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间歇性中上腹痛5个月于2010年7月12日收治入院.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癌;上腹部CT检查提示胃窦癌性病变,胃后壁数枚肿大淋巴结,周围大血管未受侵犯,无肝脏及结肠转移.患者于2010年7月20日行胃癌D2根治术,术中探及肿瘤已侵犯浆膜层,第1组及第2组数枚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予以清扫.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胃低分化腺癌,浸润胃壁全层;第3、4d、4sb、5、6、7、8a、9、12a组淋巴结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CK20、上皮膜抗原、绒毛蛋白、多药耐药基因及CEA表达阳性,CerbB-2表达由阴性至弱阳性,CK7表达阴性,约90%的Ki-67表达阳性(图1,2).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胃癌术中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活检并应用CEA、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确定胃癌腹膜远处的微转移。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期间,选择南京市鼓楼医院40例术前物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术中无肉眼及用手可触及的腹膜远处转移的胃癌病例,行术中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活检并行HE常规染色和CEA、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有无腹膜远处微转移。结果本组40例胃癌患者中有10例发生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的微转移,均发生在肿瘤侵及胃壁全层或浆膜外者[27.8%(10/36)],其微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未侵及胃壁全层或浆膜外者[0(0/4)],P〈0.05。10例中8例淋巴结转移数目均超过6枚,另外2例淋巴结转移数目均为1枚;转移淋巴结数≥7枚时的腹膜微转移发生率[44.4%(8/18)]明显高于转移淋巴结数〈7枚者[16.7%(2/12)],P〈0.05。10例中,有8例为低分化腺癌,2例为中分化腺癌。结论侵及浆膜或浆膜外的胃癌病例,即使在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时未发现远处腹膜转移,术中仍可行直肠子宫(膀胱)陷窝腹膜活检,以发现有无远处腹膜的微转移,为胃癌分期、腹腔内辅助化疗及预测预后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
手术全程使用Maryland LF1737 Liga Sure完成游离及淋巴结清扫,包括打开胃结肠韧带、解剖胃结肠静脉干、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解剖小网膜、解剖胃短血管,以及完成淋巴结的清扫。尤其是完成了贲门周围淋巴结的清扫和脾门淋巴结的清扫,即第19、20组淋巴结和保脾的第10组淋巴结清扫。腔镜下离断食管和十二指肠完成切除,上腹正中辅助切口取出整块标本后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空肠-空肠侧侧吻合的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后恢复顺利,病理示胃体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犯至浅肌层,可见脉管侵犯。断端净。淋巴结1/89见癌转移,其中清扫第10组淋巴结8枚,第19、20组淋巴结为脂肪组织未见癌。  相似文献   

4.
患者在静吸复合麻醉下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全胃D2淋巴结清扫,Roux-en-Y吻合),淋巴结清扫与消化道重建均在镜下完成,手术时间:205 min,术中出血量:65 ml。术后病理:胃体小弯中-低分化腺癌,侵润至胃壁全层,见神经侵犯,上下切缘及大网膜未见癌组织累及,胃小弯淋巴结(8/26)见癌组织累及,胃大弯侧淋巴结(4/11)见癌组织转移。患者术后第4天出院,围手术期处理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998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综合治疗晚期胃癌 64例 ,疗效满意。为配合治疗 ,我们做了许多护理工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4例 ,男 5 2例 ,女 12例 ,年龄 2 6~ 78岁 ,中位年龄 5 2岁。病变位于胃窦部 48例 ,胃体部 14例 ,胃底部 2例。直径 4~ 12cm。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 (最多不超过第2站淋巴结 )或浆膜浸润 ,或周围器官粘连等 ,但无器官转移 ,临床上均属于Ⅲ期胃癌。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术中化疗、静脉术后化疗等。结果所有病例无近期并发症 ,切口Ⅰ期愈合 ,均在术后第 4~ 8天恢复肠蠕…  相似文献   

6.
