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对痹证的治疗,须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而固守一方一法则难以获得满意疗效.笔者通过二十年的实践,认为对本证的治疗当注重辨寒热、调气血和分上下的原则.1.辨寒热痹证的症情较错综复杂,究其病症,不外寒、热两端.《内经》所载行痹、痛痹、着痹属寒证范畴;湿热痹则属热证范畴.之所以有寒热证不同,主要在于感受外邪与患者体质两大因素.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若素体阳虚阴胜者,多为寒证;反之,若素体阴虚阳胜者,因内有蕴热,故多易化热而为热证;湿热之邪留于经络骨骱固为热证,而寒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 相似文献
2.
3.
4.
王連珍,性别女,年龄50岁,门診号:11391,本市通二机厂工人。1963年4月6日、8日、11日、先后經我院外科檢查,确診为丹毒,4月23日来我科要求中药治疗。当时中医診断:脈弦細,苔淡黄,舌质隐隐有青色。左腿丹毒,自膝以下至足背泛发紫紅色,肿痛不便步履,迄今二年未愈,頗为所苦,初次跛行来診,自訴本月20日左足疼痛益甚,并开始恶寒发热,头痛有汗。胃痛不思飲食,向有胃病史。檢查体溫38.5℃。属血寒凝濇,营卫流行不暢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橘枳姜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型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型)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橘枳姜汤,2组以30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观察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60%,心绞痛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4%,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橘枳姜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型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前言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各种风湿性肩臂痹痛,如手臂不能高举和手臂不能展转等.有的在针灸后收效显著,但有的却非常顽固,无显著疗效,或者在治疗期间中反反复复的拖延了很长的时间而未能完全恢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提出来加以讨论.一般疗法我们一般常用的治疗经穴,都是以足太阳经和手太阳、阳明二经为主.在经筋篇上也已经指出该三经之筋与本病的关系.所取的穴位,也都是此三经的穴位,如肩井、秉风、肩中、 相似文献
7.
胸膜炎、又称肋膜炎,是胸腔壁膜上发生的一种炎症,分为干性和渗出性两种。前者又叫做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后者也称胸膜渗液。如果渗出液继续感染细菌而化脓,即成化脓性胸膜炎,也称脓胸。在祖国医学文献类似胸膜炎的症状,散见于伤寒、金匮和历代医家的著述中。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鞭者”。又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又:“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又:“伤寒五六日,呕 相似文献
8.
9.
楊××,男,2岁。患儿于1964年5月23日起发热懶玩,輕度腹泻,納呆神疲,急躁出汗,至第四日諸症緩解,两日后又发热,当时未就医。五日后退热,但发現患儿四肢运动不能自如,以至完全不能运动,急赴当地某医院检查,診断为“流行性脊髓前灰白质炎——瘫瘓期”,針灸治疗一次未見进步,因就診途远,且針治时 相似文献
10.
在《金匮要略》等5种中医古籍中,橘枳姜汤的方证、药量、药用单位存在诸多差异。文章融合版本学、文字学以及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方法,对各书异文进行全面考证,提出:橘枳姜汤的方证包括胸中证、咽喉证、口中证,胸中证表现为胸中气塞,甚者有胀满之感,同时可兼有短气;咽喉证表现为噎塞,咽喉部的痒与干涩;口中证表现为燥唾,吐涎沫,其中又以“胸中气塞”为核心。药量以“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最为可靠。根据古今度量衡折算标准及方后煎服法,从古代文献角度为本方的现代应用提供用量参考:陈皮110 g,枳实21 g,生姜55 g。橘枳姜汤错综复杂的异文现象,显示了传世方书文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应扎实做好文字辨析、医理推敲、判断取舍的文本考释,为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参湯为治疗阳明經証方剂,其使用方法在《伤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述頗詳。如用之得当,确可得心应手,奏效卓然。白虎湯之使用机会为“表邪已解,內热已熾,而里实未結者”。临床上一般以煩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滑数有力作为用方根据;至于白虎 相似文献
12.
渗出性胸膜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我院内科于1959年1—3月收治六例,胸膜炎,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效果显著。治疗步骤:1.病人初期有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胸下气闷,胸痛,须疏表宣肺可采用小柴胡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治。(柴胡二钱,黄芩二钱,党参三钱,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甘草六分,生姜一钱半,红棗三个)如汗多加黄芪三钱。 相似文献
13.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很多人都不陌生。它 相似文献
14.
1963年春夏季节,气候异常,小儿患麻痹症颇多。我院自四月份起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40例。其中除二例由隣县远道前来住院治疗外,其余均在门诊治疗,都获得较好效果。 40例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六个月至一岁者11例,二至五岁者19例,六至十岁 相似文献
15.
滋阴清燥湯,为近代张錫純所創的方剂。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本方加减治疗泄泻,頗有效果。茲将应用本方的一些体会向同道們介紹,不当之处希指正。引起泄泻的原因較为复杂,伹归納起来总离不了脾胃功能障碍。胃主腐熱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泄泻无由而生。如《景岳全书》說:“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 相似文献
16.
17.
一、竹叶石膏湯的組织和功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下称本方)主治“伤寒解后,虛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原文甚简。但本方与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麦门冬汤有一定的联系。鉴别这四个方剂的异同,有助对本方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8.
水肿属湿热病,故內經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金匱将水区分为五种——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其中所指“风水”,近于现代所称之腎藏炎証状,如曰:視人之目窼上,微肿如蚕新臥起状,其頸脈动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巢氏病源論水分:“腎气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交”。根据医經記載,不但对水肿病的証状有細致描述,同时对于其发生机理,也认为涉及腎藏。这充分說明了古人在这一方面却有足够的认識。关于治疗,在金匱上曾提出原則性的治則:“諸有水者,腰 相似文献
19.
六和汤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一,其主要作用乃调和六气,匡正拒邪。原方注解云:“如风、寒、暑、湿之邪,伤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渴,伤膀胱则溺赤。阴阳相爭则寒热往来,或霍乱转筋。脾主四肢,伤则倦怠。伤酒亦以溫散为治……”方虽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