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柱胸腰段侧面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胸腔镜辅助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2具(4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在脊柱胸腰段侧面,上下位节段血管、交感干与内脏大神经或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隙恰好位于该"安全区"内.在T10/11、T11/12椎间隙,"安全区"的面积双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分别为17.54 mm×17.53 mm、20.50 mm×14.56 mm,右侧分别为17.54 mm×27.85 mm、20.50 mm×21.47 mm;在T12/L1、L1/2、L2/3椎间隙,同节段"安全区"的面积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面积向下逐渐增大,依次为24.56 min×19.95 mm、27.37 mm×25.31 mm、28.28 mm×27.51 mm.结论:在脊柱胸腰段侧面,椎间隙位于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内,该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并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T5~11脊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的微创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标本12具,解剖观察并测量T5~11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结构,节段血管的位置及其与上下相邻椎间盘的距离。结果 T5~11节段血管走行较为恒定,节段静脉在上、节段动脉在下,走行于对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两侧交感神经干在T6~9发出内脏大神经,T10~12发出内脏小神经。奇静脉在该段脊柱的右前方,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向脊柱左侧偏,胸主动脉走行于该段脊柱的左前方,向下走行过程逐渐向右侧偏,右侧交感干与奇静脉的间距远大于左侧交感干与胸主动脉的间距。椎间盘水平无血管和神经紧邻。结论在T5~11脊柱行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和安全的,行椎体螺钉内固定应注意侧前方血管神经和节段血管的保护,切除椎体时必须先结扎节段血管。  相似文献   

3.
腰椎侧面节段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为腹腔镜下腰椎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成人尸体标本腰节段血管的走行及分布,测量相邻节段血管间距、交感干至椎间孔的垂直距离、椎体侧面中点处椎间盘上下缘至相邻节段血管的距离。结果:腰节段动、静脉较恒定地走行于椎体侧面中间浅沟内,大多数有交通支伴行。在椎间隙侧面,上、下位腰动、静脉、交感神经与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安全区”最小面积为27.90mm×27.18mm。结论:(1)腰椎侧面的节段血管走行与分布较为恒定;(2)在腰椎间隙侧面存在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3)腹腔镜下行腰椎融合术时,通过“安全区”植入融合器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胸椎体T2~5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显露T2~5椎体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具(20侧)胸廓及上肢完整的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标本,分别从左侧、右侧经腋中线胸腔入路模拟T2~5椎体手术,逐层解剖至胸椎侧前方,观测该入路皮肤切口长度、肋骨离断处纵向撑开宽度,撑开口上下两端、主动脉弓上缘、奇静脉弓最高点及胸导管平椎体位置,胸交感干至肋头关节前缘的距离,模拟T3椎体切除+肋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手术。 结果 腋中线皮肤切口的长度为(11.63±0.50)cm,第3肋处撑开宽度为(7.04±0.47)cm;撑开口上下缘分别平T2、T5,主动脉弓上缘平T3者占70%,奇静脉弓最高点平T4者占60%,胸导管从前方跨过T5者占70%;胸交感干至第1 ~ 4肋头关节前缘距离分别为(6.84±0.55)mm、(6.99±0.51)mm、(6.98±0.56)mm、(7.07±0.47)mm;模拟手术野可显露T2~5椎体,各毗邻结构位置相对固定,可安全完成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重建胸椎稳定的手术操作。 结论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可显露T2~5椎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侧方节段血管、腰升静脉(ALV)的解剖,为腰椎微创手术避免损伤侧方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 具成人腰椎尸体标本侧方节段血管、ALV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测量相邻节段血管、交感神经和腰神经根的距离;观测ALV在腰椎的位置及与腰丛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腰动脉的数目及走行较恒定.