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使用传统的巯基显头剂Ellman试剂测量并比较分析人类不同年龄段的透明及各类型白摧障晶状体样本中非蛋白巯基(游离巯基),蛋白巯基和蛋白结合巯基的含量,并分析其与人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44个有类晶体按年龄大小被分为5组,其中10个白内障晶体被分成2组(皮质性和核性),用Ellman试剂测量以上样品的晶体非蛋白巯基,总蛋白巯基和总蛋白结合巯基含量。结果:皮质性人障晶状体的非蛋白巯基含量显高于核性白内障晶状体(P<0.01),而在蛋白巯基和蛋白结合巯基中,两则押显差别(P>0.05),非蛋白巯基含量从胚胎期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逐渐降低,各年龄组均显小于前一年龄组(P<0.01),蛋白巯基含量在第5组显高于第1,2,3,4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区别(P>0.05),蛋白结合巯基含量除第3,4组和第4,5组间无显区别外(P>0.05),其余组均显低于较小年龄组(P<0.01)。结论:人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晶状体蛋白分子间巯基的氧化并不像在其它实验性白内障模型中那样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箐漪  栾洁 《眼科研究》2011,29(1):47-48
自由基引起的晶状体氧化损伤及生化改变是晶状体损伤的主要机制。高糖一方面导致过度的糖化氧化反应,致活性氧自由基增多,另一方面使内源性抗氧化保护机制减弱,加剧了氧化应激。本研究检测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代表DNA氧化损伤的标志物8-羟基鸟嘌呤(8-oxoguanine,8-oxoG)和代表DNA氧化损伤修复的标志物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8-oxoguanineDNAglycosylase,OGG1)的表达,探讨糖尿病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中DNA氧化损伤及修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占志云  徐国兴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855-1858
目的:探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采用飞利浦208型透射电镜及日本产JSM-6380LV扫描电镜对3例正常的透明晶状体及5例行白内障囊外摘出的囊膜及晶状体核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进行比较。

结果:透射电镜下白内障上皮细胞与正常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相比出现大量的异性核,染色质凝集,线粒体肿胀,减少,呈现空泡化; 白内障晶状体核区纤维细胞界限不明显,出现明显溶解、坏死改变。扫描电镜下白内障晶状体皮质纤维细胞失去光滑,晶状体核区纤维细胞表面因挤压而变形,细胞间的连接出现变化。

结论:白内障晶状体中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均发生了超微结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晶状体混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死亡因子相关基因15(MRG15)并研究其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用改良的消减杂交法克隆死亡因子相关基因15,地高辛标记MRG15cDNA片断制作探针,用原位杂交法研究其在晶状体前囊膜切片上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克隆到了死亡因子相关基因15的cDNA片断,长约639bp,死亡因子相关基因15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经统计分析,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论MRG15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其表达较正常晶状体增高,提示其可能在白内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蛋白是晶状体内重要的结构蛋白,多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ost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可引起晶状体蛋白结构、溶解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而另一些翻译后修饰则可能与晶状体蛋白的保护作用相关。特别是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下降可导致其他晶状体蛋白的凝聚和酶的失活,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的发生密切相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病因不明,手术仍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尚无有效可以延缓或预防该疾病的药物。本文就目前主要的晶状体蛋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宏  惠延年  王建伟 《眼科学报》2005,21(4):156-160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方法:使用SephacrylS-300HR分离健康人透明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混浊的晶状体皮质和核的αL-晶状体蛋白。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αL-晶状体蛋白对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热凝聚的抑制作用。应用SDS-PAGE分析CAT与αL-晶状体蛋白在热凝聚实验中形成的复合物。结果:人αL-晶状体蛋白可特异性地抑制CAT热凝聚。透明晶状体皮质较核的抑制作用明显;白内障αL-晶状体蛋白的抑制作用明显下降,65岁以下与65岁以上、65岁以上白内障Ⅱ与Ⅳ级核之间αL-晶状体蛋白的抑制作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65岁以下Ⅱ与Ⅳ级核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Ⅳ级核的抑制作用降低。SDS-PAGE显示热凝聚实验透明晶状体皮质αL-晶状体蛋白的20kDa带在加热后0、40min和2h可溶部分无显著减少,62kDa的CAT带含量逐渐减少。结论:人α-晶状体蛋白具有抑制CAT热凝聚的分子伴侣功能,白内障晶状体核的α-晶体蛋白具有年龄和混浊程度依赖性伴侣功能的降低,这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HIF-1α在AR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氧化应激诱导LECs(SRA01/04)凋亡的细胞模型,H2O2浓度为200 μmol·L-1,并设立正常细胞作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IF-1α的表达差异;建立自然衰老的白内障小鼠模型(约为18个月龄),并设立青年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约8个月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LECs中HIF-1α的表达差异。收集离体的人的前囊膜,术中分离出ARC患者的前囊膜,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ECs中HIF-1α表达差异。结果 氧化应激条件下,SRA01/04细胞系HIF-1α蛋白表达降低。随后在体实验验证,与青年小鼠相比,白内障组小鼠LECs中HIF-1α蛋白表达降低。同样的实验结果在ARC患者LECs中得到证实。