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48例.其中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6例,足跟部皮肢缺损10例,踝关节皮肤缺损15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2例.骶尾部巨大褥疮1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4例.创面范围4.5 cm×3.0 cm~19.0cm×12.0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4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3例,右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1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22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7例.皮瓣范围6.0 cm×4.0 cm~18.0 cm×13.0cm.供区创面2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0 cm×3.0 cm~13.0 cm×6.0 cm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3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供区创面Ⅰ期愈合,植皮成活.48例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 结论 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侧胸壁筋膜皮瓣修复肩前锁骨区皮肤软组织巨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因创伤等原因引起的肩前锁骨区皮肤软组织巨大缺损创面应用带蒂侧胸壁筋膜皮瓣或复合部分背阔肌皮瓣进行修复9例,皮瓣面积最大15 cm×10 cm,最小10 cm×6 cm.皮瓣转移前创面经彻底清创,有污染或感染者经更换敷料干净后再行皮瓣手术.术前用血管多普勒探侧仪探测皮瓣的轴心动脉,以利皮瓣的设计和转移操作.术后经2~15个月随访.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一期修复创面;1例皮瓣转移覆盖巨大创面后远端边缘部分坏死,二期清创后能拉拢缝合,创面完全修复.近、远期随访所有皮瓣外观、颜色、质地均与受区周围皮肤一致或接近.结论 带蒂侧胸壁筋膜皮瓣血供丰富,供区隐蔽,修复创面效果好,是修复肩前锁骨区皮肤软组织巨大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减少供区损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对6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腓动脉肌皮穿支筋膜瓣进行修复,切取面积为5.0 cm×4.5 cm~10.0 cm×7.0 cm,以肌皮穿支为蒂.动脉血管蒂与受区血管采用端侧吻合,受区筋膜瓣行断层植皮覆盖.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6例筋膜瓣全部存活;术后7 d,筋膜表面植皮成活大于90%4例,80%2例.随访时间为3~12个月,1例皮瓣臃肿,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整术;5例皮瓣略臃肿,外观满意.小腿供区仅留线条瘢痕.结论 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是在腓动脉穿支皮瓣基础上的改良,目的 是减少供区创伤,改善小腿外观.筋膜瓣本身可以填充组织缺损,为功能重建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cm×3cm~18cm×12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cm×4cm~18cm×13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cm×3cm~13cm×6cm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创面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在小腿不同分区内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将小腿均分为三个区,按皮瓣筋膜蒂位置的分区不同分别采用逆行或顺行的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5例.皮瓣面积最大25.0 cm×10.0cm,最小5.0 cm×3.0 cm. 结果 43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小腿上1/3内有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4~20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好,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简单,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可根据皮瓣筋膜蒂位置的不同选择合适皮瓣,是一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6.
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小腿中下段及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其中小腿下段胫前8例,足跟部11例,足背部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5 cm~18 cm×10 cm,均采用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6 cm~23 cm×12 cm,逆行蒂宽4 cm以上.结果 随访4~17个月,皮瓣均成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所有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恢复满意,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适合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临床治疗下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交腿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应用健侧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交腿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21例,缺损面积为8 cm×5 cm~14 cm×10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6 cm~17 cm×12 cm,双小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于皮管松弛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3周后断蒂。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7个月,外形与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该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临床应用共21例,根据创面特点,设计多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皮瓣面积5cm×4cm~12cm×9cm,筋膜蒂最长12cm。小腿下部10例,足踝部7例,肘部2例,手腕部2例。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1例误伤桡神经深支,出现暂时性垂腕,2个月后完全恢复。5例皮瓣远端1~2cm坏死,伤口换药愈合。主要并发症有皮瓣下血肿、早期皮瓣和足部肿胀、皮瓣边缘与受区皮肤愈合延迟、供筋膜蒂区皮肤水疱、表皮轻度糜烂以及皮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皮肤感觉障碍。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之一,供区灵活多样,损伤小,操作简单,皮瓣不臃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6年5月至2012年8月,对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创面面积为5 cm×3 cm~12cm×8cm.均应用同侧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皮瓣前内界为胫骨的内后缘,后外侧界为小腿后正中纵轴线,以腘皱褶中点至内踝中点连线为轴设计皮瓣,皮瓣面积为6 cm×4 cm~13 cm×9 cm. 结果 术后2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臃肿,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行走时步态基本正常. 结论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佳,该皮瓣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质地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故不失为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小腿皮瓣(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方法:①在小腿设计局部随意筋膜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6cm~7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②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轴,在小腿内侧设计逆行轴形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12cm~6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足底、踝部、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结果:临床共选用11个皮瓣,其中6例为筋膜皮瓣,5例为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修复同侧或对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11例皮瓣术后均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效果良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筋膜皮瓣,设计灵活,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丰富,尤其在局部主要血管受损时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可切取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恒定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足底、踝部、小腿严重创伤的最佳选择。