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具体又从中药性味、所含成分、质地及炮制与配伍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3.
论中药的双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药的升降,寒热,阴阳,补泻,利涩,燥润,活血敛血,散收等8个方面,论述了中药的双向作用。并认为其具有双向作用的原因,与中药含有多种成分,配伍,炮制以及中药的浓度和服法不同有关。因而提出有关中药的双向作用是目前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这一理论得以明,必将对中医药治疗原理,甚至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部分中药双向作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类简述了具有双向作用的多味中药药理学基础,以期临床重视,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6.
<正>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该药物对机体具有某种功效同时具有其反向功效的作用。临床中不少药物具有这种功能,如黄芪有升压与降压作用,人参有补气与滞气,大黄有泻下与止泻作用。一般而言,一种药物只有一对双向调节功能,很少有药物具有两对以上的双向调节功能,但白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中药教科书中,归为补虚药中补气类药。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  相似文献   

7.
8.
中药的双向效应,是指中药固有的,或因药物剂量大小、炮制、药物的入药部位、组方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反方向的作用。正确掌握好中药的双向效应,对合理用药、科学配伍、保证用药安全、扩大应用范围、更好地发挥中药在治疗中的疗效等诸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本文拟就其中的双向效应问题,浅略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克庄 《首都医药》2003,10(13):35-35
升降浮沉是不同的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不同的趋向。升和浮的趋向是向上、向外,沉和降的趋向是向下、向内。“升极则浮,降极则沉”,它们之间只是程度不同,但目前还不能量化。也有的解释说:升是升提,浮是上行,向外发散,沉是下行、泄下,降是平上逆之气,但实际应用并不如此刻版,而常是笼统地升浮同用、沉降并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中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因本身的成分复杂,即使用同一品种,却在性能、剂量、配伍、炮制等方面的差异,治疗作用趋向双重性,正是中药这种双重调节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双向调节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中药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趋势,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实践。为了更好地探讨中药的升降浮沉关系和更好地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对中药升降浮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4.
浅谈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燕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24-425
升降散组方精当,疗效显著,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为近代著名中医专家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有些药物对同一组织器官可产生性质截然相反的双向作用,现简要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内皮素 (ET)是一种有收缩血管作用的活性多肽 ,在各种血管病变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过程中内皮素的变化已有所报道。本文目的在于了解糖尿病肾病早、晚期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 确诊的 2型糖尿病病人 ,按尿中白蛋白含量多少分为 3组 :1组 ,大量白蛋白尿 30例 ,ALb/Cr≥ 2 5mg/mmolCr,病程 5~ 17年 ,年龄平均 (5 9 4± 10 68)岁 ;2组 ,微量白蛋白尿 ,38例 ,2 5mg/mmolCr≤ALb/Cr <2 5mg/mmolCr ,病程 3~ 17年 ,年龄 (5 9 17± 12 64)岁 ;3组 ,正常…  相似文献   

17.
18.
宋超 《首都医药》2010,(24):33-34
目的探析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结合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实验,从同一味药物不同的剂量变化、炮制方法、入药部位等方面阐述了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形式及表现。结果在中药双向调节作用下,医师临证时可以根据具体病症的不同,根据上述诸因素灵活用药,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结论药物的双向调节作用对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正>中药药性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而升降浮沉为中药药性内容之一,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现今不同教材及一些中药学专著,对其内涵、外延却有不同的解释。目前这一理论一些地方还存在不规范性,有待于改善。现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