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提高单排螺旋CT对急性肺栓塞诊断的认识。方法使用单排螺旋CT对肺栓塞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经临床确认的21例肺栓塞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病例呈肺段肺叶分布的肺缺血性改变,75%病例见毛玻璃影、实变影、肺不张及索条影,65%病例见胸腔积液、心影增大,100%可见到肺动脉及分支内充盈缺损。结论单排CT可完成肺栓塞的诊断,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孔祥江 《农垦医学》2000,22(1):14-14
缺血性脑梗塞是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所造成的脑组织坏死。最常引发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在同侧者较少。本文对表现为同侧肢体功能障碍的脑梗塞16例,就其临床症状,CT表现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6年10月—1998年12月经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梗塞者482例。其中经CT与临床确认为脑梗塞灶与肢体功能障碍为同侧者16例,占33%。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82岁,平均62岁。病程4小时—2月。24小时内检查9例。病人出现程度不一的头痛、头晕、视力、语言等功能障碍及脑神经损害表现。所有病例临床诊断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平扫对一些颅脑常见疾病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1~12月本院经颅脑CT平扫后诊断不明确,后经CT增强扫描、MR检查及追踪观察后确诊的69份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诊断不明者20例,脑出血诊断不明者16例,脑部肿瘤诊断不明者12例,慢性副鼻窦炎漏诊者21例。结论单一的颅脑CT平扫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存在着局限性,加上影像科医生的经验不足,常易出现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对10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CT、MRI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病例及非手术病例的结果进行临床总结及分析.结果:10例中4例行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非手术治疗.10例病例均以正规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10例患者经手术及保守治疗均获治愈.  相似文献   

5.
杨春明 《中外医疗》2009,28(19):161-161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方法,弥补CT对颅内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不足。方法搜集本院临床怀疑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100例,于基底节区或可疑梗死区行HRCT扫描。结果32例正常的病例,经HRCT扫描发现腔梗灶。52例经HRCT鉴别的病灶,21例确认腔梗病灶。19例患者行MRI检查,17名确认腔梗灶。结论IIRCT能够显著提高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性及对伪腔隙的鉴别。MRI诊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肝脏转移性肿瘤相当常见,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对其中单发、直径小于2cm的病灶,且不同时伴有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定性诊断甚是困难。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问就诊的此类病例20例,就其螺旋CT、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有完整影像资料的40例患者,分析他们的X线和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痰菌阳性或痰菌阴性,但经抗痨治疗复查吸收好转或治愈者.  相似文献   

8.
LC手术所致的胆瘘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预防胆瘘发生和及时发现诊断胆瘘的方法以及处理胆瘘的适宜措施。方法:分析9例LC相关的胆瘘病例的诊断治疗措施。方法:3例胆瘘经持续引流治愈,2例经CT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例经EST+ENBD治愈,手术3例中,2例胆总管T管引流治愈,1例经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治愈。结论:胆瘘的发生与Luschka管及副肝管损伤,胆囊管残端瘘,肝外胆管损伤及LC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瘘等有关。故正确按手术原则和安全操作规程行LC及根据实际情况置放引流管是预防和及时发现胆瘘的措施,发生胆瘘需明确部位和性质,并根据具体情况行相应的引流管引流,内镜治疗或手术。  相似文献   

