对脉诊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继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诊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主张以《内经》理论为主,具体分析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论述,创立八纲脉法,对脉诊理论的整理做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4.
江晓东  吴燕君 《新中医》2015,47(4):322-323
<正>脉诊是中医主要的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的重要手段。《九针十二原》作为《灵枢》的开篇,就明确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了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然当今在针灸临床上重症轻脉的现象时常可见,对脉诊未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试图通过《灵枢》的整理以及结合个人体会,对脉诊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6.
《幼科发挥》学术特点是重视四诊合参,关于切脉作了定性的补充。尤重望诊,对小儿的神色形态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重视脏腑辨证,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对肾病及兼证、咳嗽有痰、汗证等的治疗,颇为中肯。重视调治脾胃的王道之治,强调变蒸非病。其理论源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又成为后世医家的学术源头。  相似文献   

7.
切脉针灸是源于《灵枢》的针法,近世由俞云教授将其整理总结并发扬推广。切脉针灸秉承"选穴施针是以脉定"的原则,近年来常用于肿瘤疾病、内科慢性病等的治疗中。笔者在师从俞云教授过程中将切脉针灸应用于急诊工作,取得较好疗效,兹将经验撷其精要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9.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10.
李传进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1028-1028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源远流长。脉学精深玄妙 ,历代医家精心研究者甚众。早在《内经》《难经》等著作中就初步奠定了脉学基础 ;汉代张仲景对脉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 ,曾指出切脉应寸口、人迎、趺阳三部合参 ;西汉王叔和 ,编著了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其在序中说 :“脉理精微 ,其体难辨。”要全面掌握脉诊方法 ,确非易事。笔者在跟随我省已故的老中医李良 学医期间 ,耳闻目睹其运用独特的“少阴脉”的脉诊技术于临床 ,如秦镜鉴物 ,直达病所 ,确系发前人之所未发 ,受益匪浅。余不揣浅陋 ,敢僭述于下 ,供同道参考 ,企望斧正…  相似文献   

11.
浅论"寸口诊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为中医诊断主要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脉诊,为提高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保证中医诊断切脉的准确性,对关口诊法的产生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的由来,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有关文献总结,以及寸关尺分候脏腑的收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初步澄清了脉诊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指导学生研究中医诊断脉诊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原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病脉证并冶”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脉象的变化,是脏腑病变的客观反映。自古以来,医家们就重视脉诊,成为中医临床分析病因、判断病情和推断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但脉诊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医者切脉体会不同,对某些脉象含义的论述亦各有不同。所以,很有必要对各种病脉,尤其是认识不一致的病脉加以探讨。现根据各家论述,并结合教学与临床的点滴体会,仅就促、结、代三脉的脉象略述个人一孔之见,以期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脉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历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947-948
通过《伤寒论》原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张仲景对脉诊的临床应用,对《伤寒论》脉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微妙在脉,不得不察",说明脉诊在古典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于脉诊尤为重视,形成了独特的脉法体系,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梳理分析近三十年有关《伤寒论》脉法研究的文献,并对其分类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对仲景脉法的源流考证争议比较大,对脉法的内涵,尤其是阴阳的定义以及平脉、变脉的诠释说法不一,对《伤寒论》中单脉和兼脉的解读也存在不同观点。此外,对脉与病机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还有结合现代技术对仲景脉法进行分析研究,期望更好地还原仲景脉法的科学内涵。本文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详细分析《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从而论证仲景脉法真实内涵,以求更好地指导张仲景脉法体系的研究和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研究,历代医家追崇备至,以论证经者有之,以错简重订者有之,以气化论者有之,以方证分论者有之,如黄煌先生所说:"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那么什么才是《伤寒论》的本原呢?1学习《伤寒论》重新思考的若干问题1成书的具体年代。《伤寒论》理论成熟于那一年?写的是哪几年发生的伤寒?2辨病脉证问题。《伤寒论》辨病脉证是明确的,但由于历代医家的理解和认识,发挥成辨病、辩脉证、辨证论治,没有了解仲景先师  相似文献   

18.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9.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20.
<正>针灸处方是指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某一病症所拟定的施术方案。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记载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书中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方药对多种外感热病的治疗,对针刺和灸法的施用规律也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针灸施治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系统地掌握《伤寒论》中的针灸处方特色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