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臂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法)治疗军事训练致臂丛神经麻痹(BPPFCRP)的疗效。方法总结BPPFCRP患者臂丛神经麻痹的特点,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行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治疗组除按对照组的方法治疗外,同时加用神经阻滞法治疗。以肌力的改善情况、神经传导阻滞程度和轴索损害程度作为疗效的评定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三角肌肌力、腋神经传导阻滞程度和轴索损害程度分别为(4.07±0.64)级(、5.56±2.24)%和(4.54±1.33)%,均明显好于对照组〔(3.23±0.60)级、(7.76±2.38)%和(14.10±3.56)%〕(P<0.05,P<0.01)。结论神经阻滞法结合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是治疗BPPFCRP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应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6例臂丛神经麻痹患儿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作为治疗组,将71例臂丛神经麻痹患儿应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高压氧治疗组的疗效[96.05%(73/76)]与对照组[73.24%(52/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对预后情况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臂丛神经闭合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顾玉东臂丛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比较24例患者治疗及护理前后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功能等级达优良者16例(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臂丛神经闭合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锁骨下血管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体会及效果。方法分析1997年以来行锁骨下血管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1例出现并发症,麻醉效果佳。结论此法切实可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综合治疗体会。方法予 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补液支持治疗。结果 治愈23例,好转18例,无效及死亡3例,转院2例,总有效率89.13%。结论 早期治疗、有效地控制惊厥及脑水肿、及早应用纳洛酮及丹参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采用喉神经肌电位综合指标对患有声带麻痹的患者治疗后预后进行估价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66例患有声带麻痹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其中包括病程在半年以上者33例,将其定义为A组,病程不足半年者33例,将其定义为B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2组患者治疗后患侧RMS值没有太大差异,但与健侧比较明显低很多;对A组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B组患者.结论 采用喉神经肌电位综合指标对患有声带麻痹的患者治疗后预后进行估价的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中广泛被应用,但因其解剖特点又很容易出现阻滞不全现象。故经常需要辅助用药来完成手术。瑞芬太尼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产物经肾排除。清除率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不论静脉输注时间多长,其血药浓度减半时间即静输即时半衰期始终在4分钟以内[1]。瑞芬太尼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可持续输注和重复给药后不产生蓄积等特点。本人对臂丛神经阻滞不全辅助瑞芬太尼持续泵入进行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到本院就诊的75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划分对照组(n=36,小针刀治疗)和观察组(n=37,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比较临床疗效、肩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引起腓总神经麻痹的原因很多,典型症状为足下垂,足不能背屈,走路时须用力抬高患侧下肢,呈跨越步态。小腿前外侧可有肌肉萎缩麻木;足背面和足1~4节趾背面有感觉障碍。腓浅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外翻,腓深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内翻。本站用针刺治疗腓总经麻痹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为最大程度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愈合,评价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8~12月在某院儿科就诊的99例患儿。家长同意患儿出院后接受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的,分为观察组;拒绝接受的,分为对照组,仅给予出院后一般康复指导。对两组患儿分别于3月龄、12月龄及21月龄监测发育商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情况对照,经χ2检验,χ2值为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3月龄、12月龄及21月龄的发育商数对照,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智能发育,显著减少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对60例患者进行臂丛神经MRI扫描,并根据病变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以及曲面等重建。结果:60例患者中,创伤性病变50例,其中正常神经表现型6例,神经变性型12例,神经疤痕型8例,神经消失型24例。非创伤性病变10例,其中肿瘤7例,炎症3例。所有序列成像清晰,3D序列图像经后处理重建后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显示率明显较高。结论:用MRI检查臂丛神经.是准确显示臂丛神经及其相关结构非常有效的技术。作为一种最理想的新型无创影像检查手段.MRI对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6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臂丛神经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上干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肩臂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的麻醉总有效率、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上干组的肩臂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臂丛神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臂丛神经组(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上干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有利于肩臂功能恢复,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臂丛神经(BPN)的超声显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直接观察20例健康志愿者臂丛神经干的形态、走形,并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20例健康志愿者C5~C7神经根均很好的得以显示(20/20),C8、T1神经跟显示率约80%(16/20),声像图特征为纵切面上呈多条束状低回声,周边为界清的强回声,横断面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内点状强回声,外围包绕强回声的结构。结论臂丛神经在声像图上具有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形态及其走行,可为临床诊断臂丛神经的损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致病因素、大脑病理变化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44例子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的早期新生儿进行病因、B超检查大脑影像学改变和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 44例患者中35例有明确高危因素,所有病例B超检查异常,经治疗患者症状减轻,9例未早期治疗患者临床表现无改善.结论 显示在孕期产程有高危因素的可引起新生儿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行为异常,适当治疗可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20.
的肢体离断之后再重新安上,曾经是人类借助神话力量的浪漫幻想。然而,1963年1月,奇迹发生在上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陈允庆教授等,将一只从手腕部完全断开的手臂重新接上,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活性组织。至此,国际医学史上掀开了“断手再植”的一页。而这个词最先是用中文书写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