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 男24例、女45例, 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 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 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 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 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 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因股骨头坏死行MAKO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23例32髋(MAKO THA组),随机抽取相同时间段因相同诊断行常规THA的患者23例32髋(常规THA组)。两组患者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下肢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KO THA组在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髋臼侧磨削和假体安装,在MAKO系统的反馈下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调整,其余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同常规TH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X线片髋臼假体位置的一致性,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CT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下肢长度差异(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 分别采用机器人辅助和传统方法行THA患者资料, 其中机器人辅助行THA组(机器人组)38例(54髋), 男18例, 女20例;年龄(53.5±13.6)岁;BMI为(26.2±3.4)kg/m2;股骨头坏死21例(32髋), CrownⅠ、Ⅱ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7例(22髋)。传统方法行THA组(常规组)38例(54髋), 男19例, 女19例;年龄(52.3±14.7)岁;BMI为(25.7±2.9)kg/m2;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9例(30髋), 股骨头坏死19例(24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LLD、Harris评分、关节遗忘评分、术前与术后LLD的差值, 同时评价手术方法与髋关节长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73.3±14.1)min较常规组[(59.3±12.6)min]长,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2, P=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鸿鹄"手术机器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执行个性化力线重建方案的精确度以及手术机器人辅助TK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TKA的患者106例, 男24例、女82例, 年龄(67.6±7.3)岁(范围45~80岁);体质指数(26.42±4.31) kg/m2。均采用鸿鹄?SkyWalkerTM手术机器人系统, 依据术前基于CT的手术规划辅助截骨导块定位, 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比较术前规划与术后测量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angle of femur, 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angle of tibia, MPTA)等影像学指标, 比较术前规划与最终植入的股骨假体及胫骨假体型号, 比较术前与术后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肿瘤切除后采用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的26例肘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7.6±19.9)岁,中位年龄35.0岁(范围:11~81岁)。23例中骨巨细胞瘤3例,转移癌4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1例,骨旁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腱鞘巨细胞瘤1例,混合瘤1例;良性肿瘤6例,低级别恶性肿瘤4例,高级别恶性肿瘤13例。肿瘤发生部位:肱骨远端19例,尺骨近端3例,肘关节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整块切除方法,切除后骨缺损,根据软组织条件分别采用限制型肿瘤假体和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假体进行重建。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纳入流行病学数据、重建长度、复发及转移的肿瘤学指标、手术相关并发症、疼痛量表、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本组截骨后重建骨缺损长度为(12.5±3.9)c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线高度变化对初次内轴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接受初次内轴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且随访4年以上的患者189例(233膝), 男30例(30膝)、女159例(203膝);年龄(66.42±6.12)岁(范围51~82岁)。根据手术前后关节线高度改变值(术后第2天关节线高度-术前关节线高度)以4 mm为间距将患者分为<-4 mm组、-4 mm~组、0 mm~组及>4 mm组。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膝关节学会膝关节评分系统(Knee Scoring System, 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骨关节炎指数。结果术后随访(52.20±2.94)个月(范围48~59个月)。133膝(57%)术后关节线升高, 100膝(43%)关节线降低。术前关节线高度为(16.56±3.54)mm(范围7.33~25.32 mm), 术后4年为(17.34±2.92)mm(范围7.25~25.43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外翻膝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TKA治疗的40例外翻膝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机器人辅助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 男4例, 女11例;年龄(65.5±6.2)岁;病程为42(36, 54)个月;采用机器人辅助TKA治疗。对照组25例, 男8例, 女17例;年龄(65.8±7.5)岁;病程为42(36, 60)个月;采用传统TK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髋-膝-踝角(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及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8.0±21.2)min, 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115.2±7.1)min];血红蛋白下降量为(11.8±1.1)g/L, 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18.1±1.8)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分别获13(13,...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 106例的病历数据:患者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术期用药、术中血压、术后转归等项目的指标水平。根据术后24 h期间是否发生恶心呕吐,将患者分为术后恶心呕吐(PONV)组和未发生PON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PONV发生的危险因素。PONV发生率为11.03%。女性、术中使用地佐辛、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3 min或累计时间>6 min)是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股骨颈骨折、术中使用地塞米松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病率较低, 但国内患者的总体数量大, 外侧单髁置换术(UKA)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外侧间室独特的解剖结构及运动学特点使手术操作更具挑战性, 传统UKA术后患者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和假体位置不良的发生率较高, 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 随着治疗理念、手术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更新与改进, UKA假体生存时间不断延长, 临床效果不断优化。在放射学、解剖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熟悉外侧间室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征, 熟练掌握技术要点是外侧UKA成功开展的前提与保障。随着技术的进步, 微创化、精准化和个体化应是外侧单髁置换术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骨关节炎合并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11例, 男4例、女7例, 年龄(63.45±4.76)岁(范围56~70岁), 均为单侧手术, 左膝5例、右膝6例, 体质指数(23.20±2.02)kg/m2(范围20.8~27.6 kg/m2), 病程(12.63±4.81)年(范围5~21年)。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Ⅱ级9例、Ⅲ级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均恢复髌骨轨迹, 同时采用内侧滑膜瓣转位修复外侧关节囊。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活动能力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8.64±4.01)个月(范围24~36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皮下脂肪液化, 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随着进口骨科机器人的引入和国产骨科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 机器人辅助人工关节置换被越来越多的国内骨科医生应用于临床。机器人辅助系统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但同时也有很多学者质疑它的临床意义, 因具存在手术时间延长、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增加医疗花费以及与机器人相关的并发症等。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改进,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不利因素也有逐渐改变的趋势。因此, 只有提高对机器人辅助人工关节置换的认知, 才能促进相这一交叉学科在骨科的应用。