结论 HIF-1α与ARC相关,HIF-1α的降低可能参与AR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1#1、siOGG1#2和siOGG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1例正常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缺口标记原位细胞检测法(the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a(TdT)-medin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ENl)检测晶状体上皮的凋亡细胞。采用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染色,镜下检测4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13例健康成年人、7例胚胎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bax基因与bc1—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中可见凋亡之细胞,健康成年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为21.20%,健康成年人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百分率为0.2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的bax基因表达为100%,bcl—2基因表达为0%,健康成年组和胚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bax基因表达为0%,Lcl—2基因表达为100%。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群心血管疾病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09-09/2011-03对360例病例和匹配的360例对照进行了调查。主要的测量指标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与ARC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职业,以及居住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的研究对象和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ARC的危险性分别升高了62.4%和69.8%(OR=1.624,95%CI:1.068~2.553,P=0.007;OR=1.698,95%CI:1.412~2.719,P=0.009);高血压患者与ARC的关联性较强(OR=1.431,95%CI:1.098~1.997,P=0.007);现行吸烟者和现行饮酒者发生ARC的危险性也显著增高(OR=1.712,95%CI:1.312~2.344,P=0.010;OR=1.912,95%CI:1.310~2.896,P=0.003)。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及饮酒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增加,最终导致AR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楠  郑广瑛 《眼科新进展》2005,25(2):184-186
作为维持染色体末端端粒长度的端粒酶(telomerase)与细胞的永生化及恶性变有密切关系,关于它在眼科领域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端粒酶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分化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基因p33ING1和肿瘤抑制基因p53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p33ING1和p53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展望二者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与后发障发生的相关性。方法3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10例透明晶状体前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观察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p33ING1和p53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透明品状体组中p33ING1和p53极低表达,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中p33ING1和p53高表达。、两组相比较,p33ING1和p53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白内障组进行p33ING1和p53相关性分析,二者有正相关关系。结论p33ING1和p53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ERCC6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H2O2处理SRA01/04细胞,构建氧化损伤模型。取氧化损伤的SRA01/04细胞分为H2O2组、H2O2+空白质粒转染组和H2O2+pcDNA3.1-ERCC6质粒转染组进行转染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转染后氧化损伤的SRA01/04细胞中ERCC6 mRNA和科凯恩综合征互补B蛋白(CSB)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和EdU染色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SRA01/04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和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当H2O2处理浓度为200 μmol·L-1时, SRA01/04细胞ERCC6 mRNA和CS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低,后续转染实验H2O2处理浓度均采用200 μmol·L-1。与H2O2组和H2O2+空白质粒转染组相比,H2O2+pcDNA3.1-ERCC6质粒转染组SRA01/04细胞ERCC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均为P<0.05)。进一步实验发现,与另外两组相比,H2O2+pcDNA3.1-ERCC6质粒转染组SRA01/04细胞中的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均明显降低,而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表达则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EdU染色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H2O2+空白质粒转染组相比,H2O2+pcDNA3.1-ERCC6质粒转染组SRA01/04细胞内绿色荧光亮度增高,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表明SRA01/04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结论 ERCC6基因可能通过减弱DNA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作用抑制氧化损伤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从而导致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用日本产HU-12A型电镜对8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例正常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7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相邻细胞间以许多复杂的指状突超紧密镶嵌,部分上皮细胞内水肿,细胞间隙亦水肿呈较大的空泡状,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器肿胀,个别区域上皮细胞坏死脱落,1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上皮细胞体积固缩,细胞核染色质分裂并出现凝聚的凋亡小体。