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三高  李晟磊  陈岗 《重庆医学》2015,(36):5041-5053
2015年3月,由来自29个国家或地区的157位专家共同编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IARC )发行的第4版《WHO 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1](以下简称新版)正式出版,位列IARC 发行的人类肿瘤组织学和基因分型系列的第7卷。新版以严格疾病导向的方式对诊断标准、病理特征和相关的遗传学改变进行了描述。作为权威而简明的参考书,为肿瘤学家和病理学家提供了国际标准,是研究和设计治疗反应监测及临床结果不可或缺的指南。全书412页,包含超过800幅彩色图像和表格,参考文献多达3000条。与2004第3版分类[2](以下简称旧版)相比,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调整和简化了一些肿瘤的分类、名称及变异型,收录了12年来该研究领域尤其国际胸腺肿瘤协作组(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IT-MIG)的最新研究成果[3-5]。在胸腺肿瘤章节,最大的变化是将胸腺瘤一些主要类型重新定义为恶性。本文通过学习和解读,姑且算作同行评议(peer review ),重点介绍新增内容。  相似文献   

2.
战忠利  孙蕾娜 《当代医学》2009,15(8):145-147
WHO“肺和胸膜肿瘤组织学分型”肿瘤类型的定义基本上以光镜观察为基础,辅助技术(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电镜、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可在致癌因素、组织发生和分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仅对肺和胸膜肿瘤分类中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和一些概念进行介绍,并讨论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体积与WHO分型及Masaoka-Koga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术后病理证实为TETs患者125例,2015年WHO分型:A型7例,AB型32例,B1型20例,B2型34例,B3型12例,胸腺癌20例;简化分组:低危型胸腺瘤(A、AB、B1型)59例,高危型胸腺瘤(B2、B3型)46例和胸腺癌20例;Masaoka-Koga分期:I期45例,Ⅱ期50例,Ⅲ期12例,Ⅳ期18例,其中I期为非侵袭性TETs,Ⅱ-Ⅳ期为侵袭性TETs。分析TETs肿瘤体积与WHO组织分型及Masaoka-Koga临床分期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肿瘤体积预测侵袭性TETs的临界值及其效能。结果:WHO各分型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saokaKoga分期I期与Ⅲ期,I期与Ⅳ期,Ⅱ期与Ⅳ期,Ⅲ期与Ⅳ期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TETs肿瘤体积明显大于非侵袭性TE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体积预测侵袭性TETs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市区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属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对三组患者的CT征象进行观察分析,探析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低危组20例,高危组7例,胸腺癌组3例;低危组患者的CT征象呈轮廓光滑,高危组呈轮廓不规则(P<0.05);高危组比低危组的肿瘤病灶内更易发生钙化,且浸润纵膈脂肪的发生率更大(P<0.05).结论:按照WHO组织学分型,不同亚型的肿瘤其CT征象特点不同,低危组CT征象轮廓较为光滑,高危组与胸腺癌组CT征象轮廓较为不规则,且多发钙化,胸腺癌组易发生浸润脂肪和转移等.根据CT征象可判断WHO组织分型,有利于进一步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6.
