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及特点,评价X线照片检查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最近5年25例早发型骨梅毒的临床资料和X线表现。结果:25例四肢长骨均有骨骼异常改变,按照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干骺端炎、骨膜炎、骨干(或骨髓炎)。全部病例均有干骺端炎,主要表现是先期钙化带增厚,部分呈锯齿状改变,钙化带下方出现横行透亮带。骨膜炎20例,表现单层或数层骨膜增生。骨干炎13例,部分骨干呈虫噬状骨质破坏,骨质内层增生,一般骨干不增粗,尺桡骨受累较多见。结论:本病四肢长骨具有病变多发、广泛、对称的特点,凡疑有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病孩,应及早进行四肢长骨X线照片检查。  相似文献   

2.
骨梅毒的临床特点与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梅毒的临床特点与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7例和后天性骨梅毒2例,全部病例经血清学证实并摄四肢长骨X线片。结果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临床特点为受累肢体活动障碍、肿胀,但无红热,主要X线表现为累及四肢长骨的干骺端炎、骨膜炎或骨髓炎,具有多发性、对称性,临时钙化带增宽及其下方出现透亮带与干骺端边缘锯齿状骨质破坏是其特征性表现;后天性骨梅毒临床表现为受累肢体疼痛,休息时加重的特点,X线表现为长骨(胫骨为主)骨干骨膜增生和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密度增高。结论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和后天性骨梅毒的临床和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只要提高认识,并结合血清学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评价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间诊治的21例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例,全部病例经血清学证实并均摄取四肢长骨X线片.结果 21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异常改变,X线表现为:干骺端炎21例,主要表现为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其下方可见横行透亮带;2例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相对应股骨远端内侧骨质可见骨稀疏或破坏改变;骨干炎4例,主要累及尺桡骨,显示轻度的斑片状和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增厚;骨膜炎9例,表现为层状骨膜增厚,其中2例伴有骨干炎,9例伴有干骺端炎.结论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变具有多发、广泛,几乎累及所有四肢长骨,且呈对称分布的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骨骺几乎不受侵犯的特点.X线检查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征象,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15例经临床证实的15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5例四肢长骨均见受累,多发性、对称性病变14例,局限性1例;干骺端炎13例,骨膜炎12例,伴骨髓炎2例.干骺端炎主要表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稍增厚、密度增高,其下方宽窄不一的透亮带,相邻骨干水平状致密白线,呈“夹心饼征;以及骨质破坏和尖角样突起.骨膜炎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沿骨干两侧呈层状、葱皮样骨膜增生.5例包括相邻手掌骨4例受累,其中多发对称性3例,病灶与长骨表现相似.髂骨沿骨皮质下透亮影6例.结论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及时诊断,并能提供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42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42例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患儿的X线发迹累及四肢长骨的多发对称性及广泛性软组织肿胀、骨膜炎、干骺端炎及骨髓炎。临时外化带增宽及其下方出现透亮带与干骺端骨质破坏,碎裂、局灶性骨质缺损为本病特征性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对新生儿骨梅毒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8例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患儿的病理基础、骨骼X线征象和实验室检查。8例新生儿骨梅毒的病例均摄四肢长骨、胸、腹部正位片,5例摄头颅正侧位片。结果:8例病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改变,其特点为多发、广泛、对称性改变。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干骺端炎7例,骨髓炎3例,骨膜炎6例。结论:X线及实验室检查是目前诊断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的丛要方法。可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诊断。  相似文献   

7.
