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室间隔膜部瘤及假性膜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5例伴有穿孔的室间隔膜部瘤,经手术证实5例为真性、10例为假性膜部瘤。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3岁,因劳动后头晕、全身乏力半年在外院发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65/60mmHg(1mmHg=0133kPa),心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率40次/min,律齐,A2>P2,闻及大炮音,心尖区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两肺无音。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诊断为Ⅲ度AVB,最慢心率29次/min,临床观察最慢心率22次/min。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矫正型大血管错位、室间隔膜部膨出瘤、三尖瓣关闭不全。以异丙肾上腺素维持患者心率在45次/min,当心率≥50次/min时,患…  相似文献   

3.
报告经手术证实的12例室间隔膜部瘤,其中1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1例单独存在。就发病机理、症状体征、诊断和处理进行讨论,认为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手术时,必须检查膜部间隔是否膨出及是否存在薄弱处,以防漏诊室间隔膜部瘤,并提出切开瘤囊双重加固缝合或补片修补加瘤囊缝合的处理方法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使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封堵合并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总结及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对该类患者进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7例心内科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术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膜部瘤型VSD,同时分析缺损位置、VSD两端内外口径大小、膜部瘤破口数目等。47例患者VSD左心室面口内径为(8.8±3.1)mm,右心室面口内径为(6.9±2.9)mm。所有患者均采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4例患者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3.6%,介入手术时间(53.5±8.3)min,X线曝光时间(22.2±8.3)min,住院时间7~14d,随访3~6个月均无一例出现残余漏或超过轻度的瓣膜反流、传导阻滞等现象。3例因合并多处破口未封堵成功,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VSD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膜部瘤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年间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膜部瘤26例,占同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92例的3.8%;其中真性膜部瘤5例,假性21例,全部存活.术后平均随访5年9个月,效果满意.并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选择我科年龄小于12岁VSD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高度AVB的患儿,共计9(男4,女5)例,连续观察所有患儿封堵术前以及发生高度AVB后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①术中发生高度AVB5例,分别在AVB后10min~46h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其中3例为持续Ⅲ度AVB,经处理后2例转为持续Ⅱ度Ⅱ型,1例仍为持续Ⅲ度AVB;间歇性Ⅱ度Ⅱ型和Ⅲ度AVB各1例。②4例在术后12h~10d出现AVB,3例在AVB后1~12d恢复;1例未恢复,给予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3例为间歇性高度或Ⅲ度AVB,1例为持续性Ⅲ度AVB。③术后AVB恢复的3例,在高度AVB时,ECG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AVB后3~5d,ECG电轴左偏进一步加重,以后电轴左偏逐渐减轻,左前分支阻滞逐渐消失,至恢复时ECG仅遗留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小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有发生高度AVB的危险。对于高危患者,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右室间隔起搏(RV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 RVAP)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CAVB) 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7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 其中45例行RVSP术(RVSP组),42例行RVAP术(RVAP组),分别对术前及术后6、12和18个月,患者的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 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加速度指数(ACI)进行检查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 79例完成18个月随访。术后RVAP组QRS波时限较RVSP组明显增宽(P<0.05),术后12个月RVAP组LVEF、SV、ACI均较RVSP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18个月RVAP组LVEDD较RVSP组明显增大(P<0.05),RVAP组CI均较RVSP组降低,但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RVSP较RVAP有利于CAVB患者心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介入治疗实际对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2002-11~2003-11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32例并发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平均年龄19(3~48)岁。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9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经左心室造影证实右心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中29例患者选用普通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A组);40例患者选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B组)。2组患者分别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置入相应型号的普通对称封堵器或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2组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定期心电图、TTE检查。