2015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第4版《WHO 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1](简称新版)正式出版,与2004年第3版[2](简称旧版)相比,新版与时俱进,肺肿瘤分类并非形态学一家独大,而是博采众长,除了采纳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3],还收录了该领域其他研究成果[4-5],在出版层面开启了 WHO 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PM)[6]及多学科团队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7]的新时代,新版将腺癌排在首位,顶层设计(top-down design),分层管理(stratifica-tion management),体现了组织学类型、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新关联,诊断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与临床一致性(consistency)更强,更有利于临床实践、调查研究及科学试验。本文通过学习与解读,重点介绍新增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CT表现与WHO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胸腺上皮肿瘤采用2004年WHO分类法进行病理分型。利用CT资料统计肿瘤大小、形状、钙化、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对不同病理类型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分析其CT表现间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105例中男性52例,女性53例;年龄18-75岁,平均(47.98±12.54)岁。不同病理类型胸腺肿瘤中大小、形状、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差异有显著性(P<0.05)。B2型、B3型及胸腺癌较其它型瘤体大,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超过50%瘤体大于10cm。A、AB及B1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B3型胸腺瘤75%及胸腺癌85%瘤体不规则。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出现坏死或囊变分别为67%、57%。B3型胸腺瘤83%、胸腺癌100%包膜破坏。随着恶性程度增高瘤周组织侵犯率升高,B2型为33%、B3型为75%、胸腺癌为81%。B3型50%、胸腺癌48%出现胸水。钙化多见于B型胸腺瘤。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上皮肿瘤有不同的CT表现,CT表现能反映胸腺肿瘤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周吉成 《广西医学》2005,27(10):1688-1689
为统一血液系统肿瘤的分类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5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更新与修订WHO有关血液系统肿瘤最新分类的计划.来自世界各国的50多位病理学家参与了修订工作,另有40余位血液学家和肿瘤学专家组成临床顾问委员会(CAC),以确保该分类方案的实用性.1997年11月,所有CAC成员、WHO病理学家对血液系统肿瘤分类中的大部分问题达成共识,初步形成了新的血液系统肿瘤WHO分类方案.该分类方案引起了血液肿瘤学、病理学及有关专业医师的广泛重视.2003年,我国血液病学家对血液系统髓系肿瘤WHO分类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认为WHO有关血液系统肿瘤的分类方案较全面实用,有利于促进对血液系统肿瘤的统一认识、协作与交流,是血液系统肿瘤分类工作的一个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胸腺上皮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寻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心胸外科1997年6月至2007年9月胸腺上皮肿瘤病例137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于术后进行随访,按照Masaoka病理分期将所有病例分为Masaoka I/II期和III/IV期两组,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将所有病例分为WHO A/AB/B1组和B2/B3/C组,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等寻找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中124例(90.5%)行全切手术,9例(6.6%)行姑息性切除,4例(2.9%)行活检术。Masaoka I/II期病例中手术全切率(100%)明显高于III/IV期病例的全切率(分别为67.9%和63.6%,P<0.001)。137例病例中总的5年、10年总生存率为71.4%和50.1%。Masaoka I/II期病例生存率明显高于III期、IV期病例(P<0.001);按照WHO分型,A/AB/B1型5年、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2/B3/C型病例 (P<0.001);完全切除病例术后5年、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不完全切除和活检病例(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Masaoka病理分期、WHO组织学分型、肿瘤完全切除及手术时年龄与预后相关。结论:Masaoka病理分期、WHO组织学分型、肿瘤完全切除及手术时患者年龄是胸腺上皮肿瘤患者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胸腺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在成人约占纵隔肿瘤的20%~40%,多发于40~50岁,男女比例相当。胸腺肿瘤可以引起或共生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约20%因胸腺的病变而转变成胸腺肿瘤。此外,胸腺肿瘤又包括非侵袭性胸腺肿瘤、侵袭性胸腺肿瘤和胸腺癌,后二者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TO)2004年采纳的尿路上皮肿瘤病理分类(WHO2004)对于肿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WHO2004分类系统,回顾性总结384例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特点和随访结果。结果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对数秩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分类的肿瘤总体比较,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癌相关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浸润性乳头状癌(Ta)与癌细胞突破尿路上皮基底膜浸润至固有膜内的T1期肿瘤比较,肿瘤进展率和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HO2004尿路上皮肿瘤分类能够较好反映肿瘤的预后,高级别癌较低级别癌更具有侵袭性,肿瘤分级是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微血管生成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cd34在66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对其中62例患者随访16~178个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vd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肿瘤体积增大(≥11.0 cm)时mvd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11.0 cm)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vd在各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者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不影响mvd值(p >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masaoka临床各分期之间生存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高mvd值组(≥37.0)5年和10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vd值组(<3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促微血管生成可能是胸腺上皮源性肿瘤侵袭生长和临床演进的重要事件,mvd可以作为判断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有价值指标,将mvd?