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53提高恶性胶质瘤自杀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以C6鼠胶质瘤细胞和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原位注射腺病毒为载体的p53和自杀基因,腹腔给以阿昔洛韦(100 mg·kg-1day-1 × 14 d);观察荷瘤鼠生存期:强化MRI动态监测荷瘤鼠肿瘤大小;TUNEL法检测凋亡;评价P53基因对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胶质瘤的优化作用. 结果 体内p53基因联合自杀基因使荷瘤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凋亡明显增加;强化MRI示肿瘤生长明显减慢. 结论 在体内p53基因可明显增强胶质瘤自杀基因系统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谷氨酰胺(GLN)为机体内增殖迅速的组织所需要的重要氨基酸。GLN 对宿主组织有益也可能刺激肿瘤生长。全胃肠道外营养时增加 GLN(TPN 加GLN)对宿主、肿瘤生长和代谢产生何种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 TPN 加 GLN 对宿主和肿瘤的生长、GLN 代谢和贮存以及抗氧化剂产生的影响。实验采用 Fisher 大鼠,分成 TPN 加 GLN 和 TPN减 GLN 组,给予相同氮、热量和液体。前者20%的氮源由 GLN 提供,后者全部氮源由非 GLN 前体的多种非必需氨基酸提供。用甲基胆蒽诱发的纤维肉瘤(MCA 肉瘤)在大鼠的双侧腹部种植。根据肿瘤生长大小又分成二亚组,小于体重5%的小肿瘤组和占体重10%的大肿瘤组。结果与 TPN 减 GLN 组相比,TPN 加 GLN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外周血、脾脏、肝肿瘤组织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动态变化与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大鼠40只,每日饮用0.03%硫代乙酰胺溶液,对照组大鼠40只,正常饮水.自诱癌第10周起至第24周,每隔2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各5只,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内Foxp3蛋白表达.结果 (1)在诱癌的过程中,大鼠肝脏依次发生以胆管腺体增生(12~14周),重度不典型增生(16周),浸润性癌(18~24周)为主的病理变化.(2)自诱癌第14周起,大鼠外周血Treg占CD4~+T细胞比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25±0.64)%和(3.76±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Treg比例之后逐渐升高,到18周时到高峰,为(6.18±0.64)%,此后开始下降.大鼠脾脏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诱癌第1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2±1.20)%和(3.30±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reg比例第20周时达到高峰(8.54±0.36)%.(3)实验组大鼠肝肿瘤组织、癌旁肝组织Treg在18周时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随着肿瘤的进展持续升高.结论 外周血、脾脏Treg参与肝内胆管癌良性病变到恶性病变转变的这一过程,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肿瘤微环境内Treg浸润水平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肠粘连蛋白(liver intestine cadherin,LI-cadherin)在荷瘤裸鼠体内对肝癌细胞Hep3B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Hep3B,并进行针对LI-cadherin的SiRNA转染.将Hep3B细胞及转染后的肿瘤细胞接种入裸鼠脾脏,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观察成瘤及转移效果,免疫组化检测转移灶组织结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荷瘤裸鼠体内肿瘤转移灶中LI-cadherin的表达.结果 (1)SiRNA质粒转染入Hep3B肝癌细胞,转染率达到80%.(2)建立裸鼠荷人肝癌模型,30只裸鼠移植手术后均成活,荷瘤率达到60%以上.SiRNA转染组荷瘤率为80%,转移灶个数为26个,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转染组.(3)裸鼠体内转移灶中Ll-cadherin 的含量SiRNA转染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转染组.结论 LI-cadherin对肝癌细胞的黏附能力有重要作用,对LI-cadherin进行SiRNA干扰可增强肝细胞癌在裸鼠体内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5.
阿霉素控释剂对大鼠C6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自制阿霉素控释剂在体内、外释药效果及对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阿霉素控制剂在人工脑脊液及18只正常家兔脑内药物释放的情况;检测阿霉素控释剂对10只脑内荷瘤SD大鼠生存期的影响以及不同给药方式(避部或腹腔给药)对30只SD大鼠皮下接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阿霉素控释剂在人工脑脊液和兔脑内可持续释放达10d以上;局部控释化疗可明显延长脑内荷瘤大鼠的生存期,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1d。局部阿霉素控释化疗对于皮下肿瘤有明显抑制效应,与腹腔注射等量阿霉素化疗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控释化疗在避免系统化疗全身毒性的,增加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门静脉阻断术(PVL)后荷瘤大鼠不同肝叶肿瘤的生长.方法 将27只雄性大鼠平均分为3组.A组为无荷瘤大鼠,B、C组为荷瘤大鼠.A组(对照组)和C组(实验组)大鼠行PVL术,B组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段,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测算不同肝叶上肿瘤生长的体积变化及肿瘤生长率.结果 C组门静脉结扎肝叶上的肿瘤体积增生明显高于B组[ (54.90±32.17) mm3比(28.41±11.04) mm3,P<0.05],而无门静脉结扎肝叶上的肿瘤体积增生及肿瘤生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L术可加速大鼠门静脉结扎肝叶上肿瘤的生长,但不会促使无门静脉结扎肝叶上肿瘤生长的加速.  相似文献   

