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心理推理能力特点及其两种心理推理能力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92例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1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5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进行心理推理能力社会认知成分任务(显性错误信念、一级错误信念、情绪隐藏和二级错误信念)和社会情感成分任务(表情识别)测查。结果:高功能孤独症组心理推理能力社会认知成分任务的通过率和社会情感成分任务的平均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高功能孤独症组一级错误信念、情绪隐藏、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组简单表情识别任务的得分高于未通过组(均P 0.05);复杂表情任务高分组的显性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高于低分组(P 0.05)。结论:6~1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心理推理能力的两种成分均存在缺陷,两成分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健康同胞(ASD-Sibs)的社会交往能力特点,并探索ASD-Sibs是否存在更广泛的孤独症表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入组年龄组间匹配的5.5~18岁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ASD诊断标准的儿童51例,ASD-Sibs 51例,以及非ASD-Sibs的正常儿童(TD)53例,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对所有被试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评定。结果:ASD-Sibs组和TD组SRS总分及社交知觉、认知、沟通、动机和孤独症行为方式5个因子分均低于ASD组(均P<0.001);ASD-Sibs组SRS总分、社交知觉及社交认知因子分均低于TD组(均P<0.05),两组间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和孤独症行为方式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被试中,ASD-Sibs组与TD组SR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均低于ASD组(均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健康同胞的社会交往能力无异常,不支持其存在社会交往能力损害的更广泛孤独症表型的假说。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孤独症谱系儿童对人物面部表情的识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对人物静态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和特点。方法:使用自制人物面部开心、吃惊、害怕、生气、讨厌、伤心、中性七种表情图,对13例4~8岁孤独症男童和23例3~5岁正常对照组男童进行了测试分析,两组儿童在发展年龄上作了匹配(3.66±0.44岁)。结果:两组儿童在识别七种表情照片的正确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表情类别识认比较,孤独症组识别伤心、害怕、讨厌及吃惊表情正确率高于对照儿童(P<0.05);孤独症组识别表情的正确率依次是:开心>伤心>生气>害怕>讨厌>吃惊>中性;而对照组则为:开心>生气>伤心>害怕>中性>讨厌>吃惊。结论:孤独症儿童对七种面部表情的命名性识别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但识别基本面部表情的模式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特点,为诊断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分别对75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及77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进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的评估并进行比较;并将孤独症谱系障碍组按月龄分为0-36月组和37-72月组;对75例孤独症谱系障碍进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量表)评定并与GDDS中的适应性得分进行比较。结果:①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和精神发育迟滞组患儿在GDDS中的得分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语言均中度落后,其他条目均轻度落后;②在CARS的得分中孤独症谱系障碍组明显高于精神发育迟滞组;③孤独症谱系障碍0-36月组在视觉反应得分中高于37-72月组;而37-72月组在语言沟通、智力反应水平及一致性中得分高于0-36月组;④通过秩和检验,S-M量表得分与GDDS中适应性得分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其中语言落后明显;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在言语沟通、社会互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异常;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在智力反应水平及一致性方面存在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社会性发展延缓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特点。方法:在福州市3所高校中筛选出72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延缓组和正常组各36人。在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CAFPS)中选取54张标准化的图片为实验材料,两组分别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结果:延缓组对正性、负性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延缓组识别正性面部表情的正确率高于负性面部表情(P0.05),而正常组识别正、负性面孔表情图片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缓组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均低正常组(均P0.05),而在兴奋表情上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性发展延缓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的识别能力差于社会性发展正常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4名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SCSSD)总分<9分]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将其随机分到团体心理咨询组(咨询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人。咨询组接受9次团体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2 h),对照组处于常态。结果:团体心理咨询后,咨询组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面部表情图片和正负性表情图片识别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内比较结果发现,咨询组在团体心理咨询后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及正负性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团体心理咨询前(均P<0.05);对照组基线与干预后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提升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社会交往障碍的疗效。方法:入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ASD诊断标准的12~30岁被试44例,分为训练组(n=22)和对照组(n=22)。对训练组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训练前(基线)和训练结束(终点)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异常行为量表(ABC)和社交反应量表(SRS)的评定以及心理推理任务和执行功能测查任务的评估。