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麻醉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氯胺酮合并异丙酚应用于小儿麻醉,探讨其复合麻醉的优点。方法 对60例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氯胺酮1mg/kg、异丙酚2mg/kg静注;B组氯胺酮1.5mg/kg静注,麻醉中监测Hb、SpO2,术后根据患儿出现肢体动作和能有应答作为评判麻醉苏醒的情况。结果 A组出现肢体动作及应答时间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施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是方便可行的,并能减少氯胺酮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学会制定的I~II级标准、年龄2~4岁、行气管异物取出术小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3mg/kg诱导麻醉,术中维持丙泊酚1.5mg/(kg.h)微泵注入及瑞芬太尼0.05μg/(kg.min)持续泵注。对照组静脉注射γ-羟丁酸钠90mg/kg诱导麻醉,术中麻醉深度不足时分次静注氯胺酮1.5mg/kg至麻醉满意,并根据手术需要分次追加氯胺酮1mg/kg。记录诱导前(T0),插支气管镜后(T1),拔支气管镜时(T2),清醒时(T3)各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两组苏醒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T1与T2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而对照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瑞芬太尼起效迅速,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支气管痉挛和术后舌后坠的发生较对照组少,苏醒时间短,而且苏醒效果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并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麻醉患儿苏醒时间短和苏醒质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质量。方法选择80例行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小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40)和芬太尼组(F组,n=40),麻醉诱导给咪唑安定0.05mg/kg,万可松0.1mg/kg,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3μ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术中维持R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1,F组不再追加芬太尼,两组均吸入异氟醚辅助麻醉。监测不同时点(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后5min、30min)的MAP和HR。记录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拔管的时间,苏醒后是否再入睡及麻醉效果(以患儿术中MAP、HR监测值和同一术者的评价综合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插管前、插管后、手术开始后5min的MAP和HR无显著差异,R组手术开始后30min的HR低于F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F组(P〈0.05),苏醒后再入睡率低于F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腺扁摘除术,能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苏醒快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能否减少小儿静脉全麻中氯胺酮的用量.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儿40例,年龄3~12岁,体重10~35 kg,ASA Ⅰ级,随机分为观察组(D组,n=20)和对照组(M组,n =20).D组氯胺酮1∶5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1 mg/kg,微量泵10 min一次性泵注0.4 mg/100 mL右美托咪定0.2 μg/kg(江苏恩华药业,批号:20111001),氯胺酮维持量1 mg/kg/次.M组氯胺酮1∶5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1 mg/kg,单次静脉给予0.1 mg/kg咪达唑仑,氯胺酮维持量1 mg/kg/次.观察麻醉期HR、BP、SpO2、RR的变化,记录氯胺酮总用量,氯胺酮开始给药至停药时间,停止氯胺酮给药至患儿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术中SpO2、RR稳定.HR、SBP变化,与T0时比较,M组T1、T2、T3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升高(P<0.05);D组T1、T2、T3时HR、SBP明显降低(P<0.01),T4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1、T2、T3、T4时D组HR、SBP均明显低于M组(P<0.01).氯胺酮单位时间用量D组(3.36±1.03)mg·kg-1 h-1,M组(3.41±1.12)mg·kg-1·h-1,组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D组(19.2±2.6) min,明显短于M组的(32.1 ±3.9)min(P <0.01).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不减少小儿静脉全麻时氯胺酮的用药量,呼吸稳定,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但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麻醉对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皮质醇(Cos)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和对照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每组各30例.分别于麻醉前5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时(T3)、腺样体切除时(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自静脉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os水平,记录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观察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期问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对照组稳定;对照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Cos高于实验组(P<0.01),实验组各时点Cos无明显改变(P>0.05).实验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与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降低应激引起的内分泌反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于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我院24例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患儿的麻醉管理,探讨此类患儿围术期低氧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4例患儿,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异丙酚3mg/kg,维库溴铵0.1mg/kg~0.15mg/kg静脉注射诱导气管插管。使用Drager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穴IPPV雪,FiO2100%,术中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麻醉维持吸入1%~2%异氟醚,切皮前静注芬太尼1μg/kg~2μg/kg。根据手术时间必要时可单次追加维库溴铵0.05mg/kg熏芬太尼1μg/kg。记录术前、麻醉诱导后、瘘管结扎前5min、瘘管结扎后5min、手术结束时HR、SpO2、PETCO2和体温。结果瘘管结扎前5minSpO290.2%±3.3%、PETCO222.0±4.0mmHg与瘘管结扎后5minSpO295.1%±2.6%、PETCO238.2±5.8mmHg比较,P<0.05。