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98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29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7例(15.77%),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χ2=15.148,P=0.001);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感染率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位置、合并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寻乌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22)和非感染组(n=92).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将全部可能导致维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以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为对照,对比分析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以尿素清除率(Kt/V)为代表的透析充分性的客观评价指标。结果:留置长期带涤纶套导管术102例次,成功101次,成功率99%;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60月2例,48-60月10例,36-48月19例,24-36月28例,6-24月23例,<6个月20例。共21例次退出,退出时间为2-40月。导管功能良好;血流量均在200-250ml/min,导管透析充分性良好,导管组尿素下降率(URR)=70.42±6.59,Kt/V=1.42±3.48;内瘘组URR=68.66±5.52,Kt/V=1.34±0.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结论:带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可保留数月至数年,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置管技术及严格的管理,可提高导管的有效使用寿命,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长期透析患者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方法 80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n=35,感染39次)和未感染组(n=45)。回顾性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部分实验室指标及可能引起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感染组共分离出病原菌3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株占51.28%,革兰阴性菌株占48.72%。两组性别、疾病类型、心功能、血液透析龄、血肌酐、甘油三酯、血压、贫血情况等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高龄者、营养不良者、合并糖尿病者占比明显较高,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部位、置管次数及防护依从性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营养不良、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部位、置管次数及防护依从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针对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如低血清血红蛋白和白蛋白、营养不良、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长等,应采取有针对性地防治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导管感染,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切口水囊法拔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简称TCC导管)的临床应用优势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筛选2019年7月5日-2023年2月14日在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拔除且留管时间≥3个月T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案及并发症等,根据术式将患者分为非切口水囊组(非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数据、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长、术后创面敷料覆盖时间、并发症等。结果:入选病例110例次,传统组35例,非切口囊组75例。术前资料:两组在性别、基础肾脏病、留置导管部位、导管品类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年龄分布及拔管原因方面存在差异。手术资料:非切口组与传统组在手术成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8.66%/100%,χ2=0.471,P=0.493)、手术操作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6.04±3.91min/18.49±3.55min,t=16.01,P<0.00)、术后创面敷料覆盖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12±0.65天/7.11±0.53天,t=31.49,P<0.001)。安全性: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4)。结论:非切口水囊法与传统切口法在拔除TCC成功率和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在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创面、缩短创面恢复时间方面优于传统切口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预后分析,对减少CRBSI的发生率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CRBSI的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本研究调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总例数674例,置管总天数6 197 d,发生CRBSI者28例,感染率4.52‰。28名患者共培养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18株(50%);革兰阴性(G-)菌16株(44.4%),真菌2株(5.6%)。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内罹患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中CRBSI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以G+菌为主,大量使用抗生素、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中心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菌群分布及易感因素,为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59例,研究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结果在25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共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0例,占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6.6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20.00%,表皮葡萄球菌5株,占16.67%;导管留置时间2周、血红蛋白100 g/L、白蛋白40 g/L、BMI18.5 kg/m2、合并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RBSI的相关易感因素(P0.05)。结论本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红蛋白水平偏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BMI值偏低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年9月-2010年12月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18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0例中56例(31.1%)为CRBSI确诊病例。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29例,结核病区8例,肾内科6例,呼吸科4例,其他科室9例;5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4株(42.8%),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22株(39.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假丝酵母菌属10株(17.9%)。结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真菌在CRBSI中出现,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张细江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3):246-24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台州市立医院ICU就诊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成感染组(60例)和非感染组(563例),首先单因素分析初步筛查CRBSI的危险因素,然后以是否发生CRBSI(1=是,0=否)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CRBSI的发生率为9.63%(60/623);感染组与非感染组APACHE评分、导管类型、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静脉营养、激素使用、插管次数、紧急插管、营养状态、糖尿病和MODS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评分较高、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2周、营养支持、插管次数〉2次、紧急插管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评分越高、使用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应用营养支持、插管次数过多,CRBSI发生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所有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2例中细菌培养阳性37例,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2l株占56.76%,革兰阴性细菌13株占35.14%,真菌3株占8.12%。颈内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结论ICU中早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革兰阳性细菌为主要病原菌。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引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实施PICC导管留置的新生儿220例,未发生CRI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发生CRI的新生儿为病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置管因素之间的区别。结果:在新生儿PICC导管出现CRI的危险因素中,两组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是否发生堵管及置管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执行新生儿PICC置管时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合理支配穿刺次数及时间,妥当选取置管环境,严格监测管理,汇集分析材料是减少CRI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呼吸科ICU中诊断为CRBSI的老年患者进行筛选。对选出的20例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同期呼吸科ICU住院的行深静脉置管但无CRBSI的病例。结果两组对比显示基础疾病构成、年龄、性别、感染前导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完全肠外营养、尿管留置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BSI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熟练程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置管部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者、低白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操作者人员熟练程度、低白蛋白血症及APACHEⅡ评分是呼吸科ICU老年患者评估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TIVADs),简称输液港,是近年来用于静脉输液系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大多数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静脉化疗及肠外营养支持,输液港不仅可用于长期化疗给药,还可用于采血、输血及静脉营养治疗等[1]。同时作为输液通道,输液港可减少反复穿刺所致的痛苦,但输液港带管期间易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2日期间在简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中心静脉CRBSI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对CRBSI组患者行病原菌种类分析,同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信息,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构建重症患者发生CRBSI的预测模型。结果 共纳入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93例,其中CRBSI组38例、非CRBSI组255例。38例CR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2珠,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比50.00%(26/5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23%(10/52)、表皮葡萄球菌7.69%(4/52)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比44.23%(23/52),以大肠埃希菌17.31%(9/52)、肺炎克雷伯杆菌13.46%(7/52)为主;真菌占比5.77%(3/52),均为... 相似文献
19.
李秀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4):655-656
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是指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可以是局部感染,也可引起全身性感染[1]。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常用于血液动力学监测、给药、输血、补液、化疗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及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但易出现一些并发症,CRI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分析疾病危险因素对CRBSI预后的影响,为早期判断及干预创造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ICU内CRBSI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本次调查患者共987例,发生CRBSI者共67例(6.8%),住院期间共死亡24例(35.8%)。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51.9%),革兰阴性菌36株(44.4%),真菌3株(3.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APACHEⅡ评分、复数菌性CRBSI是ICU内CRBS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年来ICU内CRBSI患者病死率仍然较高,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老年、发病时病情程度、复数菌感染是ICU内CRBS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