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心功能和心电图为指标,以机械压迫阻滞针效为手段,比较压迫心包经穴位、经线上非穴位点和该穴点两侧对照点对针刺内关穴针效的影响,检测心包经在体表的循行轨迹。结果,压迫经上穴点针后各项指标变化微小,针效显著降低;压迫两侧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证明上肢屈侧确有一条与心包经一致的机能路线,并与心脏机能活动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32-136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压迫阻滞对经脉的循经性、可阻滞性、效应性进行观察,以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301例患者在分别针刺昆仑穴和委中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跗阳-飞扬等15个经线穴点及其对照组非经线穴点,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经线穴点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非经线穴点则不能阻断针效,P均<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经线穴点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呃逆反应为指标测试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特殊经络轨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客观的方法检测经络循行路线是当前经络研究工作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1979年福建省医药研究所针麻原理研究组等单位曾报导了一例以肌电为指标测试针刺时体表出现的经络轨迹的实验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很大兴趣.最近,我们又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5.
以低频声波测足太阳膀胱经体表循行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孙平生教授首创了低频声检测经络体表循行线的实验方法。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频声波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目前,已经成功地检测出了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和胆经的体表循行线路,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验证此方法对人体背面经线检测的适用性,笔者对40例健康成年人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线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低频声波有显著的循膀胱经传导的特性,其传导轨迹与古典医籍所描述的循行路线基本吻合。再次证明,运用低频声波检测经络体表循行线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游振铨  张玮 《中国针灸》1999,19(5):281-284
以心功能和心电力为指标,以机械压迫阻滞针效的手段,比较压迫心包经穴位,经线上非穴位点和该穴点两侧对照点针刺点内关穴针效的影响,检测心包经在体表的特行轨迹,结果,以上穴点针后各项指标变化微小,针效显著降低,压迫两侧对照点则对时针效无明显影响,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证明上肢屈侧确有一条与心包经一致的机能路线,并与心脏机能活动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性可阻滞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压迫阻滞对经脉的循经性、可阻滞性、效应性进行观察,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161例患者在针刺委中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殷门-承扶、膈俞-肝俞、大杼-天柱的中点和大肠俞、肾俞、膈俞、肺俞、昆仑等8个经线穴点及其对照组非经线穴点,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委中穴同时压迫经线穴点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非经线穴点则不能阻断针效,P值均<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经线穴点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说明膀胱经的循经性和可阻滞性,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治疗汤某的支气管哮喘病时,针刺出现了经络感传现象,进而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发现通过艾灸的方法,病人十四条经均可出现经络感传现象。文中详细记载了艾灸的方法、部位、各经的取穴,经络感传的走向路线以及感传的面积、深度、感觉,并附有照片图示。文后小结如下:①艾灸的经络感传为一股条状热流上行下达,宽约2~3毫米,部分区域呈明显增宽的片状。②感传的速度较针刺感传为慢,③感传的路线和人体神经的走向及分布不一致,而与中医经络学说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某些部位有所偏离,少数循行过程中经交会穴时,转入另一经的路线。④完成一条经的感传时间需3~5壮,与经络本身的长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经穴时,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感觉,(麻胀热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向一定方向循行传导,其循行经过的路线与所记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阐明循经感传现象。对揭示经络实质,提高针效与针刺镇痛作用有  相似文献   

10.
加压阻滞对足三里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金森  黄晓卿 《针刺研究》1993,18(2):137-142
本文以胃电图为指标,针刺足三里穴,比较机械压迫梁丘穴和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对针刺效应的影响。观察对象为33名无感传健康成年人。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有双向性调节作用。机械压迫梁丘穴可减弱甚至消除由针刺足三里引起的效应,而压迫梁丘穴两侧旁开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再次表明,在经脉循行线路上施加机械压迫可以阻滞针刺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针刺效应的途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 ,对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 2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 1 2 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 ,而对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影响则不大。而且只有当压迫施加在经线上时 ,这种阻滞效应才能表现出来。上述结果支持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过程中外周激发动因存在的初步证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翔龙  龚苏华 《针刺研究》1993,18(2):115-122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在感传过程中,直接从相应的感觉神经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传入神经放电,为外周激发动因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证明,对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r distribution of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cupuncture points by using neural tracing technique.Methods: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rats, in which"Hegu"(LI4), "Quchi"(LI11), and "Jianyu"(LI15) in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as well as "Neiting"(ST44), "Zusanli"(ST36), and "Futu"(ST32)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were chosen as the representative acupuncture points.Three days later, Alexa Fluor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AF594-CTB) was respectively injected into each acupuncture point; the rats were perfused, and the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the spinal cord were dissected out.The tissue sections were observed with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cupuncture points.Results: The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LI4,LI11 and LI15 were located at the segments correlated with spinal cervical enlargement.In contrast, the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ST44, ST36 and ST32 were located at the segments correlated with spinal lumbar enlargement.In addition, the closer to the body trunk the acupuncture point is,the higher the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cupuncture point situated in the spinal segment.Moreover, the motor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the 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proximal, mid, and distal parts of limb regularly distribute from the lateral part to the medial part of spinal ventral horn.Conclusion: The sensory and motor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cupuncture points are located at definite spinal seg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nervous system.These neuro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lecting proper acupuncture points in clin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宝娇  杨碧英 《针刺研究》1993,18(2):154-158
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近期疗效满意。随访二年效果也比较稳定。感传显著程度随针刺次数的累加而逐渐提高。感传愈显著,针刺的疗效也愈好,感传到达病所者,针刺疗效尤为卓著。年龄小的患者,感传上述病所(患眼)的例数多,针刺疗效也好。说明循经感传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循经感传过程中体觉系统中枢部位机能活动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23-128
本文以短潜伏期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为指标,对感传过程中皮层体觉区机能活动的特点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为10名循经感传显著者和16名无感传者。以矩形波脉冲刺激侠溪或合谷穴,从对侧头皮体觉区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三个投射点引导 SEP,观察到针刺侠溪穴时无感传者 SEP C_2的振幅按下肢、上肢和面部三个投射点依次递减。针刺合谷时上肢投射点的 C_2振幅较下肢和面部者高,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感传显著者,无论是针刺侠溪穴还是合谷穴 SEP C_2的振幅在三个投射点基本相同。结果提示,针刺时循经感传显著者的 S_1区各投射点出现了比较广泛的兴奋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18.
人体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成功地显示了体表的经脉循行路线。本文对23名健康成人的背部经脉进行了观察,记录到164条红外辐射轨迹。其中40%左右可以通达背部全程,行程与督脉和膀胱经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在一次观察中,可同时显示出多条经脉的路线。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左右两侧对称,极少有单侧出现者。红外辐射的强度则以督脉最高,膀胱经内侧线其次,外侧线最低,差异非常显著。由于背部皮下没有纵行的大血管,因而所记录到的这些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然与皮下血管无关。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是人体所固有的,而且可以客观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