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对心肌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对照组各60例,收集血清,测定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5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轮状病毒肠炎组α—HBD及CK、CK—MB显著增高(P〈0.01)。其他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心肌损害。该组60例患儿中心肌损害发生率为40%。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RV)不仅可以引起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也可造成各种肠道外疾病,特别是心肌损害较为多见。据文献报道RV感染时心肌损害发生率高达50%-70%,已成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对RV发病机制细胞免疫反应异常尤为受到重视。已经证实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轮状病毒炎症免疫反应。但细胞因子表达在RV感染合并心肌损害中的作用研究则少见文献报道。本文初步探讨合并心肌损害的RV感染患儿心肌酶谱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盛曙君 《临床医学》2007,27(11):83-84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们通过金标法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60例患儿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及损害的程度。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我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且既往无心脏病史,无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发病到入院时间≤3 d的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36个月。其中单纯肠炎32例,肠炎合并脱水酸中毒28例。同时从同期入托体检正常儿中随机抽取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均予静脉滴注维生素C针及口服辅酶Q10胶囊治疗。1.2方法:观察组于入…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时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腹泻病患儿,用胶体金法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用连续检测法测定血清心肌酶的水平。结果①RV肠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1);②轻度脱水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明显高于无脱水组(P〈0.01),而中度脱水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轻度脱水组(P〈0.01)。③RV肠炎般心肌损害患儿经给与1,6-二磷酸果糖治疗后,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致心肌损害,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治疗同时注意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探讨轮状病毒对心肌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明确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于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5项指标,将同期儿科腹泻门诊7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酶谱异常,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检测,及时发现对心肌的损害并尽早营养心肌治疗是必娶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患儿经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编入RV肠炎组,阴性编入对照组,对患儿均空腹抽血,采用连续检测方法 对心肌酶谱5项指标进行分析,分别对两组患儿心肌酶谱、脱水程度与心肌酶谱关系、伴心肌损害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V肠炎组患儿的心肌酶谱5项图谱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患儿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是逐次递增的;伴心肌损害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V肠炎患儿采取早期的心肌酶谱检测能够有效判断患儿病情、脱水情况及心肌损害情况,有助于辅助临床施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性肠炎(RV)也称“秋季腹泻”,是婴幼儿期的常见疾病,以秋冬季为主,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它不仅侵犯胃肠道系统,还可引起心肌损伤[1]。作者对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3例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59-4160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除了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外,常引起心肌受损。近3a来,我们共收治腹泻患儿378例。现对患儿的心肌酶谱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肠炎早期检测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07年2月经金标法检测新鲜粪便RV抗原阳性的86例RV肠炎为观察组,选择同期RV抗原阴性的34例急性腹泻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谱,比较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尤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肠炎可发生心肌损害,早期心肌酶谱测定有助发现亚临床症状的心脏损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是引起幼儿秋季腹泻最主要的病毒,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腹泻患儿心肌损害的主要病毒,因而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对66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作心肌酶谱检测,旨在了解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损害的存在和程度及分析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激酶升高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100例RV肠炎患儿(A组)和60例健康小儿(B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在治疗前A组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以及Ig G水平明显下降。在治疗后A组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的水平明显上升。结论 RV肠炎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异型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对病毒感染的判断及了解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50例RV肠炎患儿(肠炎患儿组)及30例健康小儿(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和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RV肠炎患儿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RV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水平下降。治疗后RV肠炎患儿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水平上升甚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RV肠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对病毒感染的判断及了解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对RV肠炎患儿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芳  武庆斌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371-137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饮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总结以往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饮食护理,发现并确立存在的护理争议与问题,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干预措施。结果实施循证后的护理措施缩短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因呕吐而禁食的时间,增加了母乳喂养患儿的舒适度,缓解了家属的焦虑。结论循证护理有利于临床护士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myocardial damage,M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7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MD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7例RV肠炎患儿中,合并MD 112例(5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度及重度脱水、酸中毒、心电图异常是小儿RV肠炎并发M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是小儿RV肠炎并发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中度或重度脱水、酸中毒、心电图异常的RV肠炎患儿,尤其当年龄≤1岁时,需重点监测心肌损害情况,并及时给予保心等干预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认识,为防治轮状病毒肠炎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儿科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急性轮状病毒肠炎1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儿轮状病毒肠炎不同喂养方式的脱水程度比较,人工喂养组与母乳喂养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2月组和13~24月组患儿脱水程度、代谢性酸中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本文患儿等渗性脱水127例,低渗性脱水38例,高渗性脱水11例,轻度与中~重度脱水组发生低血钠的分别为14例(15.1%)、24例(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减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病情。婴儿脱水程度重,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病率高。轮状病毒肠炎以等渗性脱水为主,但是随着脱水程度的加重,低渗性脱水的发患者数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小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电解质渗透压与阴离子间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电解质、渗透压和阴离子间隙 (AG)的变化情况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6 2例患儿均在治疗前作血清Na 、K 、Cl-、CO2 CP和渗透压的测定。AG按Na - (Cl- HCO-3 )计算。所有患儿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代谢性酸中毒 (简称代酸 )、血钠低于正常 (<135mmol/L)、高氯血症和低钾血症 ,分别为 87 1%、45 2、41 9%和 38 7%。酸中毒随脱水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χ2 =10 47,P <0 0 0 5 )。渗透压以低渗为多 6 6 1% ,等渗次之 2 9% ,高渗仅 4 8%。低渗性脱水 34例 ,其血Na 均值为 132 0 3mmol/L ,但与总体均数相一致 (t=2 0 ,P >0 0 5 )。AG正常、增高和降低分别为 5 6 5 %、38 7%和 4 8% ,平均水平是 14 48± 5 39mmol/L。AG与血Na 呈正相关 ,AG水平随脱水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t=2 872 ,P <0 0 1)且随脱水性质的加大而上升 (F =13 473,P <0 0 1)。临床诊断代酸 5 4例 ,其中高AG组2 3例 ,正常AG组 2 9例 ,低AG组 2例 ,三组代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 =2 5 6 7,P >0 0 5 )。结论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以低钠、低钾、高氯及代酸多见。渗透压以低渗为多 ,若以血钠来判断低渗压 ,建议以 <135mmol/L为宜。AG增高对代酸的诊断优于HCO-3 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沈红仙 《天津护理》2005,13(6):314-315
目的:探讨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的饮食弓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将93例轮状病毒肠炎的婴儿按不同的喂养方式随机分为A、B、C3组,在其他治疗方法相同时,A组予去乳糖奶粉喂养,B组继续母乳喂养,C组普通罂儿奶粉喂养,两两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止泻天数短于B、C组,而体重降低程度明显低于B、C组(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的婴儿以去乳精奶粉喂养为宜。  相似文献   

18.
19.
艾灸推拿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奕华 《护理研究》2004,18(16):1465-1466
[目的 ]探讨艾灸神厥、中脘 ,七节骨推拿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住院的 10 3例秋季腹泻患儿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 68例 )在常规补液治疗的同时配合艾灸推拿治疗 ,对照组 ( 3 5例 )按常规补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8.5 % ,平均治疗时间为 2 .8d ,对照组总有效率 88.6% ,平均治疗时间为 4.7d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结论 ]在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灸推拿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优于单纯补液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