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术中的脑保护效果和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44例复杂CHD患儿在DHCA下实施了心脏畸形矫治术,年龄8-150(67.54±46.65)天,体重1.13-5(3.87±1.17)kg。停循环过程中维持鼻咽温18℃-20℃,肛温18℃-21℃,DHCA时间5-60(30.5±12.2)m in。结果术中死亡4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总死亡率18.2%;2例(4.5%)因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其余病例未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苏醒时间1-12(7.7±6.5)h,呼吸机辅助时间9-123(61.1±9.3)h,ICU时间41-260(83.5±36.4)h,住院天数13-66(27.3±12.6)天;术后腹膜透析10例(22.7%),出院时复查肾功均正常;术后前三天引流25.9-85.7(58.9±24.4)m l/kg,围术期红细胞用量0-1.2(0.64±0.40)U/kg。结论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心脏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仍然是有效和实用的脑保护措施。随着外科和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手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将会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深低温停循环下的脑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梅  刘晓军  潘玉春 《医学综述》1999,5(6):268-270
<正>近20年来,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病死率显著下降,而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并发症相比之下就显得极为重要。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是在治疗儿童复杂心血管畸形手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体外循环(CPB)方法。近年来有关DHCA术后CNS特别是脑并发症的研究报道亦渐增多。兹对脑损伤的机制及脑保护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27例婴幼儿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与管理。 方法 选用单一大剂量芬太尼静脉麻醉辅以异氟醚吸入的方法及特殊的体外循环(CPB)降温、升温方法。 结果 麻醉方法平稳,CPB运转良好,DHCA均在安全时限内,无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 结论 提示此麻醉的关键在于稳定循环、有效的心肌保护及脑保护、平稳彻底的升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心脏大血管手术22例,分析术前、术中,巡回、器械护士的工作要点.结果 死亡4例,放弃治疗1例,随访16例健康,1例需生活护理.围手术期无因护理原因死亡病例.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手术难度大,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熟练的配合技术,更灵活的应变能力,确保手术的顺利与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总结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8例。其中女14例,男4例。年龄2-19岁,体重6.5-42 kg,心功能Ⅱ或Ⅲ级。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76-356 min,阻断主动脉的时间18-226 min,停循环时间9-42 min,其中15例心脏自动复跳,3例经除颤三次后复跳;17例患者均于48小时内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及出院随访均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掌握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要点和注重机体重要脏器的保护,是保证手术安全、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方法 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结果 16例患儿治愈,2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及婴儿的心内直视手术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龙小毛  林辉  李香伟 《广西医学》2008,30(2):256-257
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及儿童明显不同,对体外循环及术后呼吸道的护理等要求高,且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这为围术期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我院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实施了10 kg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1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8.
深低温停循环前血气管理方法的脑保护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白凯  苏肇伉 《上海医学》1998,21(6):337-339
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前降温期血气管理方法对术中脑血流及脑代谢的影响,探讨国佳的脑保护方法。方法:12头幼猪建立体外循环,常温转流10分钟后,按下述血气管理方法转流20分钟降温至鼻咽温18℃:α-稳态方法,pH稳态方法,经过60分钟停循环,两组都用α-稳态方法复温至鼻咽温36℃。于常温转流10分钟降温末,再灌注开始和复温末等4个时点测定脑血流量,脑耗氧量,鼻咽温,脑皮层温和深部温,在降温期连续测定脑皮层  相似文献   

9.
