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气血湿炎虚辨证,简称五证辨证,涵盖了中医五行辨证及八纲辨证,辨主证,辨兼证,辨变证,医药相对、辨证施治。辨证并不难?只要不孤立的看问题,不死搬硬套,把辨证及病程看作一个流动的过程,事实上病程就是流动和发展的,在整个病程及辨证中、气血湿炎虚都处于病程中及辨证中的某一位置或某一点,各证之间互为转化,主兼证及变证互为转化,尤其是证中证,证套证,证证相扣,所谓辨证就是找出主证及兼证,预测下阶段病程发展的变证,预则立,医者才会胸有成竹,遇变不惊。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张磊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即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辨顺易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辨正治之证与误冶之证,注意其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乙型慢重肝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多中心临床调研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总结乙型慢重肝中医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结果乙型慢重肝临床证候较多,基本证候有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脾气虚证、肾气虚证5个,核心证候为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3证;本病表现为多证相兼,并以六证相兼到九证相兼多见;证候组合具体表现为: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两虚证,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证,湿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或阴阳两虚证。结论乙型慢重肝临床证候较多,存在毒瘀与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等复杂病机,且证情严重,治疗上应考虑重病重药,快速截断,多法联用,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千余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证候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其证候分布规律,提出病毒性心肌炎可见8个证候类型,分别是热毒侵心证、痰阻心络证、心血瘀阻证、大气下陷证、气血两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归纳出每一证型的辨证要点,并确立相应治法及其方药,旨在提高中医药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个体化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张磊主任医师学验俱丰,临证重视辨证论治,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临证思维模式: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中医证素特征和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0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四诊资料等信息,通过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临床特点,中医证素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中医证素特征上,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的主要病位证素为肺,病性证素为痰。高龄老人组及老年组证素心与气虚的出现频率均高于中青年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证素心与气虚的出现频次增加(P <0.05)。预后与证素相关性研究发现,死亡组证素阴虚的出现频率高于存活组(P <0.05)。证型分布上,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中医证型分布主要有5类: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热陷心包证。结论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多见于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人群,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可致重症肺炎发生率升高。证素辨证中,肺、痰为其主要证素表现,心及气虚证素与患者年龄存在相关性;正虚证素表现越多,患者预后越差,尤其阴虚证素预后不良最为显著。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证型以痰浊阻肺证最多见,临床多见2~3种证型重叠出现。  相似文献   

8.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能解肌透表,内能清脏腑之热,运用范围很广泛。张仲景对石膏的运用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在15个方证中使用石膏,且独具特色。即越婢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越婢加术汤证、麻杏石甘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加桂枝汤证、竹叶石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大青龙汤证、风引汤证、厚朴麻黄汤证、木防己汤证、竹皮大丸证。本文从仲景运用石膏的用量和用法两个方面对仲景运用石膏的经验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3 例A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证型不同分肝气郁结证组39 例、湿热蕴结证组54 例、瘀血阻络证组28 例、肝肾阴虚 证组27 例和脾肾阳虚证组15 例,比较各组肝功能特征和Child-Turcotte-Pugh(CTP) 分级。结果:AC 中医证 型分布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 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 和CTP 分级在各证 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湿热蕴结证组ALT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肝肾阴虚 证组,且AST 高于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组,且GGT 高于其他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气郁结证组Alb 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CHE 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PT 较湿热蕴结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组的TBil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且TBA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TP 分级存在相关性,其证型演变与CTP 分级递增一致,且湿热蕴 结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体系的研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余强  陆小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9-150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但存在临床辨证证型多、证型不规范等问题。吕文良等查阅了部分1984年至2001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论文及书籍,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如:脾虚气弱证、脾肾两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脾不调证等多达71种。黄贤樟认为,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乙肝患者中68%属于以虚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中医证候,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统计,分析其证候演变规律。结果:肝胆湿热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增加;脾虚湿困证、肝气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下降;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正气耗损加重、瘀血证候增多。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脾虚、脾虚痰湿证血浆及胃粘膜胃肠激素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虚与脾虚痰湿证等不同证候状态下血浆,胃粘膜胃泌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皮生长因子(EG),含量的变化及相互调节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及胃粘膜Gas,CGRP,EGF含量。结果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是由虚证向虚实夹杂证转变的两个证候状态,体内胃肠激素Gas,CGRP和EGF的调节表现为不同模式。使如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湿热证患者胃粘膜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痰湿证患者胃粘膜CGRP水平比脾虚证,脾虚湿热证明显升高等。结论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胃粘膜胃肠激素的改变,反映了中医证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16.
肾虚证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40 ̄69岁的受试者2068例进行了骨密度测试。其中肾虚证1144例,男320例,女824例;无肾虚证608例,男306例,女302例;肺虚证164例,男80例,女84例;脾虚证152例,男76例,女76例。研究发现,按同性别、同年龄比较,肾虚证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和无肾虚证受试者,也区别于肺虚证、脾虚证受试者。说明肾虚证有骨密度的相应变化,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的经典理论。还提出将40 ̄49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进行QOL测量与评价。结果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比较QOL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以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  相似文献   

18.
当今证候基因组研究的反思以及功能基因模块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研究只有必须结合基因组结合当代分子生物学,才能揭示出中医证候的本质,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证候的研究必须在现在证候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跨越式的前进方式;从证的单个基因、个别基因、多个基因的孤立基因研究积累中,走向集约化、基因功能模块化的研究,在基因功能模块中去发现证候的内在本质,继而论证证候理论的正确性;“证乃一类功能基因组”,证是一类功能基因组的相互调控的外在表现,是一组基因功能模块的相互调控关系的综合。证候基因组学应该走模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80例患者分期分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单证的发生率:气虚证60.0%、阴虚证56.3%、血瘀证63.8%、痰湿证75.0%和火热证86.3%;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最多,证候组合形态最常见的为痰热瘀证;活动期血瘀证高于稳定期,而气虚证和阴虚证则低于稳定期;重型组阴虚证明显高于轻型组。.结论本病基本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且与病情分期分型有一定相关性,辨证时多为复合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中医湿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储存在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库的中医诊断为湿证的DKD患者的粪便标本和血清标本,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DKD不同湿证亚型(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患者之间的差异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探索与湿证亚型相关的代谢通路,并将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相结合,探讨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41例DKD患者的粪便和血清标本,其中湿热证21例,水湿证13例,湿浊证7例;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水湿证和湿浊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有7种,湿浊证和湿热证有13种,水湿证和湿热证有4种。代谢组学结果提示:DKD湿浊证和湿热证的差异血清代谢物有8种,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和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通路(P<0.05);水湿证和湿热证有27种,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通路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水湿证和湿浊证有16种,主要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通路(P<0.05)。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显示:共有46种差异血清代谢物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