7.
谷氨酰胺是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 ,在荷瘤机体常出现谷氨酰胺的缺乏。本文拟对谷氨酰胺在荷瘤机体中的代谢及在肿瘤免疫、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新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门静脉结扎术(PVL)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荷瘤大鼠不同肝叶肿瘤生长的关系.方法 将18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组.均为荷瘤大鼠,A组行PVL术,B组为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段,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结扎肝叶与非结扎肝叶肝动脉及门静脉血流速度,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测算结扎与非结扎肝叶上肿瘤的体积变化,分析血流变化与肿瘤体积变化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A组PVL肝叶肝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B组[(4.34±0.53) ml/min比(2.07±0.04) ml/min,P<0.05],且与结扎肝叶肿瘤体积增加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 PVL肝叶的肝动脉血流增加是PVL术后结扎侧肝叶肿瘤生长加速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砷酸全身化疗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联合免疫抑制与循环肿瘤细胞攻击大鼠肝脏建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模型,40只Sprague-Dawley大鼠经门静脉注射肝癌Walker-256细胞株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化疗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免疫抑制剂,化疗组术后同时给予亚砷酸(1 mg/kg)全身化疗,观察大鼠存活和肿瘤复发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和肿瘤肝内复发情况、荷瘤肝质量、荷瘤肝体质量比、肿瘤肝外转移及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化疗组大鼠存活时间分别为(17.2±7.3)d和(28.3±5.3)d,long-rank法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P<0.01),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00%(20/20)和95%(19/20, χ2=1.026, P>0.05), 荷瘤肝质量分别为(14.6±0.3)g和(12.7±0.3)g (t=2.205, P<0.05), 荷瘤肝体质量比分别为(7.21±0.12)%和(6.24±0.09)% (t=2.440, P<0.05),肿瘤肝外转移率分别为40%(8/20)和10%(2/20, χ2=4.80, P<0.05), PCNA指数分别为(80.8±2.1)%和(61.3±1.0)%(t=3.209,P<0.05).结论 静脉使用亚砷酸对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大鼠肿瘤的恶性生长及肝外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Ȱ������ڳ���Ӫ���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伤、手术打击、感染等应激损害不仅严重的破坏了机体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完整 ,削弱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其继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及伴随的代谢紊乱又严重地消耗了组织细胞氧化代谢的基质原料 ,机体处于严重负氮平衡状态。如果此一阶段过长 ,又未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 ,那么势必加重机体的消耗和代谢紊乱 ,从而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 (MODS) ,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增加[1] 。在这种应激代谢过程中 ,谷氨酰胺发挥着重要作用[1~ 7] 。1 谷氨酰胺在体内的代谢及生理功能谷氨酰胺是一非必需氨基酸 ,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  相似文献   

