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2只青年猩猩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0条/公斤体重,另2只不感染作为对照。感染的12只中4只的血清引起恒河猴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被动性皮肤反应的抗原出现于猩猩感染后2个月并持续1~2个月。全部感染动物的皮肤试验,无论是肉眼所见和组织学检查,均属即时性过敏反应,而无迟延性反应。未感染者无反应:感染日本血吸虫猩猩的IgE免疫球蛋白,用人的丙球蛋白E做放射免疫试验,证明有升高。全部感染者的血清进行放射活性抗原微沉淀素试验,证明  相似文献   

2.
已证明感染曼氏血吸虫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会产生淋巴激活素,协助抗血吸虫抗体反应,并抑制致有丝分裂因子和感染小鼠的虫卵肉芽肿反应。因此,脾脏是有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例1。患者,女性,20岁。于2002年12月8日曾在当地防疫站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拿大生产),1h后感觉周身不适、疲乏、头晕、头痛等症状,未引起重视。2h症状加重,3h出现寒颤、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心悸、气短等症状,即送我院急诊科救治。体查:神志  相似文献   

4.
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在用羊红细胞免疫后,从脾脏淋巴细胞花环形成(RFC)以及空斑形成细胞转化(PFC)等测定观察到出现免疫抑制状态。每鼠虫负荷约25条者,在感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不同感染度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急、慢性期心脏的病理、超微结构及相关生化代谢的变化,采用光镜、电镜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同时检测血清心肌酶AST、CK活性,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自感染后第8wk轻、重度感染组心肌组织均可见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心肌及心肌血管急性炎性病变及慢性过程中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局部间质纤维化,线粒体肿胀,肌浆网扩张,糖原颗粒增多等变化。在心肌组织内发现有虫卵沉着,但未发现成虫。AST活性在第8、18wk,CK活性在第13、18wk均显著升高。SOD活性先升高(第8wk)后降低(第13、18wk),MDA含量自第8wk起持续升高。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感染致宿主心脏损伤是虫卵沉着、氧自由基的继发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妊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妊娠状况的影响。 方法  180只雌鼠 (♀ )分成 4组。实验组以日本血吸虫尾蚴 (15± 2 )条 /只经肤感染。 A组 (6 0只 ) ,感染 d40 与未感染的雄鼠 (♂ )合笼交配受孕 ;B组(70只 ) ,感染 d1 0 0 与♂合笼交配受孕 ;C组 (30只 ) ,感染后不与♂合笼。 D组 (2 0只 )为未感染对照组 ,与♂合笼交配受孕。分别观察各组妊娠期间病情变化及胚胎发育情况。在发情间期取感染组小鼠血清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雌二醇 (E2 )和孕酮。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感染组小鼠雌二醇和孕酮均显著降低。感染组受孕率明显下降 ,而流产率、受孕鼠死亡率及流产死亡率均显著增高 ,随着合笼时间延长病死率显著增高。感染组新生鼠仔体重、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感染血吸虫小鼠可致雌二醇及孕酮分泌抑制 ,影响受孕 ,并使妊娠鼠病情加重 ,增加妊娠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5组家兔共56只,分别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00、200、400、800和1,600条,每组各选2只作为治疗组,另设健康对照。感染后30d起,各组每隔15d解剖2只。结果46只感染兔中36只出现蛋白尿和/或血尿,连同查出血尿和/或蛋白尿阳性后再供治疗的10只,感染后尿阳性率达82.1%(46/56)。肾组织有病理改变者占91.3%(42/46)。用免疫组织定位技术,在所有感染兔肾内发现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抗体。抗原沉积高峰在感染后45d,以后下降,继而略有回升。抗体在感染后30d即有明显沉积,45d时下降,以后又回升。对照组未发现变化。实验结果提示血吸虫肾病是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並有可能导致继发性基底膜局部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j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最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最强。结论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低剂量环磷酰胺对血吸虫感染免疫的影响。方法小鼠经腹腔注射低剂量环磷酰胺(50mg/kg),在体内创造并维持一个Th1型免疫环境。观察小鼠外周血、脾脏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经环磷酰胺处理的调节性T细胞上Foxp3基因表达水平。用(30±1)条血吸虫尾蚴感染处于Th1型免疫反应状态小鼠,42d后剖杀,计算减虫率、减卵率,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低剂量环磷酰胺可以降低小鼠外周血、脾脏中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并下调Foxp3的表达,使小鼠血清IL-2、IFN-γ上升,IL-4、IL-10及TGF-β水平下降,免疫反应向Th1型转变。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的血吸虫虫卵产量明显下降,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明显减轻。结论低剂量环磷酰胺可调节小鼠的免疫反应朝Th1发展,可以降低血吸虫虫卵产量,并减轻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肿节风能抑制多种致病菌及日本血吸虫宿主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已有学者将类固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某些抗菌素用于血吸虫感染鼠,发现它们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宿主对血吸虫的抵抗力。鉴于肿节风有类似上述药物的药理作用,本文观察了肿节风对小鼠感染血吸虫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不同感染度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急、慢性期心脏的病理、超微结构及相关生化代谢的变化,采用光镜、电镜对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同时检测血清心肌酶AST、CK活性,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自感染后第8wk轻、重度感染组心肌组织均可见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心肌及心肌血管急性炎性病变及慢性过程中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局部间质纤维化,线粒体肿胀,肌浆网扩张,糖原颗粒增多等变化。在心肌组织内发现有虫卵沉着,但未发现成虫。AST活性在第8、18wk,CK活性在第13、18wk均显著升高。SOD活性先升高(第8wk)后降低(第13、18wk),MDA含量自第8wk起持续升高。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感染致宿主心脏损伤是虫卵沉着、氧自由基的继发损伤等因素共同  相似文献   

