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80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囊外摘除白内障的手术,超声乳化组开展超声乳化术。分析比对两组效果;手术后眼内压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细胞面积变异程度、角膜中心厚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乳化组效果、手术后眼内压恢复至手术前水平的时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另外,术前两组的细胞面积变异程度、角膜中心厚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的差异,但术后超声乳化组细胞面积变异程度、角膜中心厚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减轻角膜内皮损伤和有效恢复眼内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超声组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小切口组则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变化、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两组患者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较术前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视力0.05比率分别为85.0%、90.0%,较超声组的87.5%、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水肿、前房虹膜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均具有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特点。  相似文献   

3.
林东晓  陈钢锋  王彦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499-1501
目的比较隧道内碎核和前房内碎核技术在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9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住院次序半随机分为隧道内碎核组和前房内碎核组,比较2组术后1d、1周、1月时的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及术中晶体后囊破裂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时视力≥0.5者,隧道内碎核组明显优于前房内碎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时视力≥0.5者,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1月时手术源性散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破裂和术后角膜水肿,前房内碎核组高于隧道内碎核组,术后角膜水肿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闪辉及前房细胞,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采用隧道内碎核技术较前房内碎核技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相对安全、视力恢复快、对角膜内皮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5岁,主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加重3个月而就诊。既往体健。眼科查体:视力右:0.5,左:眼前手动。右眼晶体皮质轻混,眼底大致正常。左眼角膜可见胬肉,前房较浅,晶体灰白色混浊,眼底窥不入。双眼眼压:17.30mmhg。角膜内皮计数:右:2452,左眼:2519。诊断: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左眼翼状胬肉。遂于2008年6月5日在表麻下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未发现明显异常。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给予高糖及碘必殊点眼,每日5次。术后一周左眼视力0.1,角膜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合前房注入头孢呋辛钠注射液降低眼内炎的发生。方法:总结2001年6月-2007年9月期间我院96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前房注入头孢呋辛钠,术后观察眼内炎的发生情况。结果:96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无1例发生眼内炎。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合前房注入头孢呋辛钠能有效降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近视患者在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LASE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用DGH 4000型角膜测厚仪测量,在施行LASEK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差异,用电脑验光仪检测术前及术后角膜曲率和屈光度.结果 近视患者158例(316眼),术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517.38±34.19)μm,左右眼、性别、年龄间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平均眼压下降(3.90±0.55) mmHg,角膜中央厚度下降(97.92±7.22)μm,屈光度下降(-8.22±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和眼内压呈正相关,与角膜曲率无相关性.结论 术后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变化与屈光度、眼内压等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1.8mm和3.0mm2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128例白内障患者,按照1.8mm和3.0mm2种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随机分为Ⅰ、Ⅱ两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结果Ⅰ组(1.8mm组)术后1d、1周、术后1、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5±0.59)D(+0.89±0.65)D、(+0.69±0.43)D、(+0.80±0.40)D、和Ⅱ组(3.0mm组)(+1.51±1.17)D、(+1.35±0.97)D、(+0.88±0.44)D、(+0.96±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中,1.8mm透明角膜切口具备术后切口自闭性强、术源性散光小、前房更稳定、减少眼内炎风险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孢呋辛钠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在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54例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预防感染,另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医院眼科手术治疗的55例白内障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前房注射头孢呋辛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视力、不良反应(眼角膜水肿、前房积血、前房纤维素反应)、术后眼内感染和病原菌分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总的不良反应率为1.82%,对照组为9.26%,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眼内感染,对照组患者发生眼内感染2例,感染率为3.70%,观察组患者眼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株为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株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组患者病原菌分布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房注射头孢呋辛钠可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减少眼内感染率,可作为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模拟冷超声在白内障超乳手术中降低角膜内皮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对51例70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其中32眼使用模拟冷超声,38眼使用一般透明角膜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和角膜水肿情况.结果冷超声组与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在术后1天分别为80.2%和59.1%.两组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周分别为85.4%和7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拟冷超声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天发生角膜水肿的分别为11眼和26眼.术后1周无角膜水肿,两组术后第1天房水闪光均高于术前水平,1周内减轻.两组间前房闪光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模拟冷超声在白内障手术中可以保护角膜内皮,提高手术安全性,使患者迅速恢复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50例近视患者,其中中度及以下近视180例,高度近视170例,将上述两种近视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刀制瓣个体化准分子手术,观察组采用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角膜全层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8周、术后16周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8周、术后16周的Q值、角膜全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视,角膜形态也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与透明晶状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回顾性研究近一年内在本院接受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患者23例(45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8例(15只眼),为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植入患者,B组15例(30只眼),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反应、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A组11眼(73.3%),B组19眼(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A组中于术后24h内高眼压2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2%。