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状况,研究心理干预对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一对一心理咨询及使用复合维生素暗示疗法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100例HIV/AIDS病人参与生存质量测定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HIV/AIDS病人生命质量量表各因子得分,除个人信仰/精神领域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外,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常模,且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HIV/AIDS病人参与复合维生素暗示干预,3个月后,回收有效问卷97份,干预后在心理、独立性、环境领域因子的得分有所提高,且干预前后心理、独立性、环境维度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南漳县HIV/AIDS病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之后生存质量水平低下,心理干预有效地改善HIV/AIDS病人的心理和独立性等方面状况。  相似文献   

2.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中文版测量其生活质量,对215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为50.74(生理领域)、46.01(心理领域)、53.78(社会关系领域)和43.94(环境领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居住地、病情、感染途径、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艾滋病知识水平和耻辱等因素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各个领域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收入和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有利因素,而感受到的耻辱和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则是不利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会经济等因素在不同方面影响着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社会支持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依托北京市佑安医院爱心家园招募志愿者,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进行调查,评价该群体的社会支持现状,以及与生活质量、健康管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和服药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97份。497例病人中HIV感染者254例,AIDS病人243例。HIV感染者获得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的总分均显著低于AIDS病人,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AIDS病人低于一般社会人群的社会支持得分。HIV/AIDS病人社会支持总分与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得分之间呈负关联(P0.01),与服药效果均分、健康管理满意度均分呈正相关(P0.01)。客观支持得分与健康管理各维度的满意度及服药效果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之间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得分与其健康管理各维度的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P0.01),与生活质量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的得分之间呈负相关(P0.01)。支持利用度得分与健康管理满意度均分、药物知识、生理知识以及社会交往满意度得分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病人的社会支持与其是否患病、健康管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经性途径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LWHA)的生存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中文版,评价常住广州市海珠区、能随访到的经性途径感染的所有PLWHA的生存质量。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其社会支持。结果经性途径感染的PLWHA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平均得分为生理领域(14.26±2.27)分,心理领域(12.82±2.55)分,社会关系领域(13.00±2.28)分,环境领域(12.03±2.27)分。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环境领域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是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PLWHA社会支持3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为客观支持(4.51±2.11)分,主观支持(17.55±5.03)分,对支持利用度(5.92±1.82)分,社会支持总分为(27.99±7.1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感染途径和社会关系领域是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结论性途径感染的PLWHA生存质量和社会支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云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PLWHA)的社会支持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固定场所连续抽样的方式,在AIDS疫情较为严重的德宏州芒市、瑞丽市和陇川县,抽取2012年5月15日至6月14日期间,接受常规随访服务的PLWHA病人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县分别连续抽取100名调查对象,用肖水源制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社会支持评价。结果 PLWHA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7.90±8.01)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水平(34.56±3.73),t=7.219,P〈0.001。社会支持总分不仅与民族、职业、婚姻、家庭年收入等一般人口学特征相关,还与亲人知晓病人感染情况、发现感染时间的长短、抗病毒治疗和生活救助服务等因素相关,其中与职业和婚姻的相关性较大。结论云南省PLWHA的社会支持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汉族、无业、无配偶和低收入等人群的社会支持度仍相对较低,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抗病毒治疗和生活救助能有效提高其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昌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6月,选择南昌市东湖区和青云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并确诊的HIV/AIDS病人230例,调查生存质量现况。应用MOS-HIV量表评价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其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获有效问卷225份,HIV/AIDS病人生理健康总分为(51.88±7.04)分,心理健康总分为(49.29±6.60)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情况、就业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生理和心理领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CD4+T淋巴细胞计数、收入、就业情况、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南昌市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较低,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对年老、失业、独居HIV/AIDS病人的关怀与支持。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临泉县艾滋病社区关爱体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皖北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及其亲属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当地各阶层健康居民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方法通过典型抽样法对85名HIV感染者和病人及65名HIV感染者和病人家属进行调查,经分层抽样方法对519名社会各阶层健康居民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属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乡镇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HIV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属社会支持的不利因素,而好的邻里关系、烦恼诉说是影响HIV感染者和病人生活质量的有利因素。KAP调查中,有76.3%的人没有帮助过艾滋病患者,11.3%的人不愿意长期援助艾滋病患者,42.4%的人则看情况。结论诸多因素在不同层面影响皖北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和病人及其亲属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我国农村现有的艾滋病社区关爱、社会支持工作还亟需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告知随访管理,对相关服务可及性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县,每县将50例自2008年进入管理并一直随访的〉15岁的HIV/AIDS病人作为管理组,以50例2011年检测发现并至少接受过一次随访的〉15岁HIV/AIDS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网路直报数据,对2006-2010年云南省接受相关服务的HIV/AIDS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403人,其中对照组203人,管理组200人。对照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70.0%(142人)、免费安全套42.4%(86人)、民政救助5.4%(11人)、结核病筛查50.7%(103人)、抗病毒治疗12.8%(26人)、美沙酮维持治疗0.5%(1人)。与对照组相比,管理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100%(200人)(P〈0.05)、免费安全套69.5%(139人)[比值比(OR)=3.1,95%可信区间(CI):2.0527~4.671,P〈0.05]、民政救助65.0%(130人)(OR=32.416,95%CI:16.529~63.573,P〈0.05)、结核病筛查81.5%(163人)(OR=4.277,95%CI:2.725~6.712,P〈0.05)、抗病毒治疗60.0%(120人)(OR=10.212,95%CI:6.197~16.827,P〈0.05)、美沙酮维持治疗44.0%(88人)(OR=158.714,95%CI:21.814~1154.766,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2010年,云南省获得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配偶HIV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和转介、母婴阻断转介和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的HIV/AIDS病人均呈逐年大幅上升。