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Sirt1与miR-34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每组7只。于模型建立前1d及术后第7、14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第14天取大鼠L4~5节段脊髓进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后观察脊髓背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变化。real-timePCR检测脊髓背角内Sirt1与miR-34b的表达,Westernblot测定大鼠脊髓背角内Sir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结果经MWT和TWL验证,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显示,与Sham组比较,CCI组大鼠在手术后7、14d脊髓背角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均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CI组Sirt1表达降低,miR-34b表达升高(均P<0.05)。Westernblot显示Sirt1与CREB表达降低,pCREB与BDNF表达增加。结论Sirt1与miR-34b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 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 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 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COX-2 和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90 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30)、神经病理性痛组( n=30)和右美托咪定组(n =30),利用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复制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右美托咪定组大鼠于术后即刻开始至处死前1 天,每天腹腔注射50 μg/kg 右美托咪定,1 次/d,其他两组大鼠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前1 d(T0)、术后3 d(T1)、术后7 d(T2)和术后14 d(T3)对造模大鼠热痛阈(TWL)和机械痛阈(MWT)进行测定,分别于T1、T2和T3时测定完TWL和MWT后,处死并取脊髓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COX-2 mRNA和c-fos mRNA 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大鼠T1~T3时TWL均缩短,MWT 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大鼠T1~T3时TWL 均延长,而MWT 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大鼠T1~T3时COX-2 mRNA 相对表达量和c-f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大鼠T1~T3时COX-2 mRNA 相对表达量和c-fos mRNA 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中枢痛觉敏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COX-2 和c-fos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胞外反应激酶( phosphoryltion of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pERK )、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6~8周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 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C组和D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D组于术后即刻开始至处死前1天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50μg/kg,1次/d,S组和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天、术后3、7、14天时以缩足阈值(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的缩足潜伏期( paw withdrawl latency, PWL)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并于术后测定痛阈后灌注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pERK、c-fos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ERK、c-fos表达上调(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3、7、14天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ERK、c-fos表达下调(P<0.05)。与术前1天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与术后3天时比较,C组和D组7、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ERK、c-fos表达上调( 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减轻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抑制pERK、c-fos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两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6只.在术前1 d、术后1、5、10、14 d分别测量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于第14天行灌注固定,取腰段脊髓切片后行KATP通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积分光密度(IOD)值的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自术后第5天起出现明显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持续到术后14 d;而假手术组无明显痛觉过敏表现.术后14 d,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I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ATP通道在脊髓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改变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的发生机制相关,KATP通道可能成为治疗这类疼痛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余相地  柯齐斌  汤和清  陈春  陈明全  侯俊  方为 《重庆医学》2011,40(36):3708-371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皮质激素受体(GR)和NMDAR-N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CI组)、CCI+溶剂组(SC组)、CCI+姜黄素100mg/kg组(Cur100组)。SC组和Cur100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溶剂或100mg.kg-1.d-1姜黄素,至术后14d。于术前2d和术后1、3、5、7、10、14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3、7、14d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TWL、MWT明显降低(P<0.01),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CCI组相比,Cur100组大鼠TWL和MWT明显提高(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和背神经根节GR和NMDAR-NR1的表达而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臭牡丹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和脊髓背角谷氨酸含量的作用。方法:选择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NI) 大鼠模型,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分离坐骨神经但不剪断+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坐骨神经剪断+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坐骨神经剪断+腹腔注射臭牡丹30 g·kg-1)。运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检测机械痛敏,高效液相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臭牡丹组后第7、10、14、21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明显升高(P<0.05,P〈0.001),在第7天及21天观察到臭牡丹可显著降低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的含量(P<0.001)。结论:臭牡丹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谷氨酸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动态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IK(FQ—RT—PCIK),在不同的时间点(术前,术后1、7、14和21d)动态检测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脊髓中TNFα mRNA表达;同时记录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阂值(MWT)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I大鼠脊髓中TNFαmRNA表达在术后1d开始升高,至术后7d达到高峰,术后14d已经下降,术后21d基本回到基础水平(P〈0.05或0.01)。大鼠MWT术后1d即明显下降,术后7d最显著(P〈0.01),但一直持续至术后21d(P〈0.01)。结论脊髓TNFα mRNA的表达变化与大鼠痛觉过敏行为并不完全吻合,TNFα更多地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起始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盐酸文拉法辛对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将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文拉法辛组(术后每天给予盐酸文拉法辛25 mg/kg,连续给药14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2,7,14 d采用YLS-6B智能热板仪测定热痛缩爪潜伏期(TWL),用意大利UGO BASILE 37450动态足底触觉仪测定机械痛缩爪潜伏期(MWT).结果 术前3组TWL和MWL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2d与术前1d比较,模型组和文拉法辛组的痛阈值变化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而假手术组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14 d与术后2d比较,文拉法辛组的TWL和MWL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模型组无统计意义(P>0.05).