B组术后12个月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均有主诉夜间眩光症状,B组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两种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需充分做好术前沟通及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和评估。超高度近视行眼内屈光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79例(91只眼)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9例(48只眼)进行标准小梁切除术,40例(43只眼)进行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并在术后根据眼压水平、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适时拆除巩膜缝线,于术后第2d、1周、1月、3月、1年检查并比较两组的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视力。结果两种术式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眼压;进行巩膜调节缝线组患者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均低于标准术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眼压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早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超滤过引起的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吴文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39-3140
[目的]探讨无缝线巩膜隧道小切口联合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无缝线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65例(72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前房维持灌注,行截囊、撕囊、娩核、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等操作。术后随访视力、角膜曲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有效截囊,术中因误吸导致后囊膜破裂1眼,因破裂口较小,能有效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1周裸眼视力﹥1.0者38眼,占52.8%,0.3~1.0者32眼,占44.4%,﹤0.3者2眼,占2.8%。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小,主要为垂直径线曲率的增加,术后1周较明显,但两周即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无缝线巩膜隧道小切口联合前房维持器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对防盲治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19例247眼各类型白内障患者施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测定术前,术后1周内,术后3个月角膜曲率,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以上占90.3%,1.0以上占84.3%。术前平均角膜散光0.42D(SD:1.12),术后平均角膜散光1.85D(SD:2.75),90%术后散光在1.20D以内。3个月后平均角膜散光0.33D(SD:1.85)。术中及发术后并症少。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术对比,不需要昂贵超声乳化仪,费用低廉,疗效满意,特别适合山区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屈光度为-7.1~-22.40D的30例(52眼)高度近视的患者行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52例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1.50D之间,平均值为0.531±0.394D。92.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1.0D以内,有3例6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过积极治疗,3~5d恢复正常。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叶伟明  师利农 《现代保健》2013,(16):105-106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跟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Insults from corneal foreigh bodies range from trivial windblown debris through destructive chemicals, penetrating wounds, and severe secondary infection. History and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should begin concurrently,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chemically active compounds. Needed auxiliaries are topical anesthetics, oblique light, magnification, sterile sodium fluorescein for diagnostic staining of surface breaks, removal instruments, and topical antibiotic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of secondary infection. A steadied, seated position for the physician, resting posture with hands supported on the face, and an oblique approach tend to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unwanted perforations or scars. An irrigating stream of sterile saline delivered through a 25 gauge short needle on a 5 cc syringe will dislodge most recent foreign bodies. The sterile needle is also available as a spud. Corneal thickness varies from slightly above 1 mm in the periphery to less than 0.5 mm centrally.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clear visualization of the foreign body in relation to corneal depth. Dislodgment into the anterior chamber or incidental perforation of the cornea generally require hospitalization, intensive antibiotics, and steroid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于治玲 《现代保健》2014,(16):16-18
目的:对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月本院眼科收治的13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与眼压的情况,并观察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的随访,两组手术后的视力、眼压、前方深度均明显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没有出现大出血、虹膜损伤、继发恶性青光眼及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临床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受体血清填充前房湿房保存角膜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以探讨一种新的角膜保存方法.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的80只眼随机分2组:A组(对照组)40只眼和B组(实验组)40只眼.A组以传统的湿房保存法4℃保存角膜,B组以前房抽空房水注入受体血清湿房保存角膜.分别于保存后2、5、7、10 d行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及锥虫蓝-茜素红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角膜厚度仪测量角膜厚度及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结果 B组保存的角膜7 d内透明,内皮细胞活性大于90%,保存10d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大于80%;A组保存的角膜2 d内透明,保存5 d的角膜内皮细胞均溶解、死亡.B组保存7 d与A组保存2 d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保存5 d的角膜厚度(0.64±0.04)mm,保存7 d的角膜厚度(0.79±0.03)mm,保存10 d的角膜厚度(1.06±0.03)mm,B组保存5 d的角膜厚度(0.55±0.03)mm,保存7 d的角膜厚度(0.65±0.02)mm,保存10 d的角膜厚度(0.85±0.0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体血清有维护角膜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湿房保存的同时延长了角膜保存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秦华 《现代保健》2014,(20):28-2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房角深度、眼压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中央前房角深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后发生角膜水肿4例,瞳孔区絮状渗出1例,经对症药物治疗3d后消失,全部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去除白内障,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