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AnHAC)在皮质骨表面贴附式植骨的成骨速度及吸收速度。方法:54只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颅骨表面的植入物不同分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组、AnHAC组、羟基磷灰石(HA)组。材料植入后4、8、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测量新骨长入高度及材料吸收率。结果:AnHAC组材料的吸收率及新骨长入的高度最大,nHAC组次之,HA组最小。结论:AnHAC材料在新骨形成及生物降解方面均较nHAC及HA明显增强,且在皮质骨表面可保持植入材料的高度,有望应用于牙槽骨加高及加宽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在骨膜下的成骨高度及可吸收速度,为其应用于萎缩牙槽嵴加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免颅骨骨膜下埋植nHAC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常规标本制作后,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采用“数点法”测量各时间点标本中新骨形成的高度及材料的剩余量,并和羟基磷灰石(HA)组对比。结果:术后12周时nHAC组新骨形成的高度为2.63mm,材料剩余量占原植入材料的53.2%,被吸收的材料量占46.8%。结论:nHAC在骨膜下引导新骨生成的同时可以被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型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明胶-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复合物(Gel-HA-M)的抗菌性。方法:以生理盐水作为释药介质,称取0.2 g Gel-HA-M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做体外缓释实验,并以不含米诺环素的Gel-HA作为对照组。取第1、3、5、7、14、21、26、30天的缓释液,分别对牙龈卟啉单孢菌(Pg)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以此观察Gel-HA-M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的抗菌性。结果:Gel-HA-M纳米复合物具有抗菌性,并在第30天时仍具有抗菌性,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结论:Gel-HA-M纳米复合物能够较长时间地持续缓释米诺环素,对于Pg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在拔牙创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在拔牙创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下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nHAC,对侧植入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HA)作为对照。于植入后4、8、12周分别取材,采用99mTc MDP核素骨显像、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nHAC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几乎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nHAC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HA组(P<0.01);4、8、12周nHAC组浓聚程度均高于HA组。结论:nHAC在修复拔牙创缺损时比HA效果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煅烧牛骨(骼瑞)修复动物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分别建立犬牙槽骨缺损修复模型、SD大鼠和新西兰白兔颅骨极限缺损模型,对照组骨缺损不植入修复材料,实验组骨缺损中植入骼瑞,每个组取材6只动物。术后用HE染色、Micro CT、Masson三色染色等方法观察缺损修复效果。结果:犬牙槽骨缺损修复8周后牙槽骨缺损修复良好。兔的颅骨修复实验中,实验组术后6周,煅烧骨颗粒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区新骨部分连接成片,已改建成板层骨,煅烧骨颗粒大多被新生骨包围。术后24周,新生骨成熟度进一步提高。SD大鼠颅骨缺损修复实验,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域愈合,且填充修复区域的骨密度几乎接近于正常骨的骨密度。3种动物实验中,实验组骨缺损修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骼瑞材料对于骨缺损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湿法合成纳米缺钙磷灰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与人体骨磷灰石成分接近的纳米缺钙磷灰石。方法:将(NH4)2HPO4和Ca(NO3)2按照2∶1的比例混合、振荡合成、陈化24 h后,清洗、离心、烘干。采用X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及能谱分析等实验手段,对合成的磷灰石进行观察与评价。结果:(NH4)2HPO4和Ca(NO3)2在震荡条件下进行化学湿法合成,可制备出长约40~60 nm,宽约15~22 nm左右的缺钙磷灰石颗粒。,这种颗粒结构与通常的针状羟基磷灰石结构相比,更接近于人体骨磷灰石(长约50~64 nm,宽度为24~30 nm);该颗粒具有与骨磷灰石接近的钙磷比、相似的纳米尺寸、较低的结晶度,还含有一定量的碳元素。其合成过程简便易行,原料来源普通、经济。因为与人体骨磷灰石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经过今后的生物学实验,将有望成为生物活性更高的体内植入材料。结论:利用湿法合成纳米缺钙磷灰石简便有效、成分稳定、晶粒形貌受环境温度影响小,在纳米尺寸和成分上与骨磷灰石高度相似。  相似文献   

7.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在种植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钛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区,观察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形式和程度.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钛种植体骨缺损处实现良好的骨结合.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的使用在实现钛种植体与周围健康骨组织的骨结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立伟  魏世成  李玉宝  姜肖梅 《口腔医学》2009,29(11):561-563,585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工骨材料的预制件植入人工形成的兔颅骨临界缺损区域内,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及锝(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核素骨显像检查评价该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并动态评价修复后受植区内的骨代谢变化。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生物活性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颅骨及其颅内代谢无影响,可在兔颅骨临界缺损区域内引导骨再生。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具备骨缺损修复材料所需的良好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体骨组织中主要无机成分为纳米羟基磷灰石, 人工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成为骨组织修复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为弥补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本身的多方面不足, 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本文就常见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及其在骨组织修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治疗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波  李月玲  杨德龙 《口腔医学》2010,30(6):358-359,366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治疗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根分叉病变患者施行根分叉刮治术,并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观察其疗效。