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对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136例(189只眼)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9例,女77例.年龄51~91岁,平均年龄(71.3±8.6)岁.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90例(180只眼)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8.9±7.4)岁.受检者抽取静脉血后检测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同时对受检者进行眼科检查,检测其晶状体密度LOCSⅢ分级和LogMAR视力.结果 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清TC、TG和LDLC值分别为(6.958+1.87)mmo1/L、(1.97+0.71)mmol/L和(4.17+1.83)m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6+0.78)mmol/L、(1.29+0.48)mmol/L和(2.85+0.67)mmol/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密度、LOCSⅢ分级分值和LogMAR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C、TG和LDLC与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1、0.835和0.569.经检验,P<0.05或0.01.结论 高脂血症能使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增加,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莲  钟敬祥  张广斌  汪炬  高思红 《眼科研究》2007,25(11):875-87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s)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68例(其中皮质型23例、核型29例、后囊下型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前囊膜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以8例正常成人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HSP70含量为对照。结果HSP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454±0.241)和正常人(0.713±0.009)LECs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HSP70表达也不相同。结论HSP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HSP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 27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老年性白内障 50例(其中皮质型 17例、核型 18例、后囊下型 15例 )、正常人晶状体 4例上皮细胞中HSP27的表达。 结果 HSP27在老年性白内障(0 411±0 188)和正常人 (0 147±0 006)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老年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HSP27表达也不相同。 结论 HSP27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SP27在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白内障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9.
郑广瑛  张楠  刘玥 《眼科研究》2006,24(6):628-631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中的表达及在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T在10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30例正常LEC中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中hTERT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染色强度以中等以上强度为主,与正常晶状体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不同类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中hTERT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强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自内障LEC中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对紫外线辐射及氧化应激诱发的DNA损伤、端粒缩短的一种防御反应。但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端粒酶的激活也不足以阻止端粒缩短,LEC即发生衰老或凋亡,形成白内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江苏汉族人群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Taq-Man RT-PCR法,检测江苏眼病研究苏南无锡市滨湖区、苏北盐城市阜宁县基地人群720例ARC,701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亲属关系的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的SIRT1基因5个位点(rs2236319、rs1885472、rs10997868、rs2273773、rs4746720) SNP的基因型,入选者均为汉族.结果 SIRT1基因rs10997868位点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故排除出结果分析.SIRT1基因SNP位点rs2236319及rs1885472在对照组中基因型(AA/AG/GG、CC/CG/G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08%、52.60%、7.32%及35.81%、35.23%、28.96%,在ARC组中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6.94%、56.25%、6.81%及36.67%、32.92%、30.42%.SNP位点rs2273773及rs4746720在对照组中基因型(CC/CT/TT)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8.37%、54.78%、5.85%及74.75%、17.69%、7.56%,在ARC组中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9.58%、54.17%、6.25%及71.81%、20.97%、7.22%.两组间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IRT1基因SNP(rs2236319、rs1885472、rs2273773、rs4746720)与江苏汉族人群中ARC发病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