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是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的防治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内容。它要求人们不但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而且要防微杜渐、防治既病之后的病情发展。如此.才能把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具备“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为贯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关于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同志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及“‘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精神,配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开展的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我刊特辟“上工治未病专栏”,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于一期。以冀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观念,在现代防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人“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但是“治未病”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不仅是表明“早诊断,旱治疗”,而且还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旱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这理论在中医养生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把这一中医特色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8,3(4):195-197
本文着重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妙用承制、整体调控等6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并通过总结分析,展现出“治未病”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覆”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是治疗未病的一个符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素问》在《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纲领之后,紧接着在《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主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认识“治未病”的内容,首先是对“未病”的认识。“未”的含义可作不、没有和即将解,病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病指失去健康的状态;狭义之病指具体疾病,诸如感冒、心悸、胸痹、眩晕、不寐等。未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并发症之一,也是DM的主要死因。根据我们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提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的三级预防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防治思路,以助于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所言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堪称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表现。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 ,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虽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概念 ,然所涉范围包括养生防病 ,有病早治 ,已病防传 ,病盛防危 ,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 ,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目前还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 养…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状态辨识诊断方法,结合实际深入阐述中医诊断与治未病的误区。提出治未病的前提是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状态是诊断和健康认知的核心,状态辨识是治未病诊断的方法。从“忽视诊断过程,治未病‘同质化’”“诊断‘以偏概全’,治未病‘以西统中’”“侧重疾病诊断,缺乏健康状态辨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过程的常见误区。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的思想。国家多次号召各地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本文介绍了“治未病”工程背景、现实指导意义和天津地区实施“治未病”工程的必要性和优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与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因此,“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的前病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候"。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在发现异常苗头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其未病状态是指糖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古代治未病尚包括"已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的恰恰是开展大规模的未病医疗。糖尿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实为早期预警、早期防治,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将糖尿病治疗重心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17.
郑岳花 《江苏中医药》2014,46(10):13-14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从中医"治未病"内涵出发,运用中医理论,论述中医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中的“将病之病”就是我们所说的“未病”,中医讲究治“未病”。所谓“未病”就是现在没有发生,但是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然会发生的疾病。人们为了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会提前阻止它的发生。冬病夏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33-1734
从"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瘥后防复"五方面浅谈"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不同时期防治中的含义及体现,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分期防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