12.
业已证实,具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各种细胞因子在血吸虫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迄今,有关血吸虫病细胞因子的研究结果绝大多数来自感染鼠的脾细胞和淋巴结细胞,而对血吸虫肉芽肿组织的研究却较少。本文作者报道了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的肉芽肿细胞和脾细胞中5种淋巴因子(IL-2,I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P14蛋白 (SjP14) 对血吸虫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方法 构建SjP14原核表达质粒pET28a (+) ? SjP14,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SjP14, 纯化蛋白后, 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SjP14重组蛋白实验组 (A组)、 佐剂对照组 (B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C组), 每组10只。每鼠每次注射抗原100 μg, 免疫3次, 每次间隔2周, 末次免疫后2周, 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分别于免疫前、 免疫后6周和感染后6周经眶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总IgG、 IL?4和IFN?γ。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6周, 剖杀小鼠, 计算各组的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结果 结果 SjP14原核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 (Mr) 约为38 000; rSjP14能被SjP14多克隆抗体识别。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6周, A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升高, 为 (25.52±1.91)μg/ml, 与C组 [(18.65±3.16)μg/ml] 和B组 [(22.44±2.83)μg/ml] 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IFN?γ浓度升高, 为 (171.30±70.12)ng/L, 与C组 [(136.89±37.62)ng/L] 和B组 [(153.64±43.44)ng/L] 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A组免疫后6周IL?4先略有升高, 感染后6周下降, 为 (112.05±15.02) ng/L, 与C组 [(102.82± 27.46)ng/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小鼠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29.2%和41.3%, 与B、 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结论 SjP14蛋白疫苗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口腔粘膜感染小鼠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中 ,经常使用家兔和小鼠作为血吸虫病的动物模型 ,过去通常用经腹壁皮肤或经腹腔注射尾蚴的方法感染动物。经查阅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及维普资讯镜像站中刊数据库检索系统 ,尚未见尾蚴经口腔粘膜感染动物方法的相关文献报道。本实验进行了经口腔粘膜感染的可行性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日本血吸虫尾蚴 阳性钉螺由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 ,以 2~ 4只 /管分别放入指管内 ,管内注满冷开水 ,置于2 5℃有光照的温箱内孵育 4~ 8h ,待尾蚴逸出后备用。1.2…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血清中发现胸腺细胞毒自身抗体。并对其动态、免疫特性及发生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和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与血清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定期剖杀小鼠,观察肝脏大体变化并测定肝脏系数;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结果肉眼观察感染后24d肝脏表面开始出现出血点,29d开始出现粟白色肉芽肿;HE染色发现感染后21d肝脏可见灶性炎症,28d始见虫卵,但无肉芽肿反应,29d可见肉芽肿反应并于42d达到高峰;血清ALT/AST在28d明显升高,39d达到高峰,42d开始下降,70d接近正常水平;统计学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肉芽肿面积具有相关性。Masson染色表明肝脏纤维化42d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加重;血清HA、LN随着纤维化的出现而升高,Ⅳ-C水平无明显改变,但统计分析胶原染色面积与血清纤维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均是导致小鼠血吸虫病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血清转氨酶变化与肝脏的肉芽肿病变动态相一致,并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脏早期纤维化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小鼠测定水体中少量尾蚴的敏感性及少量尾蚴对宿主的感染力,以便为制订水网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方法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于1988年9~11月,在水沟中进行模拟现场实验。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反复感染小鼠化疗后抗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效果,为分析人群再感染的规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C57BL/6纯系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动物模型,于攻击感染后45天剖杀小鼠,计算小鼠体内成熟成虫数及肝虫卵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攻击感染后再感染小鼠体内成熟成虫和肝虫卵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减虫率达27.13%,减卵率为36.62%,肝脏虫卵芽肿数量也明显减少。结论表明反复感染小鼠经过治疗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再感染的抵抗力,从而间接地验证了人群再感染的现场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者曾证明对埃及血吸虫再感染的抵抗力与外周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数有关。本文报告了对寄生虫抗原反应和对再感染的抵抗力之间关系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为48名年龄为8~13岁的冈比亚儿童埃及血吸虫病患者。在吡喹酮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15月分别检查埃及血吸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