文拉法辛组术后7d与术后2d比较,痛阈值变化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盐酸文拉法辛能减轻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慢病毒载体对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制备CCI模型.CCI造模成功后第7天鞘内注射G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CCI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5、7、14、21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并于术后第21天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GDNF表达.结果 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CCI组GDNF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鞘内注射GDNF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后,脊髓GDNF表达上调,且CCI大鼠机械痛敏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上调脊髓GDNF表达可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K-801连续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脊髓背角N-甲基2-天冬氨酸亚基(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J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组+生理盐水组、骨癌组+MK-801组。分别测定术后9、12、15、18、21d小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骨癌组+生理盐水组、骨癌组+MK-801组分别在肿瘤细胞种植后第10日鞘内给予MK-80110nmol/5μl和生理盐水5μl,每日1次,连续7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组+生理盐水组MWT与TwL显著下降,脊髓背角有大量NR2B阳性表达(P〈0.01);骨癌组+MK-801组仅出现轻度痛敏症状,NR2B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 〈0.01)。结论NR2B表达上调可能是骨癌痛的发病机制之一,MR-801组可抑制其表达从而发挥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PF级Wistar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3组(n=8/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B组),Hemin干预组(A组)。A组、B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菌素65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A组Hemin25μmol/kg隔天腹腔注射1次,连续6周,B、C组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注射STZ前以及注射STZ后每周测定大鼠后肢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6周后麻醉下取坐骨神经电镜观察病理学变化,处死大鼠取L4-6脊髓,尼氏体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脊髓背角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HO-1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脊髓背角凋亡神经元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A组大鼠MWT于注射STZ后28d时较B组明显增加(P〈0.05),35d时显著增加(P〈0.01),42d达峰值;A组大鼠于注射STZ后42d时脊髓背角神经元中HO-1的表达较B组增强,而B组较C组也有所增强;A组脊髓背角病理改变程度、坐骨神经髓鞘病变程度及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凋亡程度均较B组轻微。结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存在着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凋亡,HO-1表达上调可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糖尿病大鼠痛敏的形成与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intrathecal,IT)加巴喷丁和/或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加巴喷丁50旭组,吗啡2.5蟮组,加巴喷丁50pg加吗啡2.5熠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作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用机械缩爪反射阈值(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WL)来确定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大鼠在术后2h时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5),脊髓Glu、As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前IT加巴喷丁50旭加吗啡2.5μg在术后2h的MWT明显增加,TwL明显延长(P〈0.05),脊髓Glu、Asp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鞘内注射加巴喷丁能增强鞘内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IT)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切口痛组(IP组)、术前吗啡组和术后吗啡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备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观察大鼠术后2 h时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背角p-αCaMK Ⅱ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S组比较,IP组大鼠MWT明显降低(P<0.01),TWL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p-αCaMKⅡ阳性神经元数量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 与IP组比较,术前吗啡组和术后吗啡组大鼠的MWT明显升高(P<0.01),TWL明显延长(P<0.01),术前吗啡组大鼠脊髓背角p-aCaMK Ⅱ阳性神经元数量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术前IT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aCaMK Ⅱ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顾楠  桑韩飞  孙焱芫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9,30(10):865-868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是否可以抑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对照组(CCI组),即单纯行CCI手术组;③CCI+生理盐水组(CCI+saline组),于CCI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连续7d,1次/d;④CCI+参附组(CCI+ShenFu组),于CCI术后即刻腹腔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25mL/kg,连续7d,1次/d.于术前2d,术后1,3,7,10,14d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和CCI+Saline组术后各日TWL,MWT明显降低(P〈0.01),其MWT从术后第1日即开始下降,第7日降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19.7%和18.1%,与基础值比较均P〈0.01);其TWT从术后第1日即开始缩短,第3日即缩短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58.4%和60.2%,与基础值比较均P〈0.01),CCI组和CCI+Saline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CI,CCI+Saline组相比,CCI+ShenFu组在术后第1,3,7日的MWT降低较为缓和(P〈0.01),但自术后第10日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ShenFu组在术后第1日TWL缩短较为缓和(P〈0.01),但自术后第7日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轻度延缓CCI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的形成,抑制术后第1日的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DNA甲基转移酶类(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腰段鞘内置管成功的27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sham+NS组)、CCI+NS组及CCI+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组(CCI+5-AZA组),每组9只。CCI术后第3天至第14天,sham+NS组和CCI+NS组每天鞘内注射1次NS,CCI+5-AZA组每天鞘内注射1次10 μmol/L 5-AZA。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5,7,10,14天测定各组大鼠术侧后足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14天各组大鼠于深麻醉下处死,取脊髓腰膨大,采用RT-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结果:术后第3天至第14天,CCI+NS组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较sham+NS组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第5天至第14天,CCI+5-AZA组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较CCI+NS组明显上升(均P<0.05),但仍低于sham+NS组(均P<0.05)。DNMT1,DNMT3a和DNMT3b在大鼠脊髓腰膨大背角处有致密表达,且以胞核分布为主。术后第14天CCI+NS组的DNMT1,DNMT3a和DNMT3b表达较sham+NS组均明显上升(均P<0.05)。CCI+5-AZA组的DNMT1,DNMT3a和DNMT3b表达均较CCI+NS组明显下降(均P<0.05),但仍高于sham+NS组(均P<0.05)。结论:DNMTs在脊髓腰膨大处的表达上调很可能在CCI大鼠NP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DNMTs抑制剂5-AZA可下调DNMTs的表达和缓解CCI诱导的NPP,可能成为NPP的潜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7、14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7、14d分别用VonFrey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