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004年间9例壶腹部肿瘤患者行局部切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报告标本切缘均无癌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胆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7例,随访时间8—45个月,2例分别手术后11、20个月死于其它疾病;1例术后14个月复发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6/9)66%,2年生存率(4/9)44%。结论适应于肿瘤直径(2.0cm,无淋巴转移和局部浸润的壶腹部肿瘤,尤其对高龄合并内科疾病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像学方法在胆道壶腹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本院从2003年2月-2007年3月间经病理确诊的壶腹部恶性肿瘤病人共48例加以研究分析CT影像学方法在这些病人诊断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率及痰病的检出率。结果我们把提示壶腹部占位的影像学印象作为检出的标准,可以发现,CT的应用率(100%)及检出率(90.0%)都较高,是良好的辅助手段。结论壶腹部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特征多变且出现较晚,早期诊断困难,需努力做到尽早诊断,争取手术时间和机会,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男性 ,18岁 ,反复右上腹部疼痛 1年伴巩膜黄染11d ,由他院转入我科。入院前 ,曾三次因上述情况 ,在院外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体重下降 10kg。体查 :体温36 .8℃ ,脉搏 82次 /min ,呼吸 2 4次 /min ,血压 16 /12kPa。慢性病容 ,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 ,肝脾未触及 ,右上及中上腹部有深触痛 ,全腹未触及包块 ,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 :TBiL 38.5mg/L ,DBiL 2 8.7mg/L ,SGPT 14 1u ,PS 2 .9mmol/L ,AMMS2 2 7IU ,AFP 1.77ug/L ,CEA 1.0 8ug/L。B超 :左右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 ,胰头部 4 0mm× 39mm实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CP及MRI联合应用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通过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进一步提高MRI对壶腹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病理或十二指肠镜活检证实的25例壶腹癌MRCP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25例壶腹癌中,术前有22例经MRI准确诊出。25例中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区肿块的18例(81.8%),其中,肝内外胆管软藤样扩张14例,双管征17例,胆囊体积增大14例,胆总管腔截断征12例。余7例中,4例MRCP表现为:胆总管末端呈漏斗征4例,胰管轻度扩张3例,3例十二指肠壁不规则增厚。另有3例术前未能准确诊断。结论:MRCP结合MRI对壶腹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肖晓青  林鸿 《职业与健康》2003,19(7):126-127
目的 探讨及分析B超对壶腹部及胰头部肿瘤术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壶腹部及胰头部占位。结果 术前诊断壶腹部癌12例,胰头癌13例,误诊为壶腹结石及总胆管下段结石各1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1例。本组定位诊断正确率达93%。壶腹部占位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声像图表现为:①直接征象:于壶腹部或胰头部显示明显肿块回声(60%);②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扩张至胰头水平(100%),胰管扩张或胰腺回声不清晰,胰腺区气体干扰明显(58%)。结论 超声对壶腹周围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对晚期壶腹部肿瘤病人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对30例接受PTCD联合PEJ晚期壶腹部肿瘤病人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术后1个月经胆汁回输+肠内营养处理后病人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30例病人均成功进行了PTCD联合PEJ,经PEJ管胆汁回输+肠内营养1个月后,血清清蛋白水平、体重、体质指数等均有明显改善,置管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联合PEJ对晚期壶腹部肿瘤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维持营养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常壶腹部影像解剖,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08-01—2009-01-01行MRCP检查的正常志愿者42例,用多个指标进行测量、观察其壶腹部结构。结果:胰胆管汇合呈"Y"型的占71.4%(30/42),"V"型的占16.7%(7/42);"U"型的占11.9%(5/42),部分测量参数个体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出现率为19.0%(8/42),多为半圆形。结论:熟悉正常壶腹部影像解剖对于病灶的发现及一些征象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椎损伤患者60例,均实施CT及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CT对附件骨折的检出率高于MRI(P<0.05);MRI对脊髓创伤、脊椎旁软组织创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结论CT与MRI对颈椎损伤诊断有重要意义,两者各具优势,可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评估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5月山东潍坊阳光融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51例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51例患者均于静脉麻醉下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51例患者中,男34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14~90)岁。病变位置在十二指肠球部有19例(37%),十二指肠降部20例(39%),球降交界部12例(24%)。病灶平均直径13.3(5~40)m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40例,黏膜下层1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者34例,热圈套器切除术(HSP)11例,HSP配合尼龙绳结扎1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2例,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1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1例。术中出血较少,均于术中顺利止血后完成操作,术后无穿孔、无病变残留,术后迟发出血1例,术后无感染、狭窄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占位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应该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并且通过各种细节的恰当处理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原因及血管外科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腹部肿瘤手术中并发大血管损伤的病例血管损伤的原因,总结应用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经验。