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鸡矢藤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结果:从鸡矢藤中鉴定出了18个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5.28%,其中百里香酚(30.97%),二甲基二硫(9.78%),喹啉(5.74%),十六酸(5.5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07%),邻苯二甲酸二甲酯(3.67%),壬醛(3.65%)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18%)等的含量较高。结论:鸡矢藤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百里香酚和邻苯二甲酸酯类。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医常用药材榅桲子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榅桲子的挥发性成分,为药用植物榅桲子的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榅桲子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法对维吾尔族医常用药材榅桲子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榅桲子中分离得到38个化合物,鉴定24个化合物,占相对总含量的98.56%。其主要成分为苯甲醛(46.37%),顺-9-十八碳烯酸(30.54%),棕榈酸(6.13%),胡萝卜次醇(2.37%),3-甲基正丁醛(1.81%),糠醛(1.37%),2-甲基正丁醛(1.22%),2-丁基苯乙酸(1.17%)。结论:榅桲子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51.92%),其次为酸类(31.25%)。  相似文献   

3.
垂丝海棠叶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垂丝海棠叶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分析垂丝海棠叶脂溶性成分。结果:从中鉴定出85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0.73%。结论:垂丝海棠叶脂溶性成分类型主要是酯类(25.66%)、酸类(19.01%)、烷烃类(14.68%)、醇类(11.33%),其主要成分有棕榈酸(14.49%)、植醇(10.72%)、棕榈酸乙酯(5.32%)、亚油酸(4.65%)、2-甲基四氢呋喃(4.22%)、棕榈酸甲酯(4.07%)和己烷(4.03%)。  相似文献   

4.
地锦草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地锦草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地锦草全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地锦草中共鉴定出22种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93.89%,其中主要成分为酮(32.33%)、酸(25.32%)和酯(14.55%)等。结论:研究表明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为棕榈酸(20.35%)、植醇(16.41%)和2-甲氧基-4-乙烯苯酚(10.98%)。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可巴烯可能是地锦草主要的赋香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分析榉树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榉树叶中挥发油,通过GC-MS 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1.06%。主要成分为丙酸乙酯(3.61%),乙酸丁酯(8.28%),2-己烯醛(1.66%),丙苯(1.46%),对乙基甲苯(6.18%),三甲苯(5.61%),芳樟醇(1.09%),6-甲基-3,5-戊二烯-2-酮(1.43%),香叶基丙酮(1.43%),β-紫罗酮(1.12%),棕榈醛(1.25%),肉豆蔻酸(1.07%),法尼基丙酮(1.8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82%),植物醇(5.72%)。结论:该研究为榉树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7.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 方法: 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薄荷酮(26.75%),胡椒酮(16.61%),柠檬烯(6.00%),石竹烯(4.26%),α-毕橙茄醇(4.10%),[s-(E,E)]-1-甲基-5-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戊烯(3.63%),6种主要成分占到总提取物的61.35%。 结论: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有别于内地产薄荷品种,值得进一步针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西藏秦艽花,麻花秦艽花和川西秦艽花脂溶性的成分。方法: 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脂溶性成分,经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峰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西藏秦艽花,麻花秦艽花和川西秦艽花的脂溶性成分中分别鉴定了38,35,27个化合物,占其各自总量的94.31%,83.09%,80.84%。3种秦艽花脂溶性成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西藏秦艽花的主要成分为饱和烷烃(59.33%)、醇类(14.53%)、有机酸(6.43%)、酮类(3.84%),麻花秦艽花的主要成分为饱和烷烃(28.24%)、醇类(17.51%)、有机酸(8.09%)、酯类(7.55%),川西秦艽花的主要成分为饱和烷烃(24.79%)、醇类(5.79%)、生物碱(17.03%)、醌类(16.60%)、酯类(2.78%)。其中川西秦艽花的脂溶性成分跟其他2种的区别较大,预示其药理活性的不同。结论: 通过对其脂溶性成分和含量的分析评价与比较, 为开发利用秦艽花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毛血藤根茎的挥发性成分,为毛血藤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血藤根茎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99个化学成分,鉴别出6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8.598%,其主要成分为柏木脑(7.001%),麝香草酚(5.948%),己醛(4.593%),双戊烯(3.708%),芳姜黄酮(3.438%),壬醛(3.256%)等。