42例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患儿的x线改变为累及四肢长骨的多发对称性及广泛性软组织肿胀、骨膜炎、干骺端炎及骨髓炎。临时钙化带增宽及其下方出现透亮带与干骺端骨质破坏、碎裂、局灶性骨质缺损为本病特征性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X线表现及诊断.方法:对临床诊断的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四肢长骨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21例患儿均有四肢长骨干骺端受累,7例患儿表现为骨干炎及骨髓炎,13例患儿具有骨膜炎表现.结论:X线检查对新生儿早发型骨梅毒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并可以明确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9.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和CT、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长骨,其中,长骨干骺端或骨端8例,骨干1例。X线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或肿块,骨膜反应少见。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多样,在长骨干骺端或骨端有溶骨性破坏,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且无明显骨膜反应的,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倒。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 H )的X线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长骨BF H 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表现。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灶,4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端关节面下,1例位于骨干;7例X线平片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囊状单房或多房骨质破坏,轻度膨胀;7例均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薄层硬化边,部分病灶内可见骨嵴,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1例并发病理骨折。结论:X线对长骨BF H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骨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例儿童骨脓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效果。结果:3例均表现为患处轻微肿胀和疼痛,无明显中毒症状,血象正常,血沉增快,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的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其病变范围最小20mm,最大90mm,病灶周缘无明显硬化环,骨皮质均有破坏,其中1例可见骨膜反应。全部病例均采用病灶刮除、自(异)体骨植入+抗炎治疗治愈。结论:儿童骨脓肿病变较隐蔽,缺乏全身性急性炎症反应表现,X线片表现易与某些疾病混淆,因而不易及时作出正确诊断。采用病灶刮除、自(异)体骨植入+抗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软骨肉瘤的发病率较高,但发展缓慢,转移晚。如能早期诊断及治疗,愈后较好。就22例软骨肉瘤X线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多见于21~5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发病部位,骨外者1例,骨盆11例,长骨10例.其中股骨6例,已知术后复发者5例。临床症状主要为肿块及疼痛。2X钱表现:中央型Ic例,周围型11例,骨外型1例。骨质破坏者12冽,典型表现为梭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骨皮质明显增厚,病灶了缘处可见托架状表现。如病变生L活跃,破坏区边缘模糊,与周围骨质分界不清。瘤骨钙化者22例,典型者为环形钙化,肿瘤边缘部分出现不完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6例中病变位于肋骨、髂骨、胫骨、跟骨各1例,肱骨2例,股骨5例,脊椎5例,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5例,溶骨型6例,囊状膨胀型1例,混合型4例。MRI检查4例均为椎体淋巴瘤,表现为T1V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长骨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影像表现以浸润型和溶骨型多见,骨质破坏范围相对较小而软组织肿块较大为特点,CT对本病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早期骨质改变和软组织侵犯的显示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的早期临床及骨骼X线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为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及X线特征,所有患儿均有骨骼系统X线检查,其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4h~6个月,平均年龄21天。结果 75例患儿中,1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62例有不同临床症状,其中43例累及皮肤、黏膜,25例累及肺及肝脏等内脏器官,7例有肢体活动障碍或肿胀。15例骨骼系统有异常改变,主要包括干骺端软骨炎12例,骨膜炎6例,骨干炎5例。结论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和骨骼系统X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影像学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并经病理证实的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果 病变发生于扁骨或不规则骨3例:颞骨、髂骨及肋骨各1例;长骨1例:位于胫骨干骺端。⑴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⑵CT检查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骨质破坏。⑶MRI检查1例,表现膨胀性的骨改变,瘤灶信号混杂,内有分隔,T1WI、T2WI均以等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其内夹杂低信号不强化区。结论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缺乏特异性,与多种骨肿瘤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4例骨原发网状细胞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X线、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原发网状细胞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CT表现为长骨干骺端至骨干的广泛的虫蚀状骨性破坏,继而成大片溶骨性破坏,极少出现骨膜反应,穿破骨皮质后引起软组织肿块。结论 此病为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骨髓腔内的一种单独性疾病,症状轻而X线表现严重,多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坏,残留骨小梁而形成网格状改变,骨膜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先天性梅毒患儿肺部、四肢骨骼X线征象的改变及颅脑超声的表现,总结出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对84例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儿进行胸部和四肢骨骼的X线检查及颅脑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4例患儿中胸片异常的有54例,占64.2%,以肺炎表现为主;四肢骨骼改变的有30例,占35.7%,病变以长骨干骺端为主;颅脑超声异常27例,占32.1%,以室管膜下出血及囊性改变为主。结论简便的胸及骨骼X线摄片与颅脑超声检查有助于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可为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及MR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多见于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影像学表现呈多种多样,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有明显软组织肿决,骨膜反应少见.本组3例位于股骨下端,3例胫骨上端,1例位于肋骨,下颌骨1例.1例为多骨多发.结论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若在长骨或其它骨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有巨大软组织肿块,无骨膜反应,应考虑诊断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可能.确诊仍须手术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x线检查,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结果6例均位于长骨干骺端,包括胫骨3例,股骨2例,肱骨1例,其中5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及皮质下,x线、CT表现为偏心性的骨质破坏区,1例病灶累及骨皮质及骨髓腔,x线、CT表现为中心性的骨质破坏区。1例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典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病灶内及周围骨质结构情况;MIKI在显示骨髓腔及软组织方面明显优于X线、CT。干骺端纤维性缺损具有明显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