11.
抗坏血酸自由基是生物体内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标志,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对于抗坏血酸自由基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中医的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自由基生物医学的原理,从分子和亚分子的水平进行研究,发现肺瘤平膏与扶正防癌膏在发挥抗肿瘤、抗转移、保护胸腺、维持荷瘤宿主体重作用的同时,也产生对抗坏血酸自由基的调节作用,说明中医中药治癌疗效的部分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富含谷氨酰胺二肽的新型氨基酸对Wistar大鼠短肠模型血清蛋白和肝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减轻脂肪乳剂引起肝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组(20AA组)、标准组(17AA组)、无氮组,观察不同组动物之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以及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变化.结果20AA组血清总蛋白、纤维结合蛋白与17A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高于无氮组(P<0.05),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高于17AA组和无氮组(P<0.05);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3组之间均有差别,20AA组最低(P<0.05).结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能提高短肠综合征大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含量,抑制全肠外营养(TPN)引起的肝内淤胆作用,减轻脂肪乳剂对肝功能损害,增强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
谷氨酰胺(Gln)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在机体免疫应答、氧化应激、稳定内环境,保护细胞和肠屏障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肝硬化(Child B、C)患者不同程度存在代谢紊乱,体内的Gln水平下降,手术及其他创伤会加速Gln的消耗。因此我们系统检测肝硬化(Child B、C)患者体内Gln水平,为该类患者术后合理补充Gln,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肝内胆管细胞癌在成人原发性肝癌中位居第二位,约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0%,且最近几年发病率不断增加。尽管过去的几十年间,1年生存率有所改善,但5年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仍低于5%)。根治性外科切除是治愈肝内胆管细胞癌唯一有效的途径。由于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肿瘤晚期,且外科切除后早期复发等诸多原因,造成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较差。患者的预后与能否行根治性切除密切相关,但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有  相似文献   

15.
创伤及感染时的代谢反应有负氮平衡、肌蛋白分解加速、尿素生成增加和急性期肝内蛋白合成增加。肌肉的氨基酸摄取受到抑制及蛋白分解加速,导致周围氨基酸转流至肝脏。与此同时,肝摄取氨基酸增加,蛋白合成及糖异生增加。上述反应对感染病人的生存非常重要。尿素生成导致的氮丢失是创伤和感染后肝氮代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的调节蛋白(IL-1和肿瘤坏死因子)在改变肌肉和肝的氨基酸及蛋白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它调节因子包括前列腺素和甲状腺素。不同调节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解释宿主创伤和感染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酰胺是蛋白质合成中的编码氨基酸,正常生理情况下在体内可由小肠内皮细胞吸收,也可以由其他氨基酸或葡萄糖在相应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来谷氨酰胺是一类人体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动态平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谷氨酰胺在肿瘤细胞代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本文拟对谷氨酰胺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中的代谢情况及其对肿瘤治疗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Fas抗体对小鼠膀胱癌的体内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仓鼠抗小鼠Fas单克隆抗体RK8对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模型BST73 9进行体内免疫治疗。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模型BST73 9表达Fas;将仓鼠抗小鼠Fas单克隆抗体RK82 5 μg直接注射于 1只荷瘤小鼠尾静脉内 ,导致小鼠在 13~ 15h内死亡 ,DNAladder方法证明小鼠肝脏具有明显的凋亡性特征 ;对 6只荷瘤小鼠肿瘤局部多点分别注入仓鼠抗小鼠Fas单克隆抗体RK82 0 μg后 ,荷瘤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 12d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6 .33d(P <0 .0 5 )。结论 :直接局部注射Fas单克隆抗体对表达Fas的小鼠膀胱实体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可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期 ,且无明显的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选择了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作为肿瘤宿主系统.雌性Holtzman大鼠,室内恒温25~30℃.当50~60天时,用氟烷浅度麻醉大鼠,插入胃管,将溶有15mgDMBA的1.5ml玉米油灌入胃内,一周后,用同样的方法再用10mgDMBA.致癌物灌注后90~120天,肿瘤形成.这时用氯胺酮麻醉,切下一片活的癌肿组织,冰于液化氮中.分析前标本贮藏于-70℃中.  相似文献   

19.
胆管细胞癌根据解剖位置分为肝内、肝门部和远端肝外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发生于二级胆管以上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起自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占胆管细胞癌的5%~10%~[1].  相似文献   

20.
对于部分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肝转移癌是延长其生命的最好办法。然而仍有30~40%的病人很快又出现肝内肿瘤复发。复发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残肝内存在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由于肝切除术而被激活。为此,作者对70只 BDIX 大鼠经门静脉注入一种可种植的结肠癌细胞系——DHDK 12细胞株,8周后把其中无明显肝转移癌的43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对照组(n=15);第2组皮下注射环孢霉素 A 10 mg/kg/日(n=15);第3组行70%肝切除(n=13)。在注入癌细胞后12周处死,结果发现:各组肝转移癌的发生依次为3(20%)、12(80%)、8(62%)只,统计学表明第2组和第3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第1组(P<0.01,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