本文从机器人可提高假体安放位置的精确性、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术前计划两方面阐述机器人在辅助关节置换方面的优势;从学习曲线、经济学因素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叙述其可能存在的不足;最后基于当前的临床现状, 指出未来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施行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 男37例、女99例;年龄(65.53±7.01)岁(范围54~80岁)。原始疾病均为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分别由三名术者分别完成, 术者1完成61例、术者2完成47例、术者3完成28例。记录术中参考架安装、显露、股骨注册、胫骨注册、软组织平衡、截骨、假体植入的时间, 假体型号及术后X线片下肢力线。初始10例与最终10例总手术时间、初始10例与最终10例各手术步骤时间、术前规划与术后X线下肢力线角度比较采用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对截骨时间累积和(cumulative sum control chart, CUSUM)学习曲线进行曲线拟合, 以R2判断拟合优度。结果 3名术者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14.3±25.1) min、(109.8±10.9) min和(118.6±15.1) min。三名术者最终10例截骨时间均较初始10例减少, 术者1初始10例和最终10例截骨时间分别为(13.5±3.41) min和(8.0±1.58) min(t=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高或低限制性假体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二期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40例, 按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种类分为低限制性假体组和高限制性假体组。低限制性假体组28例(28膝), 男12例、女16例, 年龄69.0(63.0, 74.0)岁, 体质指数为(25.18±0.55) kg/m2;高限制性假体组12例(12膝), 男5例、女7例, 年龄66.5(65.0, 71.5)岁, 体质指数为(23.94±0.51) kg/m2。均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 低限制性假体组1例使用旋转铰链膝RHK、27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LCCK;高限制性假体组3例使用旋转铰链膝RHK、1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PFC Sigma MBT、8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LCCK。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8膝), 女性14例(14膝), 年龄65.7岁(范围:54~83岁)。患者在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关节外畸形。手术采用髌旁外侧入路, 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 先垂直截骨, 再水平截骨;股骨髁采用摆锯手工切除外髁残存软骨直至软骨下骨。选择合适假体, 术中反复确认间隙的松紧度及关节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统计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6个月(范围:8~40个月)。术后未发现切口渗出、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截至末次随访时, 未见假体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及术后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 患者的OKS由术前的(46.5±3.1)分降至(22.4±3.3)分(t=13.4, 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IA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股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前,超声或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A组行IPACK、收肌管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25 ml;C组行股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确认神经阻滞效果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术后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出PACU、24、48和72 h时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患者清醒时足下垂、补救镇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I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足下垂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5)。结论 IPA...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比基尼(Bikini)切口与传统切口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rthroplasty,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应用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DAA入路切口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1月86例行DAA入路TH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3例,年龄(67.5±11.8)岁(范围:42~90岁)。分别采用Bikini切口和传统切口进行DAA入路THA,每组均纳入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Bikini切口组,男5例,女38例;年龄(69.7±10.8)岁(范围:51~90岁);随访时间5.7个月(3.0~8.5个月);传统切口组,男8例,女35例;年龄(66.1±10.6)岁(范围:42~90岁);随访时间6.5个月(3.0~10.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瘢痕面积、感染、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神经损害和髋关节功能改善(Harris评分)情况;切口瘢痕采用患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结...  相似文献   

17.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最常见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神经肌肉疾病、认知障碍、药物相关(服用皮质类固醇)、肥胖、高龄、感染、假体周围骨溶解、膝关节强直、股骨前皮质切迹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最常见, 发生率为0.3%~2.5%。Lewis和Rorabeck分型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最常用的分型方法, 该分型提出了假体松动的概念, 并强调了进行翻修手术的必要性。其他还有Su分型、通用分型系统以及Rhee分型, 最新的分型为2022年提出的Kim分型。TK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策略包括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技术、单钢板固定、双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以及翻修TKA和股骨远端置换术。通过检索并分析TK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文献, 以期更好地指导TK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髌骨表面置换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关节科行TKA治疗的222例患者资料。男43例, 女179例;类风湿关节炎38例, 关节炎184例。根据术后有无发生髌骨弹响综合征分为髌骨弹响综合征组(n=56)和非髌骨弹响综合征组(n=166), TKA术后早期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5.2%(56/222)。记录患者性别、关节炎类型、假体类型(PS假体和CR假体)、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髌骨厚度、Insall-Salvati指数、术后关节线高度、术后下肢肌力分级、胫骨平台至髌腱距离等, 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分析确定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假体类型、术后关节线高度、术后下肢肌力分级、胫骨平台至髌腱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S假体相对CR假体是独立危险因素(OR=2.791, 95%CI: 1.411~5.521,P=0.003), 下肢肌力分级提高是独立保护因素(OR=0.295, 95%CI: 0....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髌骨相对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治疗9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 男15例、女82例;年龄(70.0±5.4)岁(范围58~80岁)。术中记录机器人系统的截骨参数, 包括股骨远端内外侧、股骨后髁内外侧及胫骨平台内外侧的截骨量。应用Blackburne-Peel指数(Blackburne-Peel index, BPI)和Caton-Deschamps指数(Caton-Deschamps index, CDI)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髌骨相对高度, 同时测量手术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及髌韧带长度。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髌骨相对高度的变化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CDI(0.79±0.15)低于术前(0.91±0.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 P<0.001), 且术后CDI<0.6的患者比例(9.3%)高于术前(0), 差...  相似文献   

20.
髋臼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损伤, 随着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 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逐年增加, 如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再移位以及异位骨化等, 导致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许多研究都聚焦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且对于其疗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术式在此类疾病中的优缺点, 并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针对近年来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进行综述, 为后续相关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