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与仰卧位姿势使用呼吸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窘迫综合征且符合使用呼吸机指征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俯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另一组仰卧位接受呼吸机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结果:俯卧位通气0.5 h后以及1 h后动脉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优于仰卧位,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还可见动脉氧分压水平优于仰卧位组,有统计学显著性。俯卧位通气1 h后心率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和1 h后平均动脉压略高于仰卧位组。俯卧位通气0.5 h候每搏量和每搏量变异率与仰卧位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 h后检测数值差异的统计学差异消失。结论:俯卧体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虽然在本研究中未见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排血量指标的明显影响,但不失为一种优于传统体位机械通气的方式,可以尝试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段娓  易明  贾佳 《重庆医学》2013,(26):3136-3138
目的研究俯卧位对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需要CPAP辅助通气的中度呼吸窘迫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取俯卧位,对照组取仰卧位,每组患儿按治疗不同时间分为0、1、6、24h4个时段,监测各时段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和氧合指数(O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aCO2、FiO2、RR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O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暂停及胃潴留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塞意外脱落及鼻黏膜糜烂的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能有效治疗早产儿中度呼吸窘迫,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更有利于氧合,并可减少呼吸暂停及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俯卧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80例原发性频发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俯卧位组)与对照组(仰卧位组)各40例,2组均给予NCPAP、氨茶碱等综合治疗及相关护理,研究组采用俯卧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仰卧位方法,观察记录2组治疗1 h、6 h、12 h、24 h的NCPAP通气参数及血气分析指标、氨茶碱用药时间、NCPAP上机时间、 住院时间、 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6 h、12 h、24 h的PaO2及PaO2/FiO2比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氨茶碱用药时间、NCPAP上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达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NCPAP较仰卧位NCPAP更能有效改善氧合, 提高动脉氧分压及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暂停发生,提高治疗有效率,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抚触体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的最佳部位。方法:对27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先俯卧位后仰卧位)和对照组(先仰卧位后俯卧位)各135例,两组均于出生后第1天进行全身抚触,每日1次,每次15min,观察新生儿抚触的全过程中是否安静舒适或哭闹不安,对最初3次抚触新生儿舒适度进行比较,观察新生儿抚触次数与舒适度的关系。同时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对两种不同体位抚触时耐受力情况。结果:采用先俯卧位后仰卧位进行抚触时最初两次新生儿哭闹状态明显少于先仰卧位后俯卧位组(P<0.01),但第3次抚触时两组新生儿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顺产新生儿和剖宫产新生儿对两种不同体位抚触时耐受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俯卧位后仰卧位是新生儿最初两次抚触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法对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4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共进行了60次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监测仰卧位、俯卧位1、2 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俯卧位1、2 h 后病人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t=4.042~7.923,P<0.01),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氧分压增加幅度大于1.33 kPa为有效标准,俯卧位通气法治疗有效率达86.7%.结论 俯卧位通气法能明显改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纳入42例ARDS患者,早期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仰卧位、俯卧位1h、2h、3h、4h以及治疗后8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有效率为66.7%。俯卧位1h后FiO2及PaO2/FiO2增加至峰值,其后略有下降,但直至治疗后8h,患者的FiO2及PaO2/FiO2仍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h RR下降,低于治疗前(P<0.05),而后又有所回升;治疗后1h Raw显著升高(P<0.05),而后又有所下降,而PaCO2、pH值、C和HR、MAP、CVP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对危重新生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8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儿分成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分别置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呼吸机参数恒定,分别测定两种体位时的心率(HR)、经皮氧饱和度(TcS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两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儿俯卧位时的PaO2、PaO2/FiO2及PaO2/PAO2均明显高于仰卧位(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低于仰卧位.结论:俯卧位可改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的氧合,气管内吸痰后取俯卧位可改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经皮氧饱和度(TcSO2),并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俯卧位,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儿体位,每日持续应用俯卧位16 h,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位护理,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血气分析指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  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后2 h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治疗后24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 h的PaO2、PaCO2、PaO2/FiO2及治疗后24 h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儿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天数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间歇俯卧位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新生儿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其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患儿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给予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和对照组(29例,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功能、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h及48h,两组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pH值、PaO2及P/F值均高于对照组,而Paco2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患儿总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俯卧位机械通气对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患者肺功能残气量(FRC)、气体交换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例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并早期予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分别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后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随即采用密闭式氦稀释法测定FRC,持续检测动态胸肺顺应性(Csr)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并对2种体位的胸部CT进行比较。