腰动脉的直径以L3最粗,L1最细,波动于1.8~2.6 mm之间.在椎体侧面有4对腰静脉占46%,3对腰静脉占44%,2对腰静脉占10%.腰静脉的直径以L2最粗,L4静脉最细,腰静脉在椎体前方的走行与腰动脉相比不恒定.在腰椎的侧面,上下椎体节段血管之间,交感神经的下界和腰神经的上界在椎间盘区内无血管和神经通过,在手术中可视为安全的操作区域;其在上4个椎间隙的安全区呈四方形,在L5~S1为三角形,范围相对较小.结论:腰动脉在腰椎的走行均较恒定,而腰静脉的走行变异较大.腰椎的侧面存在一个相对安全区,经安全区手术可减少血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脊柱胸膜结合段侧面血管神经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在成人尸体标本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静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且动脉有细小的分支.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1个相对较少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结论: 脊柱侧面存在一个血管神经较少的安全区,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安全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等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供局解教学操作使用的成人尸体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8.5±10.0)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4例(14.3%),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26例(85.7%)。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7.5±1.9)mm、右侧(12.8±2.3)m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3.9)m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 女尸,约75岁,该例奇静脉由右侧第11肋间后静脉和右腰升静脉在右交感干外侧汇合而成,而后斜过T_(11)前面达脊柱左缘,继在右肋间后动脉的前方沿脊柱左侧上升达T_4高度,然后水平横过T_4前方达右肺根上方,旋即向前注入上腔静脉后壁.下半奇静脉在左胸交感干的右侧起自第11肋间后静脉,先垂直上升至第10胸椎间盘高度,收集左第10肋间后静脉,继斜向右上行至T_9高度注入奇静脉.中半奇静脉在距左胸交感干左侧约2.25mm处起自第9肋间后静脉,垂直上行至T_8高度,收集左第8肋间后静脉,再向右横行注入奇静脉.上半奇静脉起自第6肋间后静脉,垂直上行至T_5高度再折转向右横行注入奇静脉;左第5和第4肋间后静脉分别注入上半奇静脉垂直部和横行部.左第7肋间后静脉直接注入奇静脉.左第1~3肋间后静脉在交感干外侧汇集成最上肋间静脉,后者注入左颈内静脉根部.右侧第5~10肋间后静脉均直接注入奇静脉垂直部右壁;右侧第4肋间后静脉经奇静脉后方注入其左壁;第1、2肋间后静脉汇合后再与第3肋间后静脉汇合成干在T_4左缘注入奇静脉弓上壁.左腰升静脉在T_(12)高度注入椎外静脉丛.2 胸导管由左右两干各起自不同部位.左干起自T_(12)前方的乳糜池;右干由肠干和右腰干在L_1前方汇合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9±1.0)c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0.9)c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町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14.3%(4例),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85.7%(26例).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0.8±0.2)cm、右侧(1.3±0.2)c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4)c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发现骨水泥渗漏大多与椎体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椎体静脉回流相关。 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血管分布规律,为施行椎体成形治疗时预防骨水泥渗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100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T11椎体骨折组30例,T12椎体骨折组17例,L1椎体骨折组25例,L2椎体骨折组28例,术前CT检查观察及测量椎体血管沟角度分布、安全区位置、血管沟所处于椎体内的位置。 结果与结论:各组椎体血管沟角度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体间血管沟走向及安全区范围相对恒定。各组椎体平均高度、椎弓根平均高度和血管沟平面占椎体的平均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弓根位于椎体的上2/3,血管沟所在位置相对恒定于椎弓根的上2/3。提示胸腰段椎体都有相对恒定的安全区范围,椎体成形治疗时改善穿刺角度且穿刺至安全区可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4.
