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糖尿病合并症之一.在中医方面,现代医家对其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浊邪有一定关系.文章从浊邪角度深入阐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正虚浊伏,并从扶正驱浊进一步阐述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冀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代谢记忆学说背景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于肾脏,导致疾病移时后发、迁延难愈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相吻合。现基于邪伏膜原学说,提出DN气阴不足、气化不利、痰瘀互结、邪伏膜原的病机。治疗方面,在透达膜原的基础上,重视三焦的畅通。从邪伏膜原角度论治DN,扩展了邪伏膜原学说的应用范畴,开拓了中医药治疗DN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毒邪与肾病发病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的概念在中医药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药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与“毒”联系着。本文所论的毒主要是从它作为致病因素即病因来阐述。  相似文献   

4.
李茂清  符林春 《新中医》2009,(2):111-11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定义为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大多将其归入消渴诊治。中医学关于消渴的病因,早在《内经》中就已经较为完备了,后世基本是继承和增补,多将本病的发病主因归属于肺、胃(脾)、肾三脏之阴所伤而形成,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而笔者认为,邪侵袭人体脏腑,破坏机体阴阳平衡,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医学“邪伏少阴”与“心主生血”理论,根据血液病的中医病理特点、发病及,临床症候变化特征、传变规律等,提出中医血液病“火伏少阴”的总病机及其动态演化的“三阴传变”辨证规律.并针对此提出血液病“三阴辨证”的整体观治疗策略,为中医血液病临床理、法、方、药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伏邪新书》首次提出“遗邪内伏”,将其归于伏邪之一,并解释为消除临床症状,但未能除尽病根,致遗邪伏于体内,伺机发作。其内伏的“遗邪”外感内伤皆可,而关于邪气的潜伏部位各家则观点各异,遗邪可致疾病复发,所致疾病缠绵难愈,而在复发之前病情常轻微难识,故临床常见患者无明显不适,但亦应详询病史,全面搜集四诊资料,见微知著,把握病机于出现病症之前。而在现代医学角度也可从微小残留灶、肿瘤细胞龛、循环肿瘤细胞及感染性疾病的遗留病毒等导致疾病复发的临床机制来认识遗邪内伏理论。综合分析临床上针对遗邪之治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当扶正与祛邪并行,扶正在于调补脏腑,祛邪强调给邪以出路,因势利导;从患者自身方面,应循《黄帝内经》养生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淤"论治2型糖尿病肾病机理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活血化淤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并探讨机理。方法住院及门诊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患者32例给予黄芪合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点滴,1次/d,连用14 d为1个疗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肾功能、血脂、血黏度的变化。结果32例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血黏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治疗后血糖、血脂、血黏度、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黄芪、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对保护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俐钧  孙建光 《新中医》2019,51(3):271-274
简版: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公众的健康。笔者根据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微观研究,结合中医学的温病邪伏理论,从正气与致病邪气角度探讨乙肝免疫耐受发生的中医机制,从而丰富了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理论和温病学说内容。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30%~40%的患者可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常隐匿起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难度大。文章从伏邪理论出发,基于伏邪基本特性,结合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认为伏邪贯穿整个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程,提出“脾肾亏虚,邪伏肾络”为其核心病机,确立“健脾益肾,祛邪通络”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产生的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多以虚为本,虚中夹实,其发展、演变与邪伏理论有着相似之处。针对机体正气虚弱,外来温热药毒侵犯机体,或毒伏不发、或毒伏小发,二者相合发斑起疹的核心病机,治疗上宜补虚、清热、利湿、活血、养阴,达到邪气驱、正气充、症状消、形体适平的治疗目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伏毒”理论溯源,认为“伏毒”与糖尿病肾病存在密切关系,并探讨两者相关性。病因方面,内、外之毒与内、外病因致病相对应;病机方面,“伏毒”正气亏虚,毒邪内伏的特点与糖尿病肾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相符;证候特点方面,“伏毒”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的病性特点,与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病情严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证候特点相吻合。本文基于“伏毒”理论,提出了扶正祛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原则,其中“扶正”包括补肾、健脾,“祛毒”包括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养阴清热,治疗多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2.
IgA肾病以其发病隐匿、容易复发、迁延不愈等特点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本文认为IgA肾病“膜原”伏邪生于肾元亏损、命门火衰,传于三焦膜系、化浊蕴毒,藏于少阴膜络、痹阻肾络,发于正虚感邪、因加而发,并取象于现代医学病理研究,拓展“邪伏膜原”的物质基础,是对该病病机的高度凝练。治疗中根据“邪伏膜原”程度,分别施以补虚托邪治法,固“膜原”之元气;以升清降浊治法,利“膜原”之浊毒;以搜风通络治法,逐“膜原”之络痹;以清热透邪治法,达“膜原”之伏邪。旨在恢复正气,透邪外达,从而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中"内生之毒"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内生之毒在由糖尿病转化为糖尿病肾病中的媒介作用,简要论述了内生之毒的作用机理及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和解毒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付聪  张娟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2):113+121
毒邪分内外.外毒有外感六淫、戾气.内毒指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毒邪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常表现为热毒、瘀毒、痰毒.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解毒,扶正解毒.  相似文献   

15.
党兰玉 《江苏中医药》2006,27(11):30-30
2002年5月~2005年5月间,笔者采用自拟益肾蠲毒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肾病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明 《光明中医》2006,21(8):4-5
在中医学中,毒邪是一种致病广泛的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风苛毒",《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内经》毒邪的概念是指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很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它与外感,内伤的发病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病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深入的探讨毒邪与肿瘤的关系,对今后指导肿瘤的治疗和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观察固元汤对糖尿病肾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间就诊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1片/d)和皮下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 R)1.0 IU/k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固元汤。疗程为6周。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全血黏度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UAER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UAER下降幅度较多(P0.05)。2组患者治疗后BUN和Scr均降低(P0.05),GFR升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固元汤能降低全血黏度和下调PDGF表达水平,且抑制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元汤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分析常见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相关研究,从病因病机、病性虚实等相关角度研究证实,"毒"邪在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常见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是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光耀 《河北中医》2004,26(4):261-261
1998-06~2003-06,笔者应用益气活血、补肾固涩法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活血化瘀中药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  张冰  苗明三 《河南中医》2007,27(8):10-11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学对糖尿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多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观点,治疗则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随着对糖尿病病机认识的深入,血瘀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已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