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临床分期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上皮肿瘤(TETs)组织中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探索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TETs肿瘤发生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胸腺上皮肿瘤组织,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技术检测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 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总检出率为37.8%;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无关(P0.0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学分型,分化越差的TETs组织中CDH1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越高,大多数甲基化阳性结果均来自于B2/B3/C组,A/AB/B1组仅有少量甲基化阳性结果(P=0.002);按照Masaoka病理分期,Ⅰ+Ⅱ期肿瘤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低于Ⅲ+Ⅳ期(P=0.001)。结论 CDH13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与TETs肿瘤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肿瘤(TETs)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中下载TETs的表达数据及其临床资料,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处理获得的数据,获得TETs微环境中的22种免疫细胞浸润占比、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及其他临床生存信息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样本92例,其中肿瘤组织90例,肿瘤旁组织2例。休眠记忆CD4 T细胞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低于肿瘤旁组织,7种免疫细胞浸润与患者预后相关,1种免疫细胞与患者年龄有关,4种免疫细胞与Masaoka-Koga分期有关,16种免疫细胞与患者病理学分型有关,无免疫细胞与患者性别有关。结论 TETs的免疫浸润模式与患者预后、病理分型、Masaoka-Koga分期及年龄有关,特别是巨噬细胞可视为一种潜在治疗TETs的靶向免疫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胸腺肿瘤的外科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 38例胸腺肿瘤 ,认为对胸腺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良性胸腺瘤有恶变的倾向 ,术后应辅助放疗及化疗 ;恶性胸腺瘤应尽可能切除肿瘤及浸润的组织 ,术后结合放疗 ,可提高生存率 ,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图像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WHO简化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行胸部增强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5例TETs,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32例与验证集33例。于静脉期图像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数据降维筛选出有效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公式,计算每位患者的得分(radscore)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纳入多个CT特征,经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出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特征并构建CT特征模型。联合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CT特征及radscore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中,纵隔脂肪浸润与radscore共同构建了列线图模型,模型在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2(95%CI:0.838~0.947),在验证集的AUC值为0.824(95%CI:0.652~0.934)。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对于TETs WHO简化分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术前评估工具辅助临床决...  相似文献   

17.
李顺义 《疑难病杂志》2012,11(8):573-574
<正>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是肿瘤工作者从事临床诊断的准则,对确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指导作用。过去血液系统肿瘤诊断曾推行过法(F)、美(A)、英(B)协作组的形态学分型方案,后来随着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的进展,又推广过M(形态学)、I(免疫学)、C(细胞遗传学)的分型方案。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由MIC分型进步为MICM(molecular biology)分型,WHO应用MICM分型技术又推出了造血  相似文献   

18.
交界瘤是卵巢上皮性肿瘤特有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组织学表现和临床经过均介于良恶性之间,如果上皮增生呈复层,胞核出现轻到中度异型,但细胞增生和胞核的异型程度又不象恶性癌那样明显,而且缺乏癌瘤所具有的间质浸润。临床上,虽然交界瘤常有广泛转移和反复复发,但如果能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诊断与治疗的现况及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2月收治并手术切除的6例病理确认的DNT患者,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中所见及术后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随访情况。结果DNT常见于年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典型的影像学改变是皮质内边界清楚、多发结节样或脑回样病变,无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CT多呈低密度改变,磁共振(MRI)共性特征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变无增强,有时与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难以鉴别。显微全切除DNT是可行的,且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满意。结论DNT多为癫痫起病的年轻患者,外科手术可治愈,且术后不需放化疗。多数患者术后近期癫痫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与腹水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9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及42例对照组术前及术后血清LN含量,并测定其中22例恶性肿瘤腹水LN含量。结果显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术前血清L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良性肿瘤组(P<0.01),术后明显下降,手术前后血清LN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低度分化组血清LN含量显著高于中度及高度分化组(P<0.05),腹水LN含量显著高于血清含量(P<0.05),淋巴结转移组血清LN含量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提示LN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对病情判断及监测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