结论气管食管瘘管的存在与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瘘管结扎后,低氧血症可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和枸橼酸芬太尼预防儿童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儿童90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枸橼酸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气管插管前5min采用盲法分别应用9g/L盐水0.2mL/kg、枸橼酸芬太尼2μg/kg和舒芬太尼0.2μg/kg。麻醉诱导后采用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后(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血压和心率(HR),计算二重指数(RPP)及观察期收缩压(SBP)和HR的变化率,记录观察期SBP和HR达最大值的时间及其气管插管后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的时间。结果经口气管插管导致血压、HR和RPP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a〈0.05),且以对照组最为明显,枸橼酸芬太尼组次之,舒芬太尼组最轻。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血压、RPP及观察期它们的最大值在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观察期枸橼酸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组HR无显著性差异(Pa〉0.05)。3组观察期出现SBP和HR最大值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气管插管后舒芬太尼组SBP和HR恢复至麻醉诱导后值的时间显著短于枸橼酸芬太尼组(Pa〈0.05)。舒芬太尼组观察期SBP和HR增加〉基础值30%的发生率和RPP〉22000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枸橼酸芬太尼组(Pa〈0.05)。结论与小剂量枸橼酸芬太尼相比,小剂量舒芬太尼能更有效地减轻儿童经口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小儿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对唇腭裂患儿血清淀粉酶和三酰甘油的影响.明确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患儿60例,根据美国麻醉学家学会(ASA)分级分为Ⅰ或Ⅱ级;年龄4个月~3岁;体质量6.5~15.9 kg.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组(P组,n=30)和咪达唑仑静脉输注组(M组,n=30).麻醉诱导2组均予瑞芬太尼2.0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P组同时靶控输注异丙酚,待效应室靶水平达到3.0 mg/L行气管插管;M组同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2 mg/kg,待意识消失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2组均用瑞芬太尼0.2μg/(kg·min)及维库溴铵0.01 mg/(kg·min)静脉持续输注,P组同时靶控输注异丙酚(质量浓度3.0 mg/L);M组每隔1 h追加咪达唑仑0.1 mg/kg.术中监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并在给药前(T1)、停药后4 h(T2)、24 h(T3)分别采集静脉血样本,测定其血清淀粉酶和三酰甘油.结果 与M组比较,P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a<0.05),术中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与T1时比较,T2时2组三酰甘油均显著升高(Pa<0.05),以P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T3时2组三酰甘油恢复至术前水平;2组血清淀粉酶的变化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短时间异丙酚靶控输注引起的血酯增高是短暂的,并不会对儿童血清胰淀粉酶和三酰甘油出现长期的有临床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A、B组两组.患儿入窜后予高浓度七氟烷面罩吸入,浓度8%,氧流呈为7 L/min,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A组予舒芬太尼0.5μg/kg缓慢静脉注入,B组予芬太尼5μg/kg,两组均复合咪达唑仑0.1~0.15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静脉注射,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插管.A、B两组均吸入3%~5%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气管插管后10 min(T4)、气腹时(T5)、气腹后5 min(T6)、及术后拔管时(T7)、拔管后5 min(T8)、10 min (T9)、30 min(T10)51、1 h(T11)、2 h(T12)的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结束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睁眼、拔除气管导管及恢复定向能力的时间;记录拔管后5 min、拔管后1 h、2 h的镇痛评分以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诱导插管均顺利,B组插管后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1),10min后下降至基础水平,术后拔管时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1),拔管后逐渐下降,仍高于基础值(P〈0.05).A组诱导后出现心率下降(P〈0.05),气管插管、拔管及术中维持时血压、心率水平较T0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5).两组SpO2均保持98%~100%(P〉0.05).(2)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疼痛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1).(4))A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全麻下小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术后苏醒快,呼吸抑制轻,且后续镇痛效果好,能减少躁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持续输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婴幼儿麻醉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0~3个月婴幼儿45例,分为三组,每组15例.静脉诱导插管后,三组患儿持续吸入2.5% ~ 3.0%七氟烷,同时分别泵入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A组0.15 μg·kg-1·min-1;B组0.25 μg·kg-1·min-1;C组0.33 μg·kg-1·min-1.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程30 min(T4)、拔管前(T5)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时间(T).结果 三组患儿T2、T3、T4时,其HR和MAP较T1明显下降(P<0.05),T5时仅C组MAP较T1明显下降(P<0.05);C组的HR在T3、T4、T5明显低于A、B组(P<0.05),而B组仅在T4低于A组(P<0.05),C组MAP在T5低于A、B组(P<0.05);C组拔管时间较A、B组延长(P<0.05);A组需追加麻醉药的情况多于B和C组(P<0.05).结论 0.25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用于0~3个月的婴幼儿术中维持麻醉,其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120例患儿随机均分成三组,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A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B组),氯胺酮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40例,监测并记录基础值、切皮时和术毕的SBP、DBP、HR和SpO2,观察患儿术毕清醒时的幻觉、谵妄、恶梦和躁动不安等精神症状及异常行为。结果三组患儿年龄、体重及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比较,切皮时和术毕时C组SBP和DBP升高,HR增快,明显高于快于A.和B组(P〈0.05)。