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书毅  王玮  王俊峰  曹政  陈彬  王斌  周建华  彭贵海 《临床荟萃》2004,19(17):1007-1008
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已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明显。而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则较少见,我科对1例左室流出道的频发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速的患者进行了RFCA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现报  相似文献   

2.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而临床上心肌炎后遗症最多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速,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影响生活和工作,且心理负担重。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RFCA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本院1998年7月至2007年1月,应用RFCA对1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军  章玲  高飞 《临床荟萃》2012,27(1):52-53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可无需处理.但仍有许多患者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因此反复就诊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来说,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和射频消融(RFCA)手术,其中RFCA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常规消融方法是采用双大头标测定位,或用4极电极辅助单大头电极定位,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近年来,我们采用Lasso电极标测对1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RFCA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随访表明,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心律失常患儿病因主要为合并围产期感染39例,围产期窒息18例;室上性心律失常66例,室性心律失常23例;多数期前收缩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期前收缩偶发,其余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5例室性心动过速曾接受同步电复律;1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病因以围产期感染、缺氧窒息为主,经治疗原发病、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并发症,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行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1 2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 268例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68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53例,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62例,房性心动过速18例,心房扑动17例,心房颤动36例。RFCA总成功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为0.79%。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0例,其中2例因并发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予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发生心包填塞、气胸、下肢动脉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各1例;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未出现瓣膜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无与RFCA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RFCA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如术前认真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细心观察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大多预后良好,但是部分患者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差。室性期前收缩发作过于频繁,长时间得不到控制,会降低心功能,部分患者还可能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7.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经了现过室性期前收缩,根据患者有无临床症状及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又可将其分为高危性和低危生,对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临床医生意见不尽相同,特别是某些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使临床医生应用非常谨慎,因此,寻求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少,长期应用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中西药物结合的方法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室性期前收缩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见于各种原因,如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等[1],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丧失生命。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及治疗相当重要,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有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具有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室性期前收缩多属中医学"心悸"范  相似文献   

9.
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方法1998-01~2006-08间我们先后成功抢救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20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的特点及抢救治疗后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发生心律失常,12例为紊乱性心律,其中6例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6例以多源多形性室早、室速为主,其中2例多次出现室颤。8例分别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频发多源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均出现在临床重度中毒患者中,其中7例重度患者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心律失常迅速减少,5~8h心电图转为正常。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化,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心律失常严重性直接反映临床急性中毒的严重程度,早期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可迅速纠正心律失常,使心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右室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其余以下部分可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游离壁、或右室心尖部[1-6]。起源于右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较为罕见[7-10]。目前,关于右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分布、心电图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的研究均不完善。本研究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右室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当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出现宽QRS波群时,其合并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室内差异性传导,在治疗原则上截然不同,因此其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长谦  臧敏华  应小盈 《新医学》2006,37(5):333-335
进修医生教授,请问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主要病因是什么? 教授常见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有报道,在健康人群常规心电图中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0.78%~6.1%,用24 h心电图监测(Holter检查)时,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率为30%~50%,且有随年龄增高检出率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如何处理室性期前收缩,对临床医师提出挑战。室性期前收缩与大多数心律失常不同,常常无症状,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室性期前收缩与猝死危险增加有关。当临床遇到此类病人时在开始治疗前应当反复考虑治疗目标,目的是通过治疗控制症状使病人感觉更好,还是为了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而延长寿命?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而缓解症状,但能增加一些类型心脏病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张辉  郑善国  袁晓利 《临床荟萃》2011,26(5):429-43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致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快速增加,室性期前收缩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常用的慢心律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稳心颗粒协同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广泛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但经导管RFCA后有0.4%~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其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案。2002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7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治疗,并通过检测其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等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指导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广泛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但经导管RFCA后有0.4%~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其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案[1].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且存在5%~10%的致心律失常作用[1],可诱发新的心律失常,长期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本院采用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院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均有胸闷、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乏力、失眠症状,以12导联心电图中2~3个导联ST段下移>0.05 mV,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提示24 h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及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在2000次以上,或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列入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常见而重要的类型。轻者感到心悸不适,重者可严重影响心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或猝死。主要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扑动和颤动。各种起源的期前收缩(如房性、结性、室性期前收缩)与上述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加速性的交界性或室性心律其频率可达100~130次/分,亦可归入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一直是心律失常诊治的难点,无人区电轴是近几年在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中出现的一个新指标,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特异性极高[1]。心房颤动(房颤)伴宽QRS波常见于房颤伴室性期前收缩、室速或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及蝉联现象。由于两者在临床上治疗原则不同,所以两者的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原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429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肺心病可以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占54.5%,其次是房性期前收缩占25.4%,心房纤颤占7.0%,右束支传导阻滞占4.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占4.2%,室性期前收缩占2.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占1.9%。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纠正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