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市11年家鼠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京市1985~1995年开展家鼠鼠情监测。结果:有褐家鼠、小家鼠两种,前者为农村优势种,后者为城镇优势种。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2~4月、9~11月);自1986年以来开展大规模灭鼠活动,并未改变此规律,但使家鼠密度显著下降。近几年斑疹伤寒发病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1991~ 1997年我们对西宁市的鼠类进行了监测 ,现报道如下。1 自然概况 西宁市地处青海东北部 ,面积 3 3 5 0km2 ,市区为 3 5 0km2 ,人口 10 2万 ,市区 64万。全境群山环绕 ,峡谷纵横 ,南川和北川两河在古城下汇入湟水。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相连处 ,深居内陆 ,海拔 2 2 61m ,气候干燥凉爽 ,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 6.5℃ ,为典型大陆性气候。2 监测方法 采用鼠夹法调查 ,以油条、花生米、猪肉、羊肉为诱饵。室内按 2夹 /间布放 ,室外按夹距 5m、行距 5 0m布夹 ,对捕获的鼠进行分类。3 结果与分析  1991~ 1997年鼠捕获率分别为 2 .2 …  相似文献   

3.
遵义市城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鼠情监测是科学控制鼠害的基础[1],为了解遵义市城区鼠内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有效的灭鼠措施提供依据[2],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市民的健康水平内,笔者等于2003~2005年在遵义市汇川区和红花岗区,开展了鼠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进行监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三年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部分城乡三年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鼠种构成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鼠密度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4~5月和9~10月,与出血热的流行高峰相吻合,鼠密度高峰在出血热高峰之前。通过几年大规模灭鼠,鼠密度和出血热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鼠情及人间疫情监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我区城乡鼠类密度动态和季节消长,掌握鼠种变迁规律,我们于1991年4~10月,对涪陵城区及马武镇室内外鼠情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监测点:城乡各设1个点。城区以机关、商业、饮食副食及居民户等为监测点;马武镇所辖范  相似文献   

6.
7.
上海市三年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6~1988年,对上海市进行了三年鼠情监测,观察到在市区、郊县室内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鼠总数的67.84%和46.08%;其次是黄胸鼠。郊县监测点的褐家鼠、黑线姬鼠构成比高于市区,这可能与郊县生态环境相关。从三年逐月鼠密度曲线分析,观察到城乡家鼠数量波动,在时间上分布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每年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即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有时一个波也分裂为2~3个小波。同时观察到,灭鼠运动对鼠密度的变动影响,如1988年市区灭鼠质量与深度优于郊县,致使城、乡鼠密度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
9.
10.
哈尔滨市1996—1998年居民区鼠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哈尔滨市居民区三年来的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居民区鼠密度逐年增高,每年鼠密度有两个高峰(3、4月和9、10月)。鼠种田褐家鼠和小家鼠构成。褐家鼠的构成逐年增加,而小家鼠则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吉林省住区蝇类八年的调查结果,总结了住区蝇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规律,并对影响住区蝇类种群数量变动的多方面因素和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蝇种分布、孳生习性也进行了调查,为我省蝇媒流行病学调查及灭蝇工作提供了实用而可靠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鼠情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城镇褐家鼠构成比高于农村,黄胸鼠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小家鼠比重增大。农村户外野栖鼠组成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各县、市家野鼠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镇;8年来全省城乡鼠密度总趋势是家鼠密度明显下降,野栖鼠密度1990~1994年比1987~1989年有所上升。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波形基本相似,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3~5月和8~10月),表明家鼠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结果还表明,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既有相似性,又有相抗性。农村野栖鼠的季节性数量高峰期年度间不稳定,农村野栖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动,与野栖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黑线姬鼠是吉林省多种生境中的优势鼠种。本研究表明,黑线姬鼠在四种生境中的构成比超过30%,年度间构成比有差异。各生境中幼、成比不同,年度间幼、成比有所差别。各生境性比(♂∶♀)基本一致,且多种生境中大于1;年度间性比有所差别。黑线姬鼠密度逐年下降,但降低幅度逐年减小。每年呈双峰型规律消长,高峰出现时间较稳定,即每年6~7月和9~10月。上述规律同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6—2001年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统计鼠密度和鼠种组成。结果:余庆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8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83.97%;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5.16%。家栖鼠类在每年3、10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农田鼠类在每年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结论:黑线姬鼠、褐家鼠是我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防制的关键时期,化学防治是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弱智儿童生长发育及常见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的效果。方法:于1997年对兰州市4所弱智学校的儿童113会进行生长发育状况及常见病的调查,并与1989年资料比较分析。结果:弱智儿童的身高与体重的均值,1997年的调查结果较1989年有所提高,男生提高6.59cm和3.95kg,女生提高1.60cm和1.85kg;常见病的患病率也远高于正常儿童。结论:“特教”工作对于弱智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健康成长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全国蚊虫密度四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全国蚊虫四年监测结果。表明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是我国广为分布的蚊种。一般住房以淡色库蚊为主,牲畜棚则以三带喙库蚊居多,中华按蚊在两生境中所占比例均较少。两生境中蚊虫密度高峰出现在6~9月份。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较大,可能与地理纬度、气候条件、环境卫生及采取的灭蚊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1905名6月~3岁小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进行调查,对贫血小儿和非贫血小儿的长速、丹佛智能筛查(DDST)结果、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贫血组小儿平均长速低于无贫血组,但差异不明显;(2)贫血组小儿DDST项目及格率明显低于无贫血组,差异有显著性;(3)贫血组小儿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贫血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0~2岁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和碘营养状况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各随机抽取2个县,每个县调查100名0~2岁婴幼儿的尿碘水平、喂养方式、生长指标。利用WHO Anthro软件计算年龄别体重评分(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和年龄别身高评分(height for age Z score,HAZ)。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碘营养水平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影响。结果 不同碘营养水平之间,13~18月龄组婴幼儿W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94,P = 0.043);不同喂养方式之间,13~18月龄组WAZ差异有显著性(F = 3.040,P = 0.049),19~24月龄组H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28,P = 0.034)。在校正了父母亲身高和体重、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3~18月龄的婴幼儿尿碘水平在50 μg/L以下的婴幼儿体重显著低于尿碘水平在50 μg/L以上的婴幼儿,未发现碘营养水平和身长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在13~18月龄组,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偏低(t = - 2.381,P = 0.018);但在19~24月龄组,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身长偏高(t = 2.639,P = 0.009)。结论 碘营养水平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应保持婴儿适宜的碘营养水平。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生长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