第1-4对肋间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交通支、上、下端的汇入处及瓣膜发现第一肋间静脉经肋骨小头下向上可汇入椎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以椎静脉为主(右侧40.63%左侧37.5%),汇入处外径右侧2.03±0.76mm,左侧2.13±0.91mm。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也相当复杂。右侧以第二与第三肋间静脉共干江入夺静脉弓较多,占28.13%,汇入处外径4.36±2.12mm。左侧以第二,第三和第四肋间静脉共干汇入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较多,占37.5%,汇入处外径2.56±1.71mm。同侧第1-4肋间静脉之间的纵行交通支左侧有19支(占59.4%),右侧有10支(占31.3%),主要是第一与第二肋间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静脉内瓣膜较少(右侧19处,左侧11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范围与椎内静脉丛出血问题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选择6具新鲜尸体和12具经防腐固定的完整的成人颈部标本(C1~T1),对椎体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与横突孔内壁垂直距离及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椎内前静脉丛潜行于后纵韧带内,紧贴硬脊膜背面,两条纵行血管问形成横行交通支;在C3~C7相应椎体,钩突内侧缘与横突孔内壁间距为(5.25±0.85)mm,C3~C7相应节段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从(11.13±0.20)mm增大到(14.98±0.27)mm.C3~C7钩突前角间距从(14.60±1.03)mm增大到(21.51±1.91)mm,钩突前后径均大于11 mm.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在此范同内,可完全显露椎内静脉丛两侧纵行静脉,从而有效地处理椎内静脉丛术中出血问题,手术安全,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左位奇静脉、左位胸导管变异1例(图1),现报道如下. 解剖后纵隔时,从下往上,于第9~4胸椎(T9~T4)左侧发现异常左位奇静脉.奇静脉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上段同正常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于T9处,在脊柱前方转向左侧,走行于脊柱胸段左侧,胸主动脉右前方,距前正中线左侧1.5cm.注入左头臂静脉.  相似文献   

17.
王开明  张万 《解剖与临床》2009,14(3):168-170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T11-L2)左侧胸膜外腹膜后的手术入路解剖,为该部位手术提供层次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男10例,女5例),按脊柱胸腰段椎体病灶的左侧胸膜外腹膜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T11~L2椎体前外侧面的器官、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肋膈窦、腹膜腔和膈肌之间解剖关系。结果:(1)经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显露胸腰段脊柱,经过皮肤、浅筋膜,背部浅、深层肌及腹壁肌层,肋、肋间隙,在膈上、下推开壁胸膜和壁腹膜,剪开部分膈肌避开椎前的血管、神经、食管和胸导管即可显露T11-L2椎体。(2)左肋膈窦底由后向前,先后与12肋、11肋间神经血管和11肋平齐,在T11~T12左椎间孔处第11肋间神经与左肋膈窦底的上下距离为(34.3±1.0)mm,在左竖脊肌外缘为(21.4±0.8)mm,在左腋前线至胸前外侧壁二者平齐,向前内行渐低于左肋膈窦底部。结论: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经膈肌与壁腹膜和膈胸膜之间隙可显露T11~L2椎体,第11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的走行可作为肋膈窦底的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显露椎体范围、双侧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改良肩胛深层手术入路皮肤切口长度平均(22.88±1.70)cm;若切除第3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平均(6.10±0.68)cm,能显露T2~4椎体(100%);若联合切除第2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08±0.93)cm,能显露T1椎体下2/3~T4椎体(83.3%);若联合切除第4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87±0.73)cm,能显露T2-5椎体(100%);若单纯切除第4肋切口撑开宽度平均(6.03±0.53)cm,显露T3-5椎体(100%);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在显露过程中出现在相对恒定的位置,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损伤.结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是显露上胸椎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临床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0具成人尸体模拟经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脊柱的入路进行解剖,并进行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甲状腺中静脉有48.8%的人一侧缺如。胸骨劈开后撑开的横径为(60.8±1.64)mm。两侧胸膜在前界中段之间有分离型、接近型、接触型和掩复型,后两者占50.4%。食管在T3椎体平面超出气管左缘(0.5±0.08)cm。胸导管由颈血管鞘后方到注入静脉的行程位于颈静脉角三角区。左、右侧喉返神经分别有94.5%、59.6%走行在气管食管沟内,并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关系。胸骨角正对T4/5椎间盘、T4下1/3和T5上1/3椎体(62.5%)水平,喉返神经左、右侧返折点分别平对T3/4椎间盘、T4椎体(75.6%)和T1/2椎间盘、T2椎体(82.0%),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上缘分别对T3(73.7%)和T1椎体(70.0%)水平,经胸骨上段入路的颅侧和尾侧分别平对C3/4椎间盘、C4椎体(75.6%)和T3椎体、T3/4椎间盘(86.8%)。结论:经胸骨上段显露脊柱颈胸段具有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