结果 应用血管外科技术行血管移植术或成形术,10例血管损伤患者中,9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肿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存在一定人为因素,血管外科技术能使肿瘤外科手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原因及血管外科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腹部肿瘤手术中并发大血管损伤的病例血管损伤的原因,总结应用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经验。结果应用血管外科技术行血管移植术或成形术,10例血管损伤患者中,9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肿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存在一定人为因素,血管外科技术能使肿瘤外科手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MRI对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腹膜后原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病变40.24%(33/8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松果体区肿瘤的MRI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分析桥小脑角区肿瘤采用MRI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68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诊断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手术病理证实,MRI检查表明29例患者属于膜肿瘤病症,22例患者属于听神经系统肿瘤,15例患者属于三叉神经肿瘤病症,2例三叉神经系统肿瘤被漏诊,通过第2次扫描后诊断准确率为96.9%。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病理检查准确率为100%,MRI检查准确率和手术病理检查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结论: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采用MRI诊断检查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以准确的显示桥小脑角区肿瘤病发位置,而且这种检查方法不会为患者带来任何痛苦,这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04-04-2010-04笔者科室对7例壶腹部肿瘤,采取了经十二指肠肿物局部切除、胆胰管再植成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7例,均为男性,年龄37~83(平均62.5)岁,术前均经十二指肠镜检证实为壶腹部(包括十二指肠乳头)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5例患有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均于手术前进行临床核磁共振检查,于术中进行临床病理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诊断出血管母细胞瘤2例、星型细胞瘤15例、神经鞘瘤3例、转移瘤12例、脊膜瘤12例、室管膜瘤9例、神经纤维瘤7例、脂肪瘤5例;于手术前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血管母细胞瘤2例、星型细胞瘤15例、神经鞘瘤3例、转移瘤12例、脊膜瘤12例、室管膜瘤9例、神经纤维瘤7例、脂肪瘤5例,发现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出患有的肿瘤类型完全符合,符合率达到100%。结论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而且操作也比较简单,在临床具有广泛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确诊的椎管肿瘤患者34例,在手术前全部进行核磁共振检测,手术后回顾性分析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本组44例患者经核磁共振诊断,脊膜瘤8例(占18.18%),转移瘤9例(占20.45%),星形细胞瘤9例(占20.45%),神经鞘瘤8例(占18.18%),室管膜瘤4例(占9.09%),神经纤维瘤3例(占6.82%),脂肪瘤2例(占4.55%),血管母细胞肿瘤1例(占2.27%).并全部经手术病理全部确诊,准确率100%.结论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和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鞍区肿瘤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区肿瘤种类繁多 ,其中以垂体腺瘤最多见。目前对鞍区肿瘤的影像检查手段主要为CT和MRI,后者以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任意方位成像和无骨骼伪影等优势诊断效果更佳。但是 ,非增强和常规增强MRI对部分肿瘤的定性诊断仍存在困难 ,另外还可能漏诊或过诊少数垂体微腺瘤。作者自 1996年 5月以来对部分常规MRI诊断困难的鞍区肿瘤进行动态增强MRI检查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诊断效果。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 5月至 2 0 0 0年 5月 2 0 6例鞍区肿瘤 ,其中 1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 3例垂体微腺瘤由临床症状、激素检测和影像学…  相似文献   

19.
孙萍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8-29,33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4例经腹腔镜证实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未破裂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胚胎吸出联合甲氨蝶呤注射组(75例);B组:单纯腹腔镜胚胎吸出组(69例);C组:单纯甲氨蝶呤注射组(60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β—HCG水平、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包块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后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术前血清β—HC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下降较B组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C组血清β-HCG水平较A、B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下降速度缓慢,下降幅度小,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0%,B和C-组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2.8%和5.0%。A、B两组患者附件区包块消失的平均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C组(P〈0.05)。三组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A、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胚胎吸出联合甲氨蝶呤注射治疗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术后血HCG下降显著,持续异位妊娠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输卵管通畅率高,为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单体部发泡胶固定技术;观察组30例,采取体部发泡胶+腹部热塑膜固定技术,对比分析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摆位误差比较,对照组左右体位为(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