结论: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毛血藤根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为毛血藤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与比较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红车轴草种子中鉴定出46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为3. 48×109。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30. 24%),正己醇(11. 94%),2,2,4,6,6-五甲基庚烷(11. 00%),壬醛(7. 74%),辛醛(6. 79%)和己酸(6. 04%)。白车轴草种子中鉴定出44个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为6. 37×109。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42. 98%),十七烷(14. 47%),3-辛醇(9. 42%),己酸乙烯酯(8. 82%)和5-甲基-4,6-二羟基嘧啶(6. 59%)。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共有20种成分相同,但各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差异。1-辛烯-3-醇为共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物质。红车轴草种子有26种特有成分,占挥发性组分的54. 85%。白车轴草种子有24种特有成分,占挥发性组分的46. 79%。结论: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成分,两品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峰面积和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树发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树发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4个挥发油成分,占总量的17.9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萜类(6.71%),酮类(4.19%)及醇类(3.27%),主要成分为4-戊烯-2-酮(4.19%),cis-7-十四烯醇(3.03%),3,7-二甲基辛烯(1.30%),新己烷(1.28%)和大牦牛儿烯D(1.01%);共鉴定出33个脂溶性成分,占总量的89.6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脂肪酸类(81.65%),烷烃类(4.49%)和醇类(1.67%),主要成分为反亚油酸甲酯(34.98%),油酸甲酯(10.94%),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7.40%)和硬脂酸甲酯(4.13%)。结论:首次从树发中提取并鉴定了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为树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尖杉种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三尖杉种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索氏回流法提取三尖杉种仁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化学成分,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和MTT法初步研究挥发油的抑菌及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三尖杉种仁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油酸(34.53%)、棕榈酸(12.04%)、亚油酸丁酯(9.56%)、油酸乙酯(9.31%)等;活性检测表明挥发油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l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具有较高细胞毒活性,并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IC5016.14 mag·L-1.结论:三尖杉种仁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脂肪烷烃类及萜类,有抗菌、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哮喘-慢阻肺(ACO)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有关中医药治疗ACO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2项RCT,包括2688例ACO患者,其中试验组1361例,对照组13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显著改善ACO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RR=1.19,95% CI(1.13,1.25),P<0.00001]、CAT评分[MD=-3.62,95% CI(-4.37,-2.87),P<0.00001]、ACT评分[MD=3.42,95% CI(2.23,4.62),P<0.00001],、中医证候总积分[MD=-3.61,95% CI(-4.83,-2.39),P<0.00001]、FEV1[MD=0.59,95% CI(0.08,1.10),P=0.02]、FEV1%[MD=8.61,95% CI(5.20,12.1),P<0.00001]、FEV1/FVC[MD=6.52,95% CI(4.24,8.80),P<0.00001]、6 min步行实验[MD=41.18,95% CI(22.15,60.21),P<0.0001]、急性发作次数[MD=-2.46,95% CI(-3.62,-1.13),P<0.0001]。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治疗ACO,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具有较好安全性,但是需要更高质量、多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小叶丁香不同部位中5种糖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二氢钾缓冲盐(pH 2.5) 20∶80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松果菊苷,连翘酯苷B,类叶升麻苷,异类叶升麻苷) 334 nm,橄榄苦苷285 nm。柱温30 ℃。结果 松果菊苷在0.24~2.8 μg,连翘酯苷B在0.32~1.6 μg,类叶升麻苷在0.48~2.4 μg,异类叶升麻苷0.36~1.8 μg,橄榄苦苷在0.4~3.6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7,0.999 9,0.999 5,0.999 8,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n=3)分别为99.19%,99.40%,99.45%,98.45%,99.5%;RSD为0.41%,0.79%,0.76%,1.01%,0.73%。