A组麻醉效果与B组相当,但术后的精神症状明显少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诱导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呼吸管理简便,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平稳,几乎没有精神症状的发生,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简便、安全,优于传统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和氯胺酮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小儿支气管镜检取异物时,在无高频通气条件下应用咪达唑仑、异丙酚复合γ-羟基丁酸钠静脉全麻下辅以表面麻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肌注东莨菪碱0.01 mg/kg、咪达唑仑0.2 mg/kg,面罩给氧,镜检前先缓慢静注γ-羟基丁酸钠60~80 mg/kg,予以吸氧5~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2 mg/kg,并在置镜前以1%丁卡因行咽喉及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置镜后视情况按1~1.5 mg/kg追加异丙酚,术中自气管镜侧孔持续给氧2~4 L/min.结果 麻醉后患儿SpO2回升,HR减慢(P<0.05),缺氧改善;置镜后SBP、DBP升高,HR增快,但变化幅度均未超过30%,SpO2≥95%.28例顺利取出异物,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清醒时间为30.2±24.5 min.结论 应用咪达唑作者单位:448000 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仑、异丙酚复合γ-羟基丁酸钠静脉全麻下辅以表面麻醉,在无高频通气条件下行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效果好,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和常规氯胺酮麻醉用于小于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小于6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组(KPS组),观察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K组与麻醉前及KPS组麻醉后相比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显著增高(P〈0.01),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而KPS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K组相比,KPS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等效小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经口气管插管小儿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下整形外科手术的患儿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平均分为2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在丙泊酚麻醉诱导中采用盲法应用瑞芬太尼2μg/kg或芬太尼2μg/kg。采用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即刻和气管插管1、2、3、4、5min时的血压(BP)和心率(HR),计算各观察时间点BP和HR相对于基础值的变化率,并计算二重指数(RPP)。结果2组BP和HR的基础值及气管插管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基础值比较,虽然气管插管导致F组的BP、HR、RPP及其观察期最大值显著增高,但R组气管插管时BP、HR、RPP及其观察期最大值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观察期时间点的BP、HR、RPP及其最大值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期时间点的收缩压(SBP)和HR变化率及观察期其最大变化率2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观察期SBP和HR增加>基础值30%的发生率在F组显著高于R组;但观察期SBP和HR降低>基础值30%的发生率在R组显著高于F组。结论在小儿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时,联合应用等效小剂量瑞芬太尼较芬太尼更能有效抑制经口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芬太尼2μg/kg不足以完全抑制小儿经口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虽然瑞芬太尼2μg/kg能够完全消除小儿经口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但可导致更多不良的心血管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在儿童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以异丙酚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下对 5 6例患儿进行了 62例次支气管镜检查 ,其中硬质支气管镜检查5 0例次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 2例次 ;6例同时行局部冲洗或肺泡灌洗。结果  62例次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 ,1例并发双侧气胸及纵隔气肿 ;1例出现喉痉挛 ;1例因缺氧发作终止操作。全部患儿无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出血及死亡。术前怀疑异物吸入 44例中 ,经硬质支气管镜检查 ,发现异物 32例 ,分泌物阻塞 (痰栓 ) 1 0例 ,肉芽肿 2例。反复或持续肺炎 1 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局部冲洗或肺泡灌洗检查 ,7例治愈 ,2例好转 ;1例确诊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1例右上肺实变仍诊断不明。 1例不明原因咯血 ,经检查发现右主支气管黏膜 3处糜烂。结论 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安全、副作用少 ,是儿童支气管镜检查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在低温体外循环(CPB)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先心病患儿15例。心功能Ⅱ~Ⅲ级。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枸橼酸芬太尼20μg/kg、乙托咪酯0.3 m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异丙酚6 mg/(kg.h),切皮前静脉注射枸橼酸芬太尼10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转机后CPB机内加入枸橼酸芬太尼10μg/kg及维库溴铵0.05 mg/kg,异丙酚维持原注射剂量不变。CPB采用高流量100 mL/(kg.min)非搏动性血流灌注。记录各个时间点CSI、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麻醉诱导后患者各时间点CSI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CPB期间各时间点CSI指数均低于CPB前即刻(P<0.05),鼻咽温度均低于基础值及CPB前即刻(P<0.05);气管插管、CPB前即刻及CPB期间各时点MAP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或0.01),CPB期间各时点MAP低于CPB前即刻(P<0.05);阻断前即刻HR明显高于基础值及CPB前即刻(P<0.05)。结论CSI监测可有效反映低温CPB下先心病手术中麻醉深度,但小儿CSI变化有其自身特点,低温与CPB对CSI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地佐辛和氯胺酮用于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导管造影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心导管造影术的6岁以下CCHD患儿64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氯胺酮组(L组),每组32例。D组静注地佐辛0.2 mg/kg,L组静注氯胺酮2.0 mg/kg,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以吸入2.0%~2.5%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注药后患儿入睡时间(T1)、拔管后面罩辅助通气时间(T2)、苏醒时间(T3)、气道痉挛、呼吸抑制、躁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D组患儿T1长于L组(P0.05),T3短于L组(P0.05),诱导期或者拔管后血氧饱和度下降20%和吸痰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L组(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0.2 mg/kg静脉注射可安全用于紫绀型CCHD患儿导管造影麻醉,可提供满意的术前镇静和术后镇痛,且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氯胺酮。  相似文献   

18.
