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永春 《中外医疗》2013,32(9):157+159
目的 探究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1999年1月—2012年10月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穿刺方法、护理措施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护理效果良好.结论 给予危重病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能够减轻病人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常用于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大手术病人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及危重病人长期输液给药等。颈外静脉穿刺伤小,易掌握,并且优于外科静脉切开。我院1990年至1996年10月外科共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10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在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应用深静脉置管穿刺具有安全、可靠、迅速等优点。我科自1999/2000对11例危重病人应用深静脉置管方法,效果显,现将其应用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时应用的优越性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患者65例未发生感染、堵管等并发症;1例脱管;2例患者出现堵管经过处理后导管恢复通畅;2例穿刺处感染者经换药、应用抗生素等治疗,1例痊愈,1例拔管.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代替传统的头皮针或普通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能有效保护血管,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和静脉炎的产生,避免渗漏性损伤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为肿瘤病人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大大的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套管针颈外静脉穿刺抢救危重病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前 《广西医学》2001,23(3):687-687
基层医院在抢救创伤、危重病人的时候 ,快速、大量的输血、输液 ,静脉及时有效的给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有时因病人脱水、休克、肥胖、血管硬化等因素 ,导致末梢血管不充盈或不显露 ,给静脉穿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 ,采用套管针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又能迅速补充血容量和及时有效的静脉给药 ,我科在 1 995年 5月~ 1 999年 1 2月采用套管针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抢救危重病人取得满意效果 ,现在将情况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 2 0例均为危重病人 ,其中男 1 5例 ,女 5例 ,年…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治疗抢救外科危重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危重患者需要大量输液、输血,通常体表静脉穿刺条件差,浅静脉不能满足输液速度要求,而且反复浅静脉穿刺易引起静脉破坏及静脉炎.股静脉穿刺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药物起效快、减轻护士工作量等特点,故此我科将此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但由于置管时间较长、置管者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护理人员认真细致地观察,预防并及时发现并发症以采取相应措施,将并发症降低至最低限度.现将我科收住的78例重症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危重病人抢救中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今华  邢艳杰  崔丹 《吉林医学》2006,27(8):953-953
危重病人的病情复杂,血管条件各异,病情恢复程度难以预料,根据病情的需要,建立安全可靠、经久耐用的静脉通路显得十分重要。我科近年来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抢救急危重病人,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深静脉置管护理难度大,如果操作不慎,护理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将我科近期对危重病人应用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3年3月 ̄2005年5月对危重病人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共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8 ̄67岁,留置深静脉置管3 ̄53d。颈内静脉置管8例,股静脉置管26例,36例患者中26例病情好转后拔管,10例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及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消化内科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选择消化内科危重抢救病人996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968例(97.19%),两次穿刺成功21例(2.11%),三次穿刺成功5例(0.50%),穿刺成功率99.80%。误穿动脉6例,无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渗液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永慧  陆杰荣 《广西医学》2008,30(12):1975-1976
中心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病人化疗、围手术期输液、中心静脉压测定、静脉高营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等临床实践.我科1998年7月至2007年4月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共1 350例,出现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渗液15例,经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危重病人抢救、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各种引流等方面阐述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并对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5例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进行导管内外导管段和外周静脉血采样细菌培养,观察阳性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导管放置时间与感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深静脉置管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越大;外周静脉血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较导管内外段培养阳性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血的细菌主要以G+菌为主。结论:深静脉置管感染是置管时间、导管污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须对这些因素加强控制,减少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途径置管的感染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的198例心脏直视术后采取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7.84%,经股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23.61%,周围静脉感染率为6.89%,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12例,占57.1%;革兰氏阴性菌有8例,占38.1%;真菌1例,占4.8%。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与不同留置途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但股静脉穿刺途径和锁骨下静脉及周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3.
