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性颗粒植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感染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感染性骨缺损的传统方法包括扩创、固定、软组织覆盖创面和植骨。这些方法手术次数多,骨愈合时间长。近年来有学者采用火柴棒状的的髂骨条行一期植骨的方法,骨愈合时间较传统手段为短。自2000年7月~2003年2月,我科应用开放性颗粒植骨治疗14例合并软组织缺损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骨愈合的时间较传统手段更短。现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8):748-750
[目的]评价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7月对7例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患者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男5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5.2岁。彻底清创,截除病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定期随访,软组织靠拢后,予以清创缝合。随访X线片示两缺损端对合后,根据骨愈合及矿化情况,逐步简化Ilizarov外固定架,达到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统计并发症、骨愈合情况,踝、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支架取出后再次骨折,患膝、踝关节功能良好。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外固定架术后软组织阻挡,行软组织松解术后阻挡解除。Paley骨愈合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皮瓣在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染性骨外露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小腿外伤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感染性骨外露,骨不连的治疗,临床上较为困难,而对于患肢血管不能利用者则更为困难。本院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对6例此类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桥式皮瓣成功地重建患肢功能,经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其中男4...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面积平均为30.4(24~91)cm2,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9.5(6~13)cm。7例胫骨中远段缺损采用胫骨结节下方截骨向远端骨搬运修复,1例胫骨近段缺损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骨搬运修复,软组织缺损修剪成椭圆形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0 d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 mm/d,分4次完成。结果术后延长段切口及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7~36个月,平均23个月。延长段骨自然愈合,愈合时间为210~496 d,平均271 d;愈合指数3.4~4.0 d/mm,平均3.7 d/mm。对接点2例行二期植骨后愈合,其余6例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170~308 d,平均236 d。去除外固定架后5个月疗效根据ASAMI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2例。结论Ilizarov技术简便、疗效良好,是同期修复感染后大段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多种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多种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上肢烧(创)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对42例上肢烧(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包括逆行皮瓣(复合组织瓣)、顺行皮瓣及游离皮瓣在内的多种骨间后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为2.5 cm×2.0 cm~14.0 cm ×9.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应用传统型骨间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11例,改良型骨间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13例,骨间后动脉逆行肌腱复合瓣修复2例,骨间后动脉顺行皮瓣修复3例,骨间后动脉游离皮瓣修复7例,骨间后动脉桡背侧肌间隔穿支游离皮瓣修复6例.除了应用传统型骨间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的病例中有1例发生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以及1例发生骨间后神经肌支损伤外,其余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也未出现骨间后神经或其肌支损伤,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32例获得1~48个月的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供、受区外形和功能恢复也较满意.结论 骨间后动脉皮瓣血管解剖恒定,应用形式灵活多样,是修复上肢烧(创)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ultiple types of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for repair of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upper extremities. Methods From March 2003 to June 2010, 42 cases with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upper limbs resulting from burn and traumatic injuries were treated using multiple types of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including retrograde flaps and composite flaps, antegrade flaps , and free flaps. Flap size ranged from 2.5 cm× 2.0 cm-14.0 cm×9.0 cm. The defects in the donor sites were closed directly or covered by skin graft. Results The conventional retrograd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were used in 11 cases, the modified retrograd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were used in 13 cases, the retrograd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composite flaps incorporating partial extensors were used in 2 cases, the antegrad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were used in 3 cases, the fre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were used in 7 cases, and the free perforator flap based on the radiodorsal septocutaneous perforator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were used in 6 cases. Partial necrosis happened in one case at the distal portion of the flap. Muscular branch of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was injuried in one case with conventional revers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s. All the other flaps survived uneventually with no complication. All wounds were primarily healed. 32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to 48 months with satisfactory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results both in the donor sites and in the recipent areas. The color,texture and thickness of the flaps were satisfied as well. Conclusions The pos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flap has a constant vascular anatomy and a great flexibility, which is practical and suitable for repair of soft tissue defect in the upper extremities arising from burn and traumatic injury.