结果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后30min患者FRC从(1.4±0.4)L上升至(1.5±0.3)L(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增加(P<0.01);同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减小、氧合指数上升(P<0.05),C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2与FRC呈正相关关系(r=0.709,P<0.05)。胸部CT显示俯卧位后原背侧渗出性改变有所改善,原腹侧正常肺组织出现渗出性改变。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增加百草枯中毒百草枯肺患者FRC,改善氧合状况,且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是该类患者早期支持治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是否对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有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本科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治疗336例,将术后动脉血氧合指数(OI)≤100的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应用呼吸机治疗,29例;另一组实施呼吸机治疗+俯卧位通气治疗,30例。结果在开始治疗后第2 h、6 h、12 h分别做血气分析,俯卧位组动脉气分压(PaO2)、OI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且高于仰卧位组(P 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俯卧位比仰卧位组的呼吸机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均显著缩短。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小儿肺炎肺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25例患儿,均因低氧血症行机械通气,通过胸部X线和CT诊断肺炎?肺不张,随机分成2组,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模式(PC mode),以监测呼出潮气量6~10 ml/kg反馈调节控制压力,吸气时间0.6~1.0 s,呼吸频率25~40次/min,吸入氧体积分数350~1 000 ml/L,呼气末正压5~12 cmH2O(1 cm H2O=0.098 kPa)?比较2组呼吸循环指标?影像学肺复张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俯卧位通气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仰卧位通气组(P < 0.05),俯卧位通气组的肺复张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仰卧位通气组(P < 0.05)?而心率?血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呼吸道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炎肺不张患儿的氧合,促进肺复张,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保持仰卧位通气,观察组保持俯卧位机械通气。统计两组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和通气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24 h心率(103.2±3.6)次/min低于对照组(111.9±5.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9,P<0.001)。观察组24 hPaO2(95.2±11.1)mmHg、PaO2/FiO2(244.8±24.0)高于对照组(87.2±12.6)mmHg、(221.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9、3.167,P=0.011、0.002)。结论 对NRDS患儿以俯卧位机械通气干预,可更好地平衡通气/血流比,同时改善缺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仰俯卧位对早产儿护理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行体位变更,每3h按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对照组30例行常规持续仰卧位,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胃食管反流情况、反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患儿体重增长较仰卧位患儿快,而胃食管反流情况、反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时间较仰卧位患儿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护理中变更体位与传统仰卧位比较,可增加患儿体重、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反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机体通气血流比例而提高氧合能力。本研究将俯卧位应用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以探讨俯卧位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俯卧位结合药物治疗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2.64±6.34岁),药物治疗患者42例(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4.10±7.30岁),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八天测定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反映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探讨俯卧位对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俯卧位结合药物治疗患者中的13名志愿者,还要在第一天俯卧后变回到仰卧前,第二、四、六天俯卧前1小时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反映患者由俯卧位变回仰卧位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及动脉血氧分压变化和俯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1)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程度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0.0010.01或P>0.05)。(5)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随俯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部分患者(28%)俯卧1天内出现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P<0.05),部分患者(23%)由俯卧位变回仰卧位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升高;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组比药物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的升高程度更显著,且升高程度和俯卧时间存在正相关。俯卧位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且安全性好,经济方便,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PPV)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分别采用仰卧位通气治疗和俯卧位通气治疗。结果在氧合功能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呼吸频率(RR)变化方面,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实验组患儿的PCT下降程度、简易CP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能对氧合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对感染严重程度进行及时改善。  相似文献   

17.