近年腹腔镜技术以其微创、手术用时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期短而被认同,并迅速得到推广.我院已完成各类腹腔镜手术数千例,但在多年的腹腔镜手术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现报告2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漏诊的胃癌病例. 病例简介 例1:女,49岁,有反复中上腹隐痛不适伴间隙性进食疼痛加重3年的病史,经B超检查提示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除胆囊结石外未探及其他脏器有明显异常,手术顺利,耗时20min,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个月因上腹部仍有无规律的疼痛、不适伴嗳气、反酸而就诊.药物治疗无效,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巨大溃疡,Borrmann Ⅰ型胃癌,病理活检为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剖腹手术见胃窦部小弯侧有一4cm×4cm肿块,质硬,浸润至浆膜及幽门管,胃周有肿大淋巴结,病理报告第3、第5和第7组淋巴结转移,行D2式胃癌根治术.术后一年患者因癌肿广泛转移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5 9岁。确诊为胃贲门癌放弃治疗 2年后因进行性吞咽困难、腹痛、纳差、黑便、消瘦 1个月入院。查体 :消耗体质。上腹正中压痛 ,未扪及包块 ,肝脾未触及 ,腹水征阴性。粪便潜血阳性。胸片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肺、肝、淋巴结及腹腔转移。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癌灶位于贲门小弯侧后壁约 3 5cm× 4 0cm ,穿透浆膜但无局部浸润。小弯侧淋巴结肿大 ,最大者直径 1 0cm ,其余部位及脏器无转移。行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端端吻合、幽门成形术。病理报告 :贲门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 ,侵润全肌层 ,穿透浆膜 ,上下切端未见癌。胃小弯侧淋巴结 2…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根据1994—2004年胃癌数据库资料,按1999年日本第13版胃癌规约的淋巴结清扫分类,行D3或D3^+淋巴结清扫(D3组)共126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同一手术组施行D2手术的患者146例(D2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6a2区及16b1区是No16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1为3、8%,T2为22、3%,T3为46.8%,T4为32.1%;腹膜播散阴性者其转移率为16、3%,腹膜播散阳性者则为69、5%;浆膜无侵犯者转移率为16.3%,浆膜侵出阳性者则为69.5%。D2和D3组患者手术死亡各2例,并分别有4例和6例出现并发症(P〉0、05)。D3组No16淋巴结转移3枚以下与4枚以上者与D2清扫组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D3与D2手术后Ⅰ期、Ⅱ期、Ⅲ。期、Ⅲb期、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No16转移淋巴结在3枚以内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型胃癌的病理特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 2009年底发布的第7版胃癌分期法,对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5例胃癌术后病例重新进行分型.分别以分化程度和肿痛大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并比较新旧两版分期对随访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及浆膜浸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浆膜浸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各分化组叠加,以肿瘤最大径≤4 cm和>4 cm重新分组,见肿瘤最大径≤4 cm组与最大径>4 cm组淋巴结转移率、浆膜浸润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例可随访病历以新旧两版分别分期,新旧两版分期均可见分期越差,5年生存率越低.结论 第7版AJCC胃癌分期法较旧版Ⅱ、Ⅲ期患者明显增多,而Ⅰ、Ⅳ期患者相应减少,为临床对更多的胃癌患者术后施行放化疗提供了支持,从而使更多胃癌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83例接受D2根治术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对本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4例(77%),直接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者19例(23%),胃上、中、下部癌分别以No.3(40%)、No.3(42%)、No.6组(33%)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本组77例(93%)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77.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63%;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浆膜是否受侵和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浆膜是否受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第1站淋巴结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可以作为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中淋巴绘图的主要目标;肿瘤侵犯浆膜层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4岁.因大便出血1年余,加重1个月人院.查体未见异常.术前结肠镜诊断:乙状结肠癌.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乙状结肠肿块大小为3 cm×4 cm×4 cm,浸润浆膜,乙状结肠系膜见1枚肿大淋巴结约1.2 cm,未见肝脏和腹膜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润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浸润,肠系膜淋巴结(12/14)癌转移(图1).  相似文献   

13.