结果:训练组终点的ABC总分和社会退缩因子分,SRS总分和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因子分均低于基线(均P<0.05),心理推理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高于基线(P<0.05),执行功能的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的延迟记忆结构分、延迟记忆细节分高于基线,连线测验中的数字字母连线时间、B测验完成时-A测验完成时短于基线(均P<0.05)。而对照组在终点时,除ABC社会退缩因子外,其余上述项目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和成年ASD患者的整体症状和社会交往障碍,还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和成年ASD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孤独症患儿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认知特征。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育行为中心诊断为孤独症的18~36个月患儿作为孤独症组,同期行健康查体的年龄、性别与孤独症组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被动观看电脑屏幕显示的高兴、悲伤、惊讶、愤怒和恐惧5种面部基本情绪表情图,观察比较两组幼儿对各种面部表情的视觉注意行为和自身情绪反应。结果研究期间孤独症组和对照组均纳入45例,两组幼儿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初次注视时间组间效应不明显,而表情效应明显,两组幼儿初次注视高兴和愤怒表情的时间长于注视恐惧表情的时间。但孤独症组对各种面部表情图的回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注视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对不同的面部表情自身情绪反应评分明显不同,对高兴表情的积极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表情,对高兴表情的消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愤怒和恐惧表情,对悲伤和惊讶表情的消极情绪评分也明显低于恐惧表情。而孤独症组对各种情绪表情的自身情绪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独症患儿早期不仅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视觉注意减少,对面部情绪表情的感知也存在缺陷,尤其对各种负性情绪表情理解困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情识别过程中前额叶皮质(PFC)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汉族ASD儿童15例,平均年龄为(73±25)月。用fNIRS检测进行表情识别任务时PFC的HbO浓度,经12周rTMS治疗后复测fNIRS;rTMS刺激部位包括左侧Broca区、左侧额前、左枕叶,频率为1Hz。结果:治疗后,ASD儿童识别高兴表情时,左背外侧PFC的HbO水平下降(P0.05),右背外侧PFC的HbO水平升高(P0.05);识别悲伤表情时,各通道HbO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识别中性表情时,左腹外侧PFC(P0.05)、左后侧PFC(P0.01)HbO水平下降,左背外侧PFC、右眶额叶HbO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低频rTMS可能影响ASD儿童表情识别过程神经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与语音情绪识别、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5例,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73例。使用语音情绪识别任务、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和阴性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对不同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和讽刺)的正确识别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患者组述情障碍的难以识别情绪、难以描述情绪因子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均P <0.05)。述情障碍量表的总分及3个因子与阴性症状自评量表(SNS)得分呈正相关(r=0.31-0.51,均P <0.05),而悲伤、和惊奇与SNS得分呈负相关(r=-0.18、-0.21,均P <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难以描述情绪因子与SNS得分正向关联(β=1.26),悲伤情绪因子得分与SNS得分负向关联(β=-0.59)。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语音情绪识别障碍和述情障碍,且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语音情绪识别和述情障碍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青少年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FRN)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反馈评价过程的特点。方法:对21名符合DSM-IV品行障碍诊断标准的13~17岁青少年和21名正常被试完成简单赌博任务时进行ERP检测。采用FRN的波幅和潜伏期作为指标,比较CD组与正常对照组青少年评价反馈结果过程的特点。结果:1CD组与对照组相比,FRN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FRN波幅明显减小。2CD组与对照组相比,FRN潜伏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组相比,品行障碍青少年的FRN存在异常,这可能在品行障碍的发病机制与症状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FRN波幅可能是品行障碍的属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孤独症儿童对静态和动态面部表情识别的差异。方法采用45名被试进行3(被试类型:ASD、ID、TD)×2(呈现方式:静态、动态)×3(面部表情:高兴、中性、愤怒)三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考察孤独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正常儿童在呈现静态与动态表情时,对高兴、中性和生气表情的识别能力。结果在正确率层面,被试类型、呈现方式和表情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2.02,P0.01),孤独症儿童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表情识别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在反应时层面,被试类型、呈现方式和表情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5.96,P0.01),孤独症儿童在两种呈现方式的表情反应时显著慢于对照组被试。结论孤独症儿童对积极表情的识别能力优于消极表情;孤独症儿童对静态表情的识别能力优于动态表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评价常规脑电图(EEG)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综合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2~7岁ASD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常规EEG、临床症状、智力和语言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有异常或界限EEG表现的ASD患儿治疗后ABC量表总分及感觉、交往、生活自理因子得分,CARS量表总分,韦氏智力测验中操作智商和总智商,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心量表)中智龄、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得分,S-S语言发育迟缓评定量各项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有5例患儿EEG表现转为正常(P<0.01)。而治疗前EEG正常表现的ASD患儿治疗后仅CARS量表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S-S语言发育迟缓量表中语言理解分和总分有改善(P<0.05),对智力发育(4岁以下)、临床症状(家长访谈角度)和言语水平(言语表达、言语符号、动作性课题)改善不佳(P>0.05)。