蔡静 《吉林医学》2023,(6):1527-1529
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常规仰卧位,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俯卧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及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率、TcPCO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但TcPO2较高,总用氧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促进改善心率、TcPCO2及TcPO2,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医学》2017,(7):709-711
目的研究并探讨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的护理及体位选择。方法选取2013-01—2015-12间在阳江市妇幼保健院监护病房(NICU)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筛选8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反复呼吸暂停早产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患儿40例。两组患儿均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及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仰卧位,研究组采取俯卧位。结果与治疗1 h相比,两组患儿治疗24h后的PEEP、Fi O2、Pa O2、Pa CO2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24 h后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优(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较之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氨茶碱给药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反复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俯卧位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并辅以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基本情况、主要病因、临床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便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NRF患儿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收集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亲产前疾病、出生时情况等)、疾病诊断、选择性的临床治疗情况、患儿预后等。67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分成三组,胎龄<34周的早产儿,胎龄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7~42周的足月儿。结果:胎龄<34周的早产儿Apgar评分较其他组偏低(P<0.05)。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胎龄<34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占绝大多数(72.0%),晚期早产儿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1.7%)和肺炎(41.7%)多见,足月儿则以肺炎占半数(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56例(83.6%);好转2例(3.0%);放弃治疗9例,病死率13.4%。胎龄<34周患儿住院时间(20.1±6.0)d比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长[分别为(12.0±2.2)d及(10.7±2.5)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炎所至,应加强对不同时期新生儿呼吸衰竭原发病、多发病的认识。预后受原发疾病、胎龄、并发症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同时头高足低15~20°俯卧位对伴有吸入性肺损伤的烧伤患者全身麻醉中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不同程度吸入性肺损伤,并带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造口,拟择期行扩创和自体皮取植术的患者45例,性别不限,年龄20~48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Ⅲ或Ⅳ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俯卧组以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水平俯卧位通气,PEEP俯卧组以IPPV+PEEP模式水平俯卧位通气,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以IPPV+PEEP模式头高足低15~20°俯卧位通气,3组麻醉维持均控制流量在2L/min,吸入氧气体积分数为0.8,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PEEP值为5cmH2O(1cmH2O=0.098kPa)。分别记录患者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min及麻醉诱导前吸氧3min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麻醉诱导后5min及俯卧位后5、30、60、120min,记录患者的SpO2、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动态顺应性(Cdyn)的情况。检测患者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min及俯卧位60、120min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 3组在麻醉诱导前吸氧3min和麻醉诱导后5min及俯卧位后5、30、60、120min时的SpO2均显著高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min时(P值均<0.01),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30、60、120min时的SpO2均显著高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3组在麻醉诱导后5min及俯卧位后5、30、60、120min时的petCO2均显著低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min时(P值均<0.01),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etCO2均显著低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俯卧组和PEEP俯卧组在俯卧位后5、30、60、120min时的ppeak和pplat均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后5min以及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俯卧组和PEEP俯卧组在俯卧位后5、30、60、120min时的Cdyn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后5min以及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3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aO2均显著高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min时(P值分别<0.05、0.01),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aO2显著高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3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aCO2均显著低于同组入手术室脱氧呼吸5min时(P值均<0.05),PEEP俯卧组和PEEP头高足低俯卧组在俯卧位后60、120min时的paCO2显著低于俯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伴有吸入性肺损伤的烧伤患者行俯卧位全身麻醉时,采用IPPV+PEEP模式同时头高足低15~20°俯卧位通气,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即改善低氧血症和高二氧化碳血症,提高胸肺动态顺应性,是3种全身麻醉俯卧位中最有效的呼吸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