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与手术切口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食管旁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便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方法:回顾性分析448例经胸或胸腹联合切口施行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胸段食管旁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10.94%(49/448)。男性患者转移率为10.23%,女性患者转移率为13.54%,(P>0.05)。低、未分化腺癌转移率为17.83%,高、中分化腺癌转移率为1.58%,(P<0.001);肿瘤直径≥4 cm转移率为25.16%,肿瘤直径<4 cm转移率为3.11%,(P<0.001);肿瘤侵犯至胃浆膜层转移率为22.09%,肿瘤未侵犯至浆膜层转移率为3.99%,(P<0.001);Borrmann分型为III,IV型转移率为19.90%,Borrmann分型为I,II型转移率为3.31%,(P<0.001);肿瘤大小≥4cm者转移率为25.16%,<4cm为3.11%;肿瘤侵犯浆膜者转移率为22.09%。未侵犯浆膜者为3.99%;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 cm转移率为29.41%,<2 cm转移率为4.26%,(P<0.001)。结论:肿瘤病理类型、直径、侵犯深度、Borrmann分型以及食管侵犯长度与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关系。在一定情况下选择经腹手术切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胃癌哨兵淋巴结位置分布及其转移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YL  Yu JX  Gao SL  Yan HC  Xia Q  Huang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40-1243
目的 探讨胃癌哨兵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以及导致其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2 7例单个转移淋巴结、80例单组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 ,比较单个转移淋巴结和 111例无转移淋巴结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结果  2 7个单个转移淋巴结中有 2 5个位于第 1站 ,跳跃转移 2个 ;2 1例胃下区、胃中区癌哨兵淋巴结中 16个在第 3、4组 ,6例胃上区癌哨兵淋巴结中 3个位于第 1组。pT3 期胃癌哨兵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高于pT1胃癌 ,比数比 (OR)为 4 92 6 (P <0 0 1) ,胃上区癌比胃下区癌哨兵淋巴结更易发生转移 (OR =4 381,P <0 0 5 ) ,早期胃癌哨兵淋巴结的转移危险性低于BorrmannⅠ型胃癌 (OR =0 0 82 ,P <0 0 5 )。结论 胃癌哨兵淋巴结多位于肿瘤附近 ,跳跃转移少见 ;肿瘤侵犯深度以及所在部位与哨兵淋巴结发生转移有关 ,利用胃癌哨兵淋巴结可以指导胃癌淋巴结切除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孙生虎  苏瑞琴 《腹部外科》2009,22(4):208-208
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9月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肠套叠3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为女性,67岁。于2007年2月因小弯胃体癌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癌肿位于胃小弯距贲门2cm,癌肿较大、浸出浆膜、周围器官无受累,肝脏无转移,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功能性连续空肠间置代胃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2=6.753,Z=-3.180,χ2=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μg/cm3)、>16(100μg/cm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5 8岁。因上腹部疼痛 1年 ,加重伴呕吐 10d住院。体查 :一般情况可。上腹部触疼 ,未触及明显肿块。血红蛋白 10 8g L ,白细胞 7 8× 10 9 L ,中性 0 75。钡餐透视 :胃内大量潴留 ,胃体大弯侧 4cm× 4cm腔内龛影 ,胃窦部胃壁僵硬 ,幽门梗阻。诊断 :胃癌并幽门梗阻。术中见胃窦部 5cm× 5cm× 3cm肿块 ,侵透浆膜层 ,并致幽门梗阻。胃体大弯侧后壁 4cm× 3cm× 5cm肿块 ,于浆膜外呈指状突起 ,表面结节状 ,周围无侵润。两肿块于胃粘膜侧均呈溃疡状 ,第 5 ,6组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未见异常。行胃次全切除术 ,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手术中肿大淋巴结实际转移状况并分析淋巴结切除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查阅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报告并进行 5年随访。记录肿大淋巴结数 ,比较近端胃、远端胃和全胃切除术的淋巴结切除数目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 15 5例胃癌标本中 ,共摘取淋巴结 3 3 0 5枚 (平均 2 1.3 2枚 /例 ) ;肿大淋巴结 10 3 7枚 (平均 6.69枚 /例 ) ;转移淋巴结 42 3枚 (平均 2 .73枚 /例 )。在 15 5例获 5年随访的患者中 ,行D2式手术 10 9例 ,D3式 46例 ,5年生存分别是 3 7例和 11例。结论 手术中肿大淋巴结不一定是转移淋巴结 ;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应盲目扩大 ,而应根据术中冰冻病检结果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无浆膜浸润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D2或D2以上胃癌根治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6例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接受相同术式的有浆膜浸润的162例胃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9%,明显高于浆膜浸润组的37.3%(P<0.01).不同浸润深度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T1a(M)95.6%,T1b(SM) 92.5%,T2(MP)73.5%,T3(SS) 62.7%,T4(SE、SI) 37.3%.按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N0、N1(第1站)、N2(第2站)和N3(第3站)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75.3%、54.8%和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第7版TNM分期,N0、N1(1~2枚)、N2(3~6枚)、N3a(7~15枚)和N3b(15枚以上)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83.6%、59.8%、17.2%和1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l).结论 无论是按转移淋巴结的范围还是数量进行评价,淋巴结转移均能对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预后作出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微小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微小转移对于评价预防性淋巴结清除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胞角蛋白抗体,对4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清除的2339枚淋巴结(其中包括390枚腹主动旁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常规HE染色发现390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中,95枚从14例患者中清除的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剩余的295枚淋巴结中,有45枚从另15例患者中清除的淋巴结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微小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56.0%,微小转移组为25.2%,常规染色淋巴结转移组为9.0%。结论进展期胃癌存在较高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微小转移率,预防性淋巴结清除对此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