结论:常规EEG检测可作为一种评价康复治疗后脑功能变化的方法,也可用于指导孤独症儿童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情况,探讨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9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和2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收集所有儿童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睡眠情况,对孤独症组进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孤独谱系障碍筛查问卷评定,比较两组儿童睡眠情况,并对睡眠问题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孤独症组入睡困难、入睡前烦躁不安、入睡前要拍抱或摇晃、睡眠不安、间断睡眠、梦游、梦魇、夜惊、睡眠打鼾、夜间遗尿、睡眠呼吸暂停、用口呼吸、睡眠出汗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白天入睡时间固定的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睡眠状况得分为因变量,以儿童出生体质量、会走路月龄、会说话月龄、父亲年龄以及孤独症症状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孤独症组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感觉因子得分、躯体因子得分、自理因子得分与孤独症儿童的睡眠状况呈正向关联(β=0.21、0.21、0.29,P0.05),孩子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对孤独症儿童的睡眠状况呈负性关联(β=-0.16,P0.05),而孤独症组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总分、交往因子分及语言因子分与睡眠状况总分无统计学关联(均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存在较多的睡眠问题,其睡眠问题与孤独症儿童的感觉因子得分、躯体因子得分、自理因子得分以及出生时父亲的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孤独症儿童家长在情绪识别上与正常儿童家长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情绪面孔识别是否存在遗传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电脑呈现六大基本情绪面孔测验和一套神经心理学测验,对32例孤独症儿童家长和32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心理理论能力的比较。结果孤独症组儿童父母得分与正常儿童家长得分在识别总正确分和"恐"以及"厌"表情得分存在差异(82.69±7.74,96.06±8.50;6.56±3.41,12.50±2.74;11.63±3.17,16.63±1.83;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悲"表情的得分较之正常儿童家长存在差异(15±4.10,18.25±3.26;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情绪识别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情绪识别能力较之正常儿童家长有缺陷,为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识别上的损害可能存在遗传性因素,提供认知行为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38例正常对照者分别以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评测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对患者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及精神症状的关系。结果:患者组TAS总分高于对照组(t=3.49),SES得分低于对照组(t=-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TAS总分与SES总分(r=-0.15,P0.05)呈负相关,TAS总分与PANSS总分(r=0.18,P0.05)呈正相关;SES总分与PANSS总分(r=-0.15,P0.05)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其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孤独症患者对言语及非言语声音的辨识和偏好特征。方法:从南开大学医学院行为医学中心患者数据库中选取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确诊的孤独症患者10名(儿童和成年人各5例),选取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10名。所有被试均接受由专业的语音软件Praat录制和生成的语音音高、纯音音高和韵律的实验测试,口头报告其对言语及非言语声音的辨识和偏好结果。结果:孤独症患者在语音音高、纯音音高和韵律的辨识上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比孤独症组更加偏好高声调的语音和纯音(P<0.05),孤独症组比正常组更加偏好频率较低的纯音(P<0.05)。孤独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对韵律的偏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孤独症患者对言语和非言语声音具有异常的听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差异,以及工作记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用数字广度和空间广度测验分别对124例健康被试和12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DSM-Ⅳ)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进行工作记忆评估,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定。结果:除数字广度逆序分外,精神分裂症组数字广度和空间广度测验其余各项成绩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数字广度总分、正序分、逆序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0.37,均P<0.05)。将两组按照年龄分为高年龄组和低年龄组进行协方差分析,数字广度和空间广度测验均表现出显著的组别和年龄效应(均P<0.05),但组别和年龄无交互作用(均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中,数字广度总分和数字广度逆序分与PANSS总分负相关(r=-0.22,-0.24,均P<0.05);数字广度总分、正序分、逆序分、空间广度总分、逆序分与阴性症状负相关(r=-0.22~-0.26,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同正常人一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工作记忆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这种下降并无疾病特异性,患者工作记忆水平的下降与阴性症状存在一定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儿童自闭症的分析和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 ( Infantile autism) ,起病年龄在 30个月之前 ,以精神和心理发育的广泛性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美国儿童及成人孤独症学会顾问委员会认为孤独症儿童行为有以下 4个特征 :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 ;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 ;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言语性认知异常。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自婴儿期起病 ,极度孤独 ,不能交往 ,对某些物体特殊依恋 ,预后欠佳[1 ] 。1 主要表现社会交往障碍。不能与他人 (包括父母 )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 ,社交缺陷是其核心症状。有的患儿早期就表现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 ,缺少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在冒险任务中的表现。方法:选取AD-HD儿童38例,其中注意缺陷型22例,混合型16例,以及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智力上与ADHD组相匹配的38名正常对照组儿童。采用Roger’s冒险任务进行研究,比较ADHD患儿和正常对照组以及两组ADHD亚型在冒险效应和奖励效应上的选择数量。结果:①在冒险效应上,ADHD患儿冒险性选择的总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P<0.05);在奖励效应上,ADHD患儿在各奖励分数类型上的选择成绩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P<0.05)。②两种亚型ADHD(混合型和注意缺陷型)患儿在冒险效应和奖励效应上选择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亚型ADHD患儿均倾向于冒险性行为,两种亚型患儿在冒险任务中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