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MV)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92份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且对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与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率为61.76%,MV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甚至第3代头孢菌素多不敏感。结论感染率与出生体重和MV持续时间有关,与胎龄无关;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应积极防冶.  相似文献   

2.
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呼吸支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知识及技术进步,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显著提高.这些新生儿出生后常需呼吸支持,合理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有助于减轻肺损伤、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呼吸支持形式取决于生后状况,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应用机械通气,达到理想的气体交换,避免通气损伤.无创性呼吸支持作为出生时最初的干预措施及其在向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治疗转变过程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选取73例诊断为RDS、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且至少应用1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气管内吸出物UU核酸,分为UU感染组(n=21)和非感染组(n=52),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BPD的发生率。结果 UU感染组阴道产百分率及反复院内肺部感染、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胎膜早破持续时间长于非UU感染组;且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非UU感染组。UU感染组生后3 h内血浆免疫球蛋白IgM、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73例患儿中,发生BPD 45例,其中UU感染组BPD发生率(90%,19/21)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50%,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下呼吸道UU感染可增加RDS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文献报告因严重肺部疾病而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增高.本文通过分析机械通气下极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以找出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6年1~12月住院新生儿618例回顾性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反复吸痰)、长期住院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部位的构成比和病原微生物培养的菌属种类.结果 618例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2例(1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5%),其次为皮肤软组织(12.5%)和消化道(8.3%).在发生医院感染的72例新生儿中,25例从血液、气管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76%,革兰阳性菌占24%,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肺炎克雷伯菌8株(32%).同时发现早产儿、低体重儿、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感染率高,分别为34.21%、33.80%、41.67%、48.50%.结论 气管插管、重症监护、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5例经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发现在使用呼吸机第二天即可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发生率为82.75%。感染病人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83.36±45.83小时,明显长于非感染病人。经气管内分泌物培养发现,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氏菌,绿脓杆菌等,卡他球菌也是主要致病菌之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江门市妇幼保健院NICU呼吸机治疗的98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VAP发生率为46.94%;VAP与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机械通气(MV)时间、插管次数、MV次数呈正相关(P<0.01);病原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80.39%),革兰阳性球菌次之(13.73%);多次上机者还培养出2株真菌;继发VAP与否明显影响治愈率(P<0.05)。结论VAP与胎龄、出生体重、MV时间、插管次数、MV次数密切相关;致病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机械通气极低出生体重儿33例及同期住院的无机械通气极低出生体重儿33例,比较两者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通过对机械通气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内出血(11例)与无脑室内出血22例)的PIP、PEEP、MAP、通气天数及低血压比较,探讨机械通气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影响的发生机制.结果 机械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和重度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6.7%和18.2%;无机械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33.3%,无重度脑室内出血.机械通气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内出血与无脑室内出血者吸气峰压、呼吸末正压、平均气道压力、通气天数的比较无明显差异,当收缩压低于45mmHg时,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内出血较不发生脑室内出血明显增多.结论 机械通气是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临床使用机械通气时,尽量维持患儿收缩压45mmGg以上,避免或减轻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或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新生儿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感染危险因素、菌株耐药性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中山大学第一医院NICU病原菌培养阳性新生儿院内感染共 88例 ,比较 2 2例 (2 8株 )ESBL阳性和 17例 (17株 )ESBL阴性患儿日龄、性别、孕周、体重、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原发病、菌株耐药性、抗生素及侵入性操作使用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均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时间≥ 7d和先期使用 3代头孢菌素均为产ESBL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 ,而入院到分离出致病菌天数、气管插管、先期使用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中心静脉插管等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药敏试验显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对ESBL( )菌有较高活性。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长时间机械通气和先期使用 3代头孢菌素是新生儿产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产ESBL菌所致的新生儿严重院内感染 ,应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0.
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气管插管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姚明珠,陈超,邵肖梅,樊绍曾,张旭东机械通气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气管插管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为了进一步减少并发感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