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牙周袋深度减少2.93mm,附着丧失平均获得1.35mm,牙龈出血指数减少1.62,经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对治疗根分叉病变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对矿化结晶胶原-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能,对其力学和结构学性能的缺陷提出解释。方法:以矿化结晶法构建羟基磷灰石(HA)位于胶原(Col)纤维表面的矿化结晶Col—HA骨修复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其结构特性,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拉伸试验分析其力学及热力学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ESCA)和X射线衍射仪(XRD)比较骨修复材料的元素组成及组合态。结果:形态学上,矿化结晶Col—HA骨修复材料结构松散,不能切割;结构上,羟基磷灰石位于胶原纤维表面,聚集成结晶球,形态不规则,结晶结构为弱结晶结构;ESCA显示,HA结晶位于胶原纤维的极性集团表面;断裂强度由Col支架的0.78MPa降低到0.21MPa.弹性范围由3.86%降低到1.13%;热变性温度由109℃降低为102℃;最终,导致支架的亲水性降低,整体降解性能降低。结论:矿化结晶过程破坏了胶原纤维的超微观结构,进而导致矿化结晶胶原一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在力学性能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钇/羟基磷灰石复合纳米晶体微粒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不同钇含量的钇/羟基磷灰石(Y/HA)复合纳米晶体微粒并检测其结构、化学和生物学性能。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进行物相分析,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微晶的形貌和尺寸,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检测溶解性,并对其生物学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Y/HA纳米微晶晶化好,钇元素进入羟基磷灰石晶体结构中并取代部分钙元素,形貌为纳米级针状微晶,平均晶粒大小为长33.4nm,宽为22.9nm~27.5nm。钙和钇的溶出随着钇含量的增大增多;能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和大鼠成骨细胞生长,对口腔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机械化学水热法合成的钇/羟基磷灰石复合针状纳米微晶,在形态、晶体结构、合成和结晶度方面与生物骨、牙组织的磷灰石相似,具有更好的生物、化学活性及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口腔医学》2013,(8):516-519
目的观察、评价胶原基骨材料修复牙周骨组织缺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式将牙周手术患者分为2组,A组使用胶原基骨材料,B组使用瑞福纳米人工骨进行牙周植骨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和松动度的改变及骨组织愈合情况。结果使用胶原基骨和纳米人工骨进行牙周手术后,均可明显改善患牙的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和松动度,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骨组织替代材料对术后临床指标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胶原基骨材料可以改善牙周临床指标,其在牙周骨组织修复中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7,(5):453-456
由于与骨基质矿物质成份的相似性,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no-HAP)及其复合物在生物医疗再生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我们对于nano-HAP在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未明确。此外,对于nano-HAP对机体是否有毒性仍有争议。本文就其在骨缺损修复方面的应用,促进骨再生的机制和生物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人工骨材料修复后牙根尖周骨缺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人工骨材料--羟基磷灰石(HA)修复后牙根尖周骨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HA修复后牙根尖周骨缺损20例,22颗牙。经根尖刮治植骨术植入HA后,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 22颗患牙中18颗有效,有效率为81.82%.结论 采用人工骨材料修复根尖周骨质缺损是治疗后牙瘘管长期不愈、保存患牙的有关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EH型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人工骨材料。其密度为1.89g/m^3,与人体骨组织相似,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分别为125.85MPa、24.52MPa,吸水值和溶解值分别为19.00ug/mm^3、0.70ug/mm^3,既保持了羟磷灰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结合性,又易于塑形,使用方便,能完全符合手术者的各种植入要求,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对颌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阳性(Bio-Oss)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缺损部位影像学检查,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变化、骨感染征象,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28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269例,脱落率3.93%。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影像学检查有效率:试验组93.70%、对照组93.08%。次要疗效评价2组材料植入后伤口愈合时间均小于7 d,2组均无排异反应、无骨代谢变化、无骨感染征象。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0.72%、对照组2.14%。结论: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用于拔牙后颌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劣效于Bio-Oss。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5,(4):245-249
目的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于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和生物相容性检测。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纤维形貌。牙周膜细胞接种于支架,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貌,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牙周膜细胞的骨化分化情况。结果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呈复层多孔网状结构,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由于纤维内部包裹纳米颗粒致表面呈粗糙外观。扫描电子显微镜、CCK-8法检测技术显示牙周膜细胞在支架上伸展充分,稳定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表面牙周膜细胞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材料能够诱导牙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聚己内酯/Ⅰ型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且具一定的骨化诱导潜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预防感染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nHAC与克林霉素复合,制成载药nHAC人工骨,将其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结果:载药nHAC人工骨在体外持续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植入金葡菌污染的骨缺损后可有效预防骨感染,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nHAC人工骨植入组。结论:载药nHAC人工骨是伴有污染或感染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