此两种皮瓣的应用应针对小腿创面的部位、面积及其创伤特点进行合适的选择,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的应用经验。方法:2006年~2011年,我科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共46例,创面最大7.0cm×4.5cm,最小1.2cm×0.6cm。在缺损边缘的一侧设计皮瓣,浅筋膜层内形成皮瓣,无张力下向受区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术后除2例皮瓣尖端散在的表皮坏死外,其余存活良好,创面得以Ⅰ期修复,经1个月~5年随访,切口痕迹不明显,局部外形满意。结论:改良菱形皮瓣制作简单,是修复皮肤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臂后侧筋膜皮瓣修复腋臭术后并发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臂后筋膜皮动脉为血管蒂,设计臂后侧筋膜皮瓣,皮瓣面积略大于缺损面积,皮瓣经隧道转移至受区,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16例患者,腋部皮肤缺损面积为3.5 cm×4.0cm~6.0 cm×7.0cm,均获得了Ⅰ期修复,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后缺损部位功能和外形良好。结论:臂后侧筋膜皮瓣具有良好的血运,且血管解剖结构恒定,是一种修复腋部皮肤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功能区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8月,收治手部重要功能区皮肤缺损病例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7~58岁,平均41.5岁.其中拇指15例,虎口10例,食指6例,皮肤缺损面积:2.0 cm×3.0 cm~ 3.9 cm×7.2 cm.行改良第1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游离皮瓣切取面积2.3 cm×3.4 cm ~ 4.2 cm×9.0 cm,皮瓣供区游离全厚皮植皮打包或局部带蒂皮瓣转位关闭.结果 31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瘀血、血管危象等并发症,供区植皮、局部皮瓣修复及取皮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手部创面修复后外形美观,与受区融为一体,无臃肿,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至S3 6例,S3+ 13例,S4 12例,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功能无影响,手指主动活动度(TAM)优24例,良6例,劣1例,优良率96.7%.结论 改良第1趾蹼皮瓣质地优良,与手部皮肤结构相似,游离移植安全、可靠,修复质量高、功能恢复好,最大限度保护了患手的外观,临床治疗效果好,是修复手功能区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7年,对10例较大面部浅表性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进行修复.Ⅰ期手术形成由颞浅动脉顶支供血的筋膜岛状瓣,预置于耳后乳突区皮下,同时在筋膜瓣下埋置皮肤扩张器.注水完成并保持3~5个月,动脉造影观察颞浅动脉分支在耳后的区分布.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动脉直接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覆盖面部创面.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2例术后24h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受阻,致浅表组织坏死,于2周内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存活良好.皮瓣切取最大面积7 cm×3.5 cm.结论 颞浅筋膜岛状瓣预置耳后扩张皮瓣,皮瓣薄,供皮区无需植皮,面部不增加额外切口,适合于面部较大面积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足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单纯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9例,肌皮瓣9例;其中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9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营养血管皮瓣19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9 cm~4 cm×3 cm,皮瓣面积13 cm×9.5cm~6 cm×5 cm。结果 43例皮瓣完全存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清创植皮修复。皮瓣术后轻度肿胀,无感染及淤血,皮瓣蒂部无臃肿。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肢体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术后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手、足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先确定皮瓣穿支血管部位,以此为中心,设计皮瓣并切取,保留阔筋膜盘约4.0 cm × 3.0 cm~3.0 cm×2.5 cm:"沙丘样"削除阔筋膜、皮下脂肪,皮瓣四周可将皮下脂肪完全削去,仅保留真皮层.采用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手、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15例.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有1例修复前臂创面皮瓣远端约2.0 cm×1.2 cm浅表坏死,经换药愈合.15例术后经3个月~2年随访,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为8.0~10.0 mm.结论 游离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外形、质地优良,受区感觉恢复良好,对供区创伤小,不需二期整形,是修复手、足部创面优良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坶)甲瓣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坶)甲瓣供区皮肤缺损患者,设计并切取游离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8 cm×3 cm~10 cm×5 cm.结果 应用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坶)甲瓣供区创面25例,均顺利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及耐磨性好,色泽接近正常,供受区功能与外观良好.结论 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是精细化修复(坶)甲瓣供区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U-Ⅰ型血管蒂筋膜瓣加游离植皮修复手指背侧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14指)手指背侧中远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范围为(2.0 cm×1.0 cm)^(4.0 cm×2.5 cm),取带掌背动脉的U-Ⅰ筋膜瓣修复创面后游离植皮,供区原位缝合。结果本组切取筋膜瓣范围为(2.2 cm×1.2 cm)^(4.5 cm×2.8 cm)。13例筋膜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皮片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Ⅱ期愈合。供区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4例,平均8(3~18)个月。手指背侧外形丰满,不臃肿,供区外形满意,两点辨别觉平均8.5(7~11)mm;手指运动功能评价:优10例,良4例。结论 U-Ⅰ型掌背动脉筋膜瓣血管蒂长,转移覆盖范围较大,供区影响小,术后外形良好,是修复示、中、环指背侧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31例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彻底松解虎口挛缩后,以尺骨茎突上1.5~2.5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处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逆行转移。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胸壁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5.5岁,其中5例为局部晚期乳腺癌,1例为晚期乳腺癌。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20.1个月。4例患者行术前化疗。术中切除原发病灶后,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达10 cm×15 cm^21 cm×31 cm,单独采取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或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胸壁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对侧乳房体积较大,同期行乳房缩小和乳房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情况,以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6例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切取范围为5 cm×12 cm^10 cm×23 cm,其中3例联合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进行修复,两叶皮瓣每叶面积范围为5 cm×15 cm^7 cm×18 cm,6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背部供区因张力稍大,出现皮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7.5个月,术区皮肤平整,皮瓣外观良好,对肩关节及腰部活动无影响,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对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乳腺肿瘤切除后巨大胸壁软组织缺损,无需血管吻合,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