结论综合管理工作促进HIV/AIDS病人获得相关服务,符合HIV/AIDS病人需求,对艾滋病防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豫西南地区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实验室蛋白印迹条带(WB)带型,为平顶山市的艾滋病防控寻找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检测的580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设置AIDS病人(A组)、HIV感染者(B组)、健康体检者(C组),统计分析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CD4/CD8]计数、比值和WB带型。结果 B组108例HI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低于13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D8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A组472例AIDS病人CD4细胞和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A组和B组按照性别(男女)、年龄(〉50岁,≤50)再分组,按CD4细胞和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WB全带型和次全带型发生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WB全带型和次全带型分析,A、B两组CD4细胞和CD8细胞计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WB全带型与次全带型组内分析,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8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全带型与次全带型组内分析,CD4/CD8比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豫西南地区新发现病例以艾滋病病人为主,淋巴细胞破坏较重,HIV感染者次全带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艾滋病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评估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简体中文版MOS-艾滋病病毒(HIV)量表,在定点收治医院抽取艾滋病病人,在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病人的生活质量、人口学特征和与HIV感染相关特征,采用t检验、方差检验等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病人99例,治疗前其生理领域得分为(49.44±9.85)分,心理领域得分为(24.85±11.17)分;健康转变0.31分、健康压力0.37分、心理功能0.46分、总体健康感0.46分,4个维度得分率较低;治疗后,其生理领域得分为(57.84±3.59)分,心理领域得分为(56.00±5.01)分,11个维度的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在给予病人必要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咨询和关怀服务,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亦提示要进一步拓展艾滋病病人医疗服务的内容,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现状。方法应用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评价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同时调查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人口学特征和与HIV感染相关的特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均数显著性检验。结果用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测量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分,生理健康总分为(46.47±9.96)分,心理健康总分为(47.14±11.20)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中,23~29岁年龄组生理和心理健康总分最高;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患者生理、心理健康总分均高于其他感染途径的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300/μl组,其生理、心理健康总分均高于CD4〈200/μl组;抗病毒治疗24个月以上的患者,其生理、心理健康总分低于治疗24个月以下的患者。结论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年龄、感染途径、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抗病毒治疗时间等因素,对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底前开始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的HIV/AIDS病人的随访资料,描述分析其一般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状况等。结果山东省2003-2010年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HIV/AIDS病人608例,其中男性占65.6%(399/608),女性占34.4%(209/608),平均年龄为(40.2±10.2)岁,已婚或同居者占65.5%(398/608);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9%(273/608),其次是同性性接触感染,占21.1%(128/608);有182例更换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占29.9%,换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200个/μL的占65.8%,200~350个/μL的占33.0%,≥350个/μL的占1.2%,同基线时相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低于检出限的比例增高,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以蛋白酶抑制剂(PIs)或非核甘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为主的方案治疗HI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CD4+T淋巴细胞≤350/mm3的100例HIV/HCV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分别接受以PIs或NNRTIs为主的方案治疗,观察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 RNA载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IV RNA均下降(P<0.01),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以PIs或NNRTIs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HIV/HCV合并感染者均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为HIV/AIDS病人宫颈癌的防治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将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就诊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34例HIV/AIDS病人的36次高危型HPV检测结果,与33例非HIV感染者的34次高危型HPV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远高于非HIV感染者,34例HIV/AIDS病人中,有16例高危型HPV检测为阳性(占47.05%),33例非HIV感染者中,有5例高危型HPV检测为阳性(占15.15%),HIV/AIDS病人与非HIV感染者高危型HPV感染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V/AIDS病人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可能与其CD4+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及AIDS的分期有关。应将HIV阳性妇女视作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高危型HPV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南有偿供血艾滋病(AIDS)病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分析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索性地讨论与幸福感相关的问题。方法以河南省尉氏县、镇平县、唐河县有偿供血AI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94名研究对象中,尉氏县幸福度得分最高,镇平县其次,唐河县最低。三地受访者幸福度(MUN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尉氏、镇平幸福度得分与唐河比较有差异显著,尉氏与镇平间幸福度差异不显著。尉氏艾滋病人生活质量水平最高(359.00±53.26),唐河县最低(248.24±61.20),地区间各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O.01)。同时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度(感)的因素有健康状况和HIV检测情况。访谈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结论健康状况和HIV检测情况是研究对象幸福度(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HIV-BREF)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相比,笑脸和阶梯量表是更有效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不同感染阶段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7的检测,以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胶原沉积的相关性分析,探讨HIV感染后胶原沉积对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HIV感染者43例,分为HIV感染无症状组和AIDS组,留取外周浅表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组织;另外选择非HIV感染者12名为健康对照组,同样留取其外周浅表淋巴结活检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对象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和IL-7定量及分布情况。结果 1随着病程进展,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胶原沉积逐渐增加,AIDS组高于无症状组,无症状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HIV感染无症状组外周浅表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组则显著减少(P0.01);3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胶原沉积量呈负相关(R2=0.724,P=0.000),与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2=0.702,P=0.000);43组IL-7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组部分患者淋巴结中IL-7呈局部聚集性分泌。结论 HIV感染后外周浅表淋巴结中胶原沉积逐渐增加导致结构破坏,可能是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IL-7有随病程进展而分泌增加的趋势,但仍不足以弥补淋巴结结构破坏对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