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 病死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为79.6%,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急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还可大幅减少患者的复发情况和死亡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3.
《河南医学研究》2020,(13)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为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前收治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后收治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转运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23%(51/53)]和护理满意度[98.11%(52/53)]均高于对照组[82.69%(43/52)]、[84.62%(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已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采取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62例,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并分析和探讨其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实行急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实行急诊护理路径的抢救及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抢救及康复效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接收的84例AMI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按照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同期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诊科接收的84例AM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设置为对照组,施以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及预后康复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院内AMI复发以及医疗纠纷等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传统急诊护理模式,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抢救效果更为突出,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河南医学研究》2018,(3)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分诊、急诊停留及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康复过程中疼痛持续、住院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可提高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疼痛持续时间,促进其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河南医学研究》2017,(24)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分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康复指标(疼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治疗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急诊停留、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和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56%比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可缩短其抢救时间,加快康复进程,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某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规定前32例患者为实验组,后32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实验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抢救,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进行急诊护理路径的患者急救时间、治愈率、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患者的急救护理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均高于常规的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抢救时间,还能使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1例及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研究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情况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急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满意度(96.08%)要高于对照组(84.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升抢救效率及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112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2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效率,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急性肌梗死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采用快捷急救护理程序,对照组采用传统AMI抢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从接诊至接受PCI时间及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从接诊至PCI时间为(29.3±12.3)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7.6±18.8)min(P<0.01);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结论 应用简化急救护理程序能够为AMI患者赢得更早的PCI机会,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急诊护理路径和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甲组与乙组,前者予以急诊护理路径,后者予以传统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加以观察。结果:甲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复发率(9.1%)低于乙组患者(25.0%),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14.
刘丽杰;王鹏;王焕东 《河南医学研究》2024,(14):2647-2650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的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将2023年3—8月接诊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基于循证的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心肌梗死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入院-会诊时间及会诊-导管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配合医生采用传统的AMI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护士按照CNP实施抢救和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耗时、就诊-首次球囊扩张耗时、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NP抢救AMI患者可明显缩短抢救和治疗时间,有效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效果,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于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62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且P<0.05.结论:较传统护理而言,对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急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减少其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2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护理路径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医疗费用以及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65.0%)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95.0%)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70.0%)(P <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费用(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还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生活质量。急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流程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试验组采用优化护理流程。比较2组抢救成功率及急救时间。结果试验组抢救成功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试验组开始做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路构建时间、总急救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优化护理流程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通路构建时间、总急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2月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接诊时间、入院至开始抢救时间和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抢救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观察组SBP、DBP、HR、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务态度、护理流程、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安全防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救治时间,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100例进行激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满意度分别为49(98%)、50(1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满意度分别为40(80%)、41(82%),明显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患者开始救治就送入介入室实现统计分析,对照组有44(88%)例患者被成功融入到介入室进行PCI术,治疗组患者送入到介入室实现PCI治疗的时间为90 min,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并且还能够使患者尽快的进入到介入室中进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