咪达唑仑、氯胺酮合剂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氯胺酮合剂在小儿外科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2 0 0 2年 1~ 10月住院患儿 60例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病情分级标准均为Ⅰ~Ⅱ级 ;年龄 4个月~ 10岁 ;体重 17.2 8± 7.2 5kg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 3 0例 ,两组年龄、体重及手术类型均无显著差异。术前各项化验检查正常。二、方法 术前 0 .5h肌注阿托品 0 .0 2mg/kg ,地西泮0 .2~ 0 .4mg/kg ,氯胺酮 4~ 6mg/kg入手术室。A组静注咪达唑仑滴 0 .1~ 0 .2mg/kg后接微量输液泵持续静滴氯胺酮滴合剂 …  相似文献   

19.
盐酸多沙普仑用于小儿静脉全麻催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盐酸多沙普仑用于小儿静脉全麻催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小儿静脉全麻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沙普仑催醒组和自然苏醒组,每组50例。根据不同用药种类,每组分为单纯氯胺酮麻醉、氯胺酮 咪唑安定麻醉和氯胺酮 异丙酚麻醉。盐酸多沙普仑催醒组术毕给盐酸多沙普仑1.5mg/kg静脉注射,对10min不苏醒者再给盐酸多沙普仑1mg/kg静脉注射。自然苏醒组术毕待其自然苏醒。结果盐酸多沙普仑对氯胺酮 异丙酚麻醉催醒效果良好,对单纯氯胺酮麻醉催醒效果也较好。氯胺酮 咪唑安定麻醉给予盐酸多沙普仑催醒后10min内苏醒率为38.9%,但第二次给药后苏醒率可达83.3%,其催醒效果仍较满意。自然苏醒组苏醒时间则明显延长,最长苏醒时间可达120min。两组苏醒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盐酸多沙普仑用于小儿静脉全麻催醒,可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其催醒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合并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INB)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腹股沟区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对照一组(B组)、对照二组(C组)及对照三组(D组),每组各15例.A组患儿入室后予面罩直接吸入8%七氟醚加纯氧(4 L/min),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全身松弛后置入喉罩通气,然后用0.75%左旋布比卡因(0.5~1 mL/kg)行手术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术中吸入2%~2.5%七氟醚;B组患儿人室后麻醉诱导及术中吸人七氟醚浓度同A组,不行手术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C组患儿入室后予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待患儿入睡后建立静脉通路,注入芬太尼2μg/kg,得普利麻1 mg/kg,阿曲库胺0.5 mg/kg,置入喉罩通气,然后行手术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D组患儿入室后麻醉诱导同C组,但不行手术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四组患儿术中根据是否有体动反应决定单次静脉推注得普利麻1 mg/kg.记录麻醉诱导时、切皮时的心率(HR)、血压(BP)、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中有无体动反应;如有体动反应则记录静脉推注得普利麻的次数和总量.记录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哭闹、躁动情况.结果 四组患儿均诱导平稳,术中除B组以外均无体动反应.B组和D组患儿切皮时心率、血压明显高于术前和A组与C组(P<0.05).术后麻醉苏醒时间A组(8.2±2.4)min,B组(10.2±2.6)min,明显快于C组和D组[分别为(18.6±3.3)min、(27.6±2.8),P<0.01];C组和D组苏醒期恶心、呕吐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 七氟醚合并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效果确切,苏醒快,不良反应少,同时具有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