雷秀英 《大家健康》2016,(10):20-2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本科12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120例患者,1例因操作失败,发生气胸;2例发生导管移位;5例发生局部感染;5例出现导管轻度阻塞。结论:做好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对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及早进行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对策。方法选择该院肝胆外科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564例,采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提取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感染率为4.07%。革兰阴性菌感染占43.5%,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4.8%,真菌占21.7%,感染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52.1%。导管留置14d以上感染率为8.5%,14d以下感染率为2.1%,感染患者多为晚期肿瘤和重症胰腺炎患者。不同导管接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留置CVC感染不容忽视,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置管时间、接头装置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危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危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与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10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救对象、穿刺结果、操作特点、并发症及处理。结果:本组210例经皮深静脉穿刺均获成功,在2~10min内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管时间最长94d,全部病例未出现血气胸、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操作简单、迅速的独特优点;即时监测静脉压力和调整输液速度;但需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恶性肿瘤患儿中应用的手术经验,探讨其手术并发症的应对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165例接受TIVAP植入术的恶性肿瘤患儿病例资料,记录并统计TIVAP植入的手术过程、并发症及并发症处理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外静脉切开组(n=27)和颈内静脉穿刺组(n=138),后者又分为超声引导穿刺组(n=95)和盲穿刺组(n=43)。颈外静脉切开组无穿刺并发症发生,其平均置管成功所用时间和导管进入上腔静脉所用顺管次数均多于颈内静脉穿刺组[(9.26±1.85) min vs. (5.76±1.56) min,(1.93±0.87)次vs. 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组平均置管成功所用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盲穿刺组[(5.36±1.12) min vs. (6.67±1.99) min,93.68%(89/95) vs. 74.42%(32/43),(1.06±0.24)次vs. (1.29±0.55)次,2.11%(2/95) vs. 11.6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2.12%(20/165),其中气胸1例,误穿动脉1例,局部血肿5例,输液港相关性感染4例(输液港局部感染2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港座表面皮下组织变菲薄2例,港座翻转1例,输液不畅4例(导管弯折1例、导管堵塞3例),皮下管路周围排异物聚集2例,未发生导管断裂、脱落和导管夹闭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TIVAP能为恶性肿瘤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输液通道,颈外静脉切开和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是小儿TIVAP植入的可靠术式。手术医师应对TIVAP并发症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处置已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tip colonization,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their risk factors, and to compare these data with other studies. METHODS: Since 2006, we have had a through program for the insertion and care of all catheters used at cardiac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 Tabriz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Tabriz, Iran, between May 15, 2006 and September 15, 2007. We studied prospectively 183 catheters in 150 patients in relation to insertion data and catheter characteristics, catheterization time and microbiological cultures. These catheters were in place for >48 hours over a 16 months period.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The analysis included 115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s, 65 arterial catheters ACs, and 3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s PACs inserted in 150 patients. The median time of catheter placement was 4 days. The incidence of positive tip culture was 9.8% and 10 microorganism isolated from 18 colonized catheters. Thirteen Gram-negative bacilli, 4 Gram-positive cocci, and one yeast were isolated. From multivariant analysis, >6 days of catheterization, and insertion site were th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catheter colonization. CONCLUSION: Gram-negative bacilli and Gram-positive cocci are the most common microorganisms colonizing CVC and AC from cardiac SICU patients.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and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322例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出现感染症状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2组患者以下资料:性别、年龄、导管留置位置(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留置时间(3~6 d、7~14 d、15~31 d)、导管材质(柔韧、硬质)、导管皮肤交界处消毒方式(复合碘、聚维酮碘、2%葡萄糖酸氯己定)、导管管腔数(单腔、双腔)、输液种类(静脉营养液、普通液体)、导管接头(肝素帽、无针接头)、基础疾病(高血压性脑出血、颅脑损伤、急性脑栓塞、颅脑肿瘤)、血糖异常(有、无)、肝功能(正常、异常)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的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322例患者中31例(9.6%)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导管留置位置、留置时间、导管材质、导管管腔数、输液种类、基础疾病、血糖异常、肝功能异常是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神外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易发生感染,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明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有效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是否适用四肢浅静脉置管技术。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入院的老年肺部感染合并糖尿病的病人89例和单纯老年肺部感染病人98例,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第一次输液均运用浅静脉置管技术。结果: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置管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01),并且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并不适合使用四肢浅静脉置管,临床护理操作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