9.
贾爱英 《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2):49-49,38
脑脓肿为颅内严重感染病症,主要症状是头痛,癫痫及感染病史,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本文报道25例此类病例,着重讨论CT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 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脑脓肿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脑脓肿的临床特点,选择最佳的诊治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脑脓肿的病因、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并对25例病人进行3~6个月随访。结果脑脓肿以血源性和隐源性为主。经CT及MRI诊断脑脓肿的准确率达92%。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治愈20例,好转2例,死亡2例,复发1例。结论血源性和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上升,CT及MRI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CT扫描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永勇  徐梯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402-1403
目的探讨CT扫描阴性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及CT扫描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首次CT扫描阴性的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及脑脊液检查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首次颅脑CT扫描均阴性,17例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和1例颅脑CT复查后证实为原发性SAH。结论CT扫描阴性的原因与受检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CT诊断技术及CT设备分辨率等因素有关。CT扫描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SAH,应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或CT复查明确诊断,同时加强CT医技人员培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T与B超对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临床拟诊胆管结石患者行B超检查,其中23例同期行CT扫描,采用层厚和层距均为5mm进行常规扫描,对胆总管下端、胆囊颈部结石容易嵌顿部位,或高度怀疑者,先进行层厚和层距均为3mm薄层扫描,然后进行层厚为3min和层距为1mm的重建。诊断均经手术证实,最后总结CT和B超诊断胆管结石的符合率。结果34例病人中,32例有胆管结石,2例手术中未见胆管结石。B超诊断结石31例,其中1例为假阳性,2例假阴性,诊断准确率为91%(31/34);CT诊断结石22例,假阴性1例,诊断准确率为96%(22/23)。结论CT是诊断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其诊断准确性优于B超,尤其是对有合并症者。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肾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急性肾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均表现为持续性腰腹部疼痛和高血压,10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有低热,均没有肉眼血尿。10例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增强CT和CT动脉造影显示出肾脏梗死病灶。11例抗凝治疗缓解了症状,1例行溶栓治疗保留了肾脏功能。结论急性肾梗死是一个容易漏诊或延误诊断的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足以做出诊断。增强CT和CT动脉造影是急性肾梗死首选的诊断方法。早期溶栓和抗凝治疗对肾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B超、CT和MRI影像诊断特点。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对入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病区,有明确的窒息史,且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 E)(中、重度)的22例,在早期同一时段进行头颅B超、CT和MRI检查,并酌情复查。结果CT和MRI对整体颅脑病变的显示优于B超,其符合率分别为CT 86.36%(19/22),MRI 90.91%(20/22),B超72.73%(16/22)。但CT对颅内出血敏感度高,诊断率为90.91%(10/11),MRI为63.64%(7/11),B超仅为27.27%(3/11)。19例MRI显示脑水肿中16例B超示脑水肿,一致率84.2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检出一致率50%(CT/B超或MRI=2/4)。结论B超、CT和MRI均可诊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B超作为初诊、随访的首选方法,对重的、脑病表现突出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新生儿行MRI检查,怀疑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内出血患者8例,并与另一组17例行单纯脑室外引流者作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证实为全脑室系统出血或以脑室出血为主,脑内血肿量少于10毫升者。根据GOS和脑室内血肿溶解时间判断疗效。单纯引流组17例中死亡11例,重残4例,中残和良好2例。6例生存者脑室内血肿完全溶解时间为6-23天,平均15.7天.尿激酶组8例中7例生存良好或中残,死亡一例。7例生存者脑室内血肿完全溶解时间为2-12天,平均4.8天。作者认为尿激酶脑室内灌注方法简单,安全,可明显降低严重脑室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肝胆管囊腺癌的CT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癌的CT表现,评价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胆管囊腺癌的临床及CT资料。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5例均为女性,年龄58~76岁,病灶位于肝左叶3例,右叶1例,左右叶同时受累1例。均为多发囊性病灶,有厚薄不均的囊壁和分隔;其中3例有壁结节和(或)乳头状突起,1例病灶中有实质性软组织肿块,1例有囊内出血。CT均见囊内主要为水样密度,增强后CT均表现为囊壁、分隔及囊腔内实质部分有强化。结论CT可显示肝胆管囊腺癌的特征性表现,如见病灶有增厚囊壁和分隔、有壁结节和(或)乳头状突起、囊内出血多考虑为肝胆管囊腺癌。因此CT是诊断肝胆管囊腺癌重要、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肝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相关临床资料证实的11例肝淋巴瘤的CT表现,原发性肝淋巴瘤1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0例,采用螺旋CT平扫与增强(动脉期及实质期)检查。结果 1例原发性肝淋巴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稍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0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例为单发肿块,9例为肝内多发结节或肿块。所有病例平扫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边界较清:增强后8例无明显强化,2例实质期出现轻微环状强化。结论 多数肝淋巴瘤表现为肝弥漫性侵润,CT不能发现,少部分病例表现为肝结节或肿块,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结合病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位甲状腺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以避免其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4例异位甲状腺的临床资料。结果①4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5~36岁,其中1例于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诱发症状。②气管内及舌异位甲状腺多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及刺激症状。③B超示正常甲状腺存在或缺如,核素扫描对异位甲状腺可显示或不能显示,CT平扫异位甲状腺CT值变化较大。④1例经手术切除治愈,1例予甲状腺素口服症状好转,2例未予特殊治疗。结论异位甲状腺症状与激素水平改变有关,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单靠B超、CT或核素扫描不易诊断异位甲状腺,必须相互结合,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临床症状,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2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肺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2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均手术切除肿物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或胸痛。病理学检查提示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瘤细胞呈流水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EMA、Bcl-2、Vimentin等阳性。影像学表现为肺部肿块影,边缘清楚或呈分叶状,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结论肺的滑膜肉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上无特异性,不易与其他肺或胸膜原发性肉瘤相鉴别,需要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