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逆行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转移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逆行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转移治疗13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5 cm×4 cm~14 cm×6 cm。切取皮瓣面积为5 cm×4 cm~15 cm×6 cm。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34个月。皮瓣均平整、柔软、弹性良好,外形满意,手指、掌、腕关节活动均良好。结论逆行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转移是治疗手背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上肢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5年~2004年应用于上肢软组织修复的2512例患者、2609个皮瓣。其中应用传统皮瓣修复1992例(2089个皮瓣),带蒂轴型皮瓣、肌皮瓣474例(474个),游离皮瓣46例(46个)。就其手术疗效、各类皮瓣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1个月~9年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完全成活2531个,占皮瓣总数的97.01%;完全坏死10个,占皮瓣总数的0.38%;部分坏死68个,占皮瓣总数的2.61%。传统皮瓣(2089个)术后有46个(2.2%)出现部分坏死;687个(32.9%)术后需行皮瓣去脂或整形。带蒂轴型皮瓣(474个)中有28个(5.9%)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82个(17.3%)术后需行整形或去脂。游离皮瓣(46个)中有4个(8.7%)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股前外侧皮瓣多数需行去脂术。结论传统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最高,但皮瓣质地差,需多次手术。带蒂皮瓣质地好、血管蒂恒定、移动范围广及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可行复合组织移植,但皮瓣成活率低于传统皮瓣,特别是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是制约皮瓣成活的主要因素。游离皮瓣供区隐蔽,皮瓣质地好,外形与功能易于同时修复,但手术操作复杂,限制其应用。带血管蒂皮瓣是上肢组织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皮瓣与带血管髂骨组合移植修复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针对足跟骨与软组织创伤与组织缺损的特点、研究提高重建修复显微外科手术及术后功能的方法。方法:采用带血管髂骨全厚板骨专人 与足底皮瓣,小腿部皮瓣、预制含足底皮片的复合功能 性皮瓣构成组合体,同期或分期修复跟骨及足跟软组织。结果:3例经术后16-27个月的随访,无溃疡,行走负重良好,外形满意,结论:髂骨的扁平结构较适合跟骨负重需要,不同部位软组织损选择不同皮瓣,与带血管髂骨移植后可先各自良好对位再行组合,可达到更满意的解剖塑型及外观,因此,更适合于修复各种复杂严重的务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手(腕)、前臂(肘)、足(踝)、小腿、膝等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其中岛状皮瓣52例、游离皮瓣31例,观察术后的治疗效果并以皮瓣成活优良率进行两组比较。结果:岛状皮瓣移植52例,全部成活,移植成功率100%;游离皮瓣移植31例,失败2例,移植成功率93.5%。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是修复软组织缺抽的最佳方法,但在软组织修复中遵循皮瓣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皮瓣治疗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给予普通清创,二期内固定并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VSD组(31例)急诊清创后采用一期内固定联合VSD固定骨折并封闭创口,7~21 d后根据肉芽生长情况给予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对照组6~18(9.8±2.91)个月,VSD组4~10(6.29±1.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时间:对照组20~95(46.81±16.80)d,VSD组14~33(19.68±5.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ustiloⅢA型与ⅢB型骨折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VSD联合皮瓣能够明显缩短合并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5.
足骨及软组织创伤缺损的组合组织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解决足部创伤及疾病造成的足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减少和减轻足残疾和功能不良率,最大限度的恢复足功能和外型。方法 对足背、前足、足跟、踝下等部位单纯软组织缺损,采用局部转移或旋转皮支皮瓣、筋膜皮瓣、游离皮瓣、全厚皮片植皮等方法修复;足底负重区采用预制皮瓣方法解决;前足、足跟及其它跗骨复合组织缺损采用带血管髂骨加皮瓣组织移植重建;内、外踝缺损应予以重建。结果 247例经上述方法处理,临床疗效满意。按美国AOFAS踝-足评分标准:优84例,良107例,可42例,差14例。结论 髂骨为一扁平状骨,血运丰富,用于重建再造跖骨缺损尤其是多跖骨缺损、跟骨缺损时,接地稳定且触地面积大,便于负重、固定及承压。内、外踝可取带筋膜的髂骨和腓骨头重建骨及韧带缺损,组合带血管骨与皮瓣修复缺损,可将移植骨及皮瓣各自先充分对位满意后再行组合,较理想地恢复足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性 ,3 7岁。因车祸致左足跟毁损 ,畸形 3h入院。自述左足跟被摩托车链条绞伤。检查见 :左足跟及足底软组织直至跟骨骨质向远侧撕脱至足底中间 ,形成一蒂在远侧 (足底中央 )的舌形瓣 ,跟骨后、下 1/ 3缺损 ,见约 3 5cm× 3 0cm大小之跟骨松质骨骨面 ,尚平整。辅助检查 :X线照片示 :左跟骨后、下 1/ 3缺损。入科后先急行清创缝合、跟腱吻合、撕脱皮瓣原位植皮术。术后皮瓣坏死 ,清创后创面约 9 0cm× 12 0cm大小 ,缺损跟骨面、跟腱、跖腱膜外露。待局部条件好转后 ,于伤后 18d施行同种同侧异体跟骨移植、跟腱延长修补、腓肠神经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4):320-324
[目的]探讨大段游离胫骨异位血管化预构骨皮瓣二期带蒂原位回植修复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大段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其中,1例胫骨骨折术后发生严重感染(例1),另1例游离胫骨段严重污染(例2),分别将体外灭菌处理的大段游离胫骨异位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处预构骨皮瓣,同时对胫骨开放创面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创面治愈后,择期行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异位血管化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两患者游离胫骨段在异位预构骨皮瓣的整个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预构骨皮瓣术后3个月DSA均显示:游离胫骨段周围可见大量血管生长,且部分血管长入胫骨段内。1例小腿部感染创面在预构骨皮瓣术后6个月治愈;预构骨皮瓣术后1年行带血管蒂的预构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胫骨及小腿部皮肤缺损,回植术后5个月,原骨折部位下段发生慢性感染,经抗感染治疗6个月后治愈;回植术后12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开始恢复。例2污染创面在预构骨皮瓣术后一个半月闭合;预构骨皮瓣术后6个月行带血管蒂的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胫骨及小腿部皮肤缺损;回植术后11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大段游离胫骨异位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处可预构带血管蒂的骨皮瓣,其可作为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自体骨来源,为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的20例糖尿病伴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51岁。术前下肢动脉超声及CTA证实胫前、胫... 相似文献
19.
足跟足底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跟足底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足跟足底软组织缺损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0-63岁,病程最长者8年,缺损原因有不稳定瘢痕及溃疡,外伤后缺损,跟骨骨髓炎及肿瘤切除等。结果:创面Ⅰ期愈合24例,Ⅱ期愈合3例,皮瓣部分坏死1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皮瓣外形及足部功能满意。结论:强调正确的受区处理及修复方法的选择,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