结论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可靠,为药材小叶丁香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梅花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 从梅花挥发油中共分离得到71个色谱峰,经NIST2008质谱数据库检索鉴定了其中51个成分的结构。 结论: 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包括醛类、酯类、有机酸、醇类和脂肪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按相对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苯甲醛(42.93%),苯甲酸苄酯(9.16%),二十一烷(7.96%),二十三烷(7.39%),棕榈酸(3.62%)和3-烯丙基-6-甲氧基苯酚(2.5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W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对提取芳香新塔花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芳香新塔花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处理的芳香新塔花样品获得20种化合物,总含量为89.18%,主要成分为胡薄荷酮(36.27%)、3-甲基-6-(1-甲基亚乙基)-2-环己烯-1-酮(28.12%)、百里酚(5.55%);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获得23种化合物,总含量为92.99%,主要成分为胡薄荷酮(28.38%)、3-甲基-6-(1-甲基亚乙基)-2-环己烯-1-酮(26.31%)、百里酚(9.38%)、(4aS-cis)-2,4a,5,6,7,8,9,9a-八氢-3,5,5-三甲基-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5.07%)。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用样品量少,提取率高,是提取维药新塔花挥发性成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尖杉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噻唑蓝比色法对三尖杉内生真菌CEP18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抑菌和细胞毒活性测试,利用GC-MS分析活性成分。结果:三尖杉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组分Fr2活性最强,主要成分为乳酸丁酯(2.96%),2-氯杀鼠灵酮(8.65%),(Z)-11-二十烯酰胺(13.90%),1-甲基芘(3.51%)及丁二酸二甲酯(6.34%)、对羟基苯乙酸(8.27%)、反油酸甲酯(10.07%)、亚油酸(5.60%)、棕榈酸(7.54%)。结论:对羟基苯乙酸在三尖杉属植物的相关研究中属首次报道,为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三尖杉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两种南瓜(蜜本和超甜蜜本)瓤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分析两种南瓜瓤的挥发性成分。结果: 从蜜本南瓜、超甜蜜本南瓜瓤中分别鉴定出23,32个化合物,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5.47%,100.00%,其中蜜本和超甜蜜本有19种共有成分。结论: 蜜本南瓜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棕榈酸乙酯(18.64%)和二氢猕猴桃内酯(12.05%);超甜蜜本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乙酯(22.68%)和亚麻酸乙酯(15.57%)。两种南瓜瓤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中药组方规律。方法 系统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的住院数据,采用专业数据收集工具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 Premium 软件对中医证素信息和处方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40例患者193次的中医诊疗信息,方剂193首,中草药种类为181味;其中病位证素信息10个,前3位分别是肺(33.81%)、脾(33.09%)、肾(12.23%);病性证素信息12个,前5位的分别是湿(24.27%)、痰(14.81%)、阴虚(14.08%)、气虚(12.86%)、阳虚(9.22%);用药频次最多的前5位分别是甘草(60.52%)、茯苓(44.04%)、白术(33.68%)、半夏(29.02%)、厚朴(25.91%);中草药关联分析前5名分别是茯苓—黄芪—半夏、厚朴—草果仁、厚朴—槟榔、黄芪—党参—半夏、茯苓—党参—半夏;核心处方挖掘中所获得的4个处方分别是藿香—党参—五味子—陈皮—草果仁、藿香—附子—半夏、茯苓—半夏、黄芪-干姜。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的病位多位于肺、脾、肾三脏,而病性多以湿、痰、阴虚、气虚、阳虚为主,中药治疗中健脾、祛湿、化痰是治疗危重型患者的基本用药原则,医师需根据临床表现配伍益气、养阴、温阳、行气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滋肾健脾化瘀方对复发性流产脾肾两虚、血瘀阻络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5例。分别给予滋肾健脾化瘀方、阿司匹林片、低分子量肝素钙。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辨证"数堕胎"脾肾两虚、血瘀阻络证量表(中医证候)评分,凝血功能[部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组织因子(TF),纤维蛋白肽A(FPA),狼疮抗凝物质(LA),活化蛋白S(PS),活化蛋白C(PC),抗心磷脂抗体(ACA),血小板聚集功能(PAF),纤维蛋白原(Fig),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原片段(F1+2),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比较各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84.4%,高于B组的58.1%和C组的60.6%(P0.05)。与治疗后B组比较,A组PAI-1,PAF,F1+2降低,ACA,PS,PC,Fig,AT升高(P0.05)。与治疗后C组比较,A组FIB,D-D,LA,ACA,PAF,F1+2,TAT降低,TT,PC,Fig,AT升高(P0.05)。A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1%,低于B组的38.7%和C组的30.3%(P0.05)。结论:滋肾健脾化瘀方可明显改善复发性流产脾肾两虚、血瘀阻络证患者临床症状和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