10.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洋 《吉林医学》2006,27(6):639-640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152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接受心脏矫治的术前和术后护理经过。结果:本组152例,其中10例死亡,死亡率6.6%。结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术后实施严密周到的观察与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手术之前着重在于改善心脏及呼吸功能;手术之后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适时脱离呼吸机,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结果本组30例中有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着重做好围手术期护理,达到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深低温停循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才仟  唐令凤  陈娅  杨康 《重庆医学》2011,40(12):1191+1198
目的回顾总结在心血管手术中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选取2006~2010年心血管病患者21例,标准全身麻醉,通过体表和全身体外循环血流降温,鼻咽温降至16~18℃,肛温降至18~20℃时,停止体外循环,其中5例采用上腔静脉逆行灌注,7例采用左颈总动脉顺行脑灌注。结果全程转流时间83~305 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37~240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99 min,上腔静脉逆行灌注15~57 min,左颈总动脉灌注10~82 min。本组手术4例因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凝血功能障碍死亡,1例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亡,其余14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能在复杂心血管手术中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苏殿三  王祥瑞  郑拥军  赵延华  张挺杰 《上海医学》2005,28(10):862-865,F0002
目的建立接近临床环境的大鼠深低温停循环(DHCA)模型,并进一步研究DHCA对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以氯胺酮、芬太尼和氟哌利多混合液麻醉动物,经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实验组动物实施体外循环,预充液总量为20 ml(乳酸林格液10 ml、20%甘露醇1 ml、肝素1 ml即100 U、6%贺斯8 ml).降温至18℃停循环90 min,术中监测血气分析、血压和心率变化.复温、复灌60 min后处死动物.灌注后取脑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有3只大鼠因为颈静脉插管失败死亡,其余动物顺利完成实验.无血预充后的红细胞压积(HCT)约为0.20.病理检查结果发现在大鼠的海马区、皮层和丘脑都存在数量不等的变性坏死神经元,电镜下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和胞浆内细胞器减少甚至消失.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大鼠DHCA模型预充量小,与临床情况更为接近,并且制作简单,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少,便于广泛开展.形态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该模型是成功的,同时为深入研究DHCA术后的神经并发症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围手术期的肺部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2例婴幼儿CHD围手术期肺部管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控制肺部感染,必要时给氧;术中加强肺部保护;术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结果:208例患儿均通过手术顺利出院,死亡4例。30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其中肺不张14例,肺部感染9例,胸腔积液7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结论:围手术期肺部管理是婴幼儿CHD围手术期的关键环节,重视和加强肺部管理,可减少和预防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存活率,改善和提高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肺部温度的变化规律,为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肺保护提供参考。方法4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麻完成后,经右侧颈外静脉穿刺置入Swan-Ganz导管,导管气囊漂入肺动脉,测试可以测定肺毛细血管嵌压后,气囊充气,远端温度探头可以测定手术过程中肺深部温度,同时监测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结果4例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者的肺部温度可降低到16.6℃,接近鼻咽温度16.4℃,在降温过程中比鼻咽温略低,在复温过程中比鼻咽温略高。结论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肺部温度可达到深低温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术期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6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年龄 20 d~3岁,体质量3~18(9.60±2.75)kg;非紫绀型心脏病149例,紫绀型先心病57例;206例中2例行姑息性手术,204例行根治手术。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死亡10例,死亡率4.85%;术后出现并发症28例,发生率为13.6%。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把握好手术时机尽早治疗;提高手术及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管理,注意重要器官的保护和营养支持是婴幼儿心脏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0岁,体重57Kg。因发现心脏杂音30年,心累气促1年入院。心脏彩超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拟行室缺修补术。术前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采用咪唑安定、乙托咪醋、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插管,低浓度安氟醚吸入、间断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胺维持麻醉。常规开胸、肝素化后行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机并降温至30℃阻断主动脉行冠脉灌注至心跳停止,此时MAP骤降至10mmHg,同时术者发现患者并发动脉导管未闭(窗式).大量血进入肺动脉从心脏切口涌出,无法阻断。立即进一步降温20℃。转机5min后在停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缝扎术,每隔5min恢复低流量(20—30ml/kgmin)循环2min,共停循环15min。动脉导管缝扎完备后恢复中高流量循环(80-100ml/kgmin)并复温至28℃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手术历时3h,转机1h30min,辅助循环45min停机,阻断1h。术后3h清醒,6h拔管。随访3个月无智力和情绪异常。  相似文献   

19.
87例婴幼儿先心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总结婴幼儿先心病围术期的处理经验,分析了1995年1月~1999年10月87例3岁以下婴幼儿先心病临床资料。本组死亡6例(7.6%);术后并发症18例(23.1%)。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增强对手术的承受力,术后实施符合婴幼儿的机械通气,对合并中-重度肺高压者采用适当过渡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充分镇静等措施,对10kg以下患儿采用快速脱机法,合理调整血容量,常规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辅助心功能。采用适合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3月~2004年5月收治的122例经历心脏直视手术的10kg以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和术后监护的特点并总结一些经验教训.结果 该组患儿死亡6例,死亡率4.92%.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6例,并发症发生率13.1%,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出院患儿恢复良好.结论 尽管10 kg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但加强围术期的管理将极大提高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