结果:A组成功封堵19例,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1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另10例因封堵器未能完全覆盖多发缺损口或封堵器引起心室流出道狭窄而换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成功;B组40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3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与普通对称封堵器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26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形成患者,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5(4.25±2.71)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16(4.37±2.84)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相应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18(6.24±2.48)mm,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术后1、3个月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26例中220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3%。未成功的6例中,4例因多出口囊袋状膜部瘤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1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而放弃封堵治疗。206例术后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14例术后造影示少量分流,1~3个月后超声复查无异常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8例和1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X线透视时间10~65(15.2±8.8)min,操作时间35~120(42.5±16.2)min。结论:经导管采用封堵器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技术关键在于对膜部瘤形态的判断以及封堵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3 0岁。因劳动后心慌、胸闷、全身乏力 3个月就诊。查体 :血压 10 0 60mmHg,心界向左扩大 ,心尖搏动弥散。心率 2 0 0次 min ,律不齐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尖区闻及 4 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 (图 1A)示 :P波消失、代之以f波 ,QRS波宽 0 16s ,起始部见含糊的δ波。V1 、V3导的R3宽0 0 8s ,起始部无δ波 ,R3在V1 、V3均呈rS波。R -R间期快速而不规则。心电图诊断 :预激综合征 (WPW )并心房颤动(Af)。二维超声心电图及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矫正型大血管错位 [SLL])。予心律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2例膜周部VSD合并膜部瘤形成患者,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4±10.7岁(3—45岁)。采用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 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1.6%(11/12),其中包括漏斗状膜部瘤5例,菜花状膜部瘤3例,囊袋状膜部瘤3例。1例囊袋状膜部瘤患者因封堵后仍有直径3mm的中量残余分流,放弃封堵。11例患者中7例术后即刻达到完全封堵;4例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3例,另1例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总完全封堵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博心律,2天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5.2个月(3~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合并膜部瘤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近年随着封堵器材的不断改进,膜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成为外科手术修补膜周VSD的一种重要替代方法.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是膜周VSD封堵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报道膜周VSD介入治疗后CAVB的发生率为1.9%~5.3%[1-4],高于外科手术[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其中52例为RVA起搏(RVA组),66例为HRVS起搏(HRVS组)。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2年内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101例完成2年随访。术后6个月和1年时两组LVEF比较无差别(0.55±0.08vs0.55±0.08,P=0.926;0.54±0.09vs0.55±0.07,P=0.407),但是对于术前LVEF(0.50者,术后1年时LVEF两组有差别(0.40±0.04vs0.44±0.04,P=0.01)。术后2年,HRVS组优于RVA组(0.51±0.10vs0.55±0.06,P=0.01)。2年内,RVA组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多于HRVS组[31.1%(14/45)vs12.5%(7/56),P=0.02]。结论 HRVS起搏对C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6岁。反复发作心悸、黑朦、晕厥,心电图提示A型预激综合征,正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旁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行心瓣膜置换术并置入VVI型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术中左心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成功率94%(62/68)。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心室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17岁,因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周突发晕厥入院.晕厥持续30min,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未见抽搐.入院体检:T 35.4℃,P 164次/min,R 34次/min,BP 130/58mmHg.心电图(图1)示:Ⅰ、aVL、V5、V6QRS波群呈qRS型,V1呈rsR'型,QRS时间>0.12s.ST段无明显偏移.Ⅲ、aVF、V1~V 5 T波倒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方法2005年3月至12月,共行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中及术后发生Ⅱ度及以上AVB8例。其中术中发生Ⅲ度AVB2例,术后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发生Ⅱ度AVB3例,Ⅲ度AVB3例,发生时间为术后4h至术后第8天,其中2例伴阿-斯综合征,1例给予临时起搏治疗,其余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利尿、脱水等治疗。结果2例术中发生Ⅲ度AVB的患者术后未再出现AVB;3例术后发生Ⅲ度AVB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8、18天恢复窦性心律,但有2例出院后再次出现Ⅲ度AVB,1例经转回我院积极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另外1例因院外治疗不及时,未能恢复;3例Ⅱ度AVB分别于术后第5、7、8天完全恢复,期间均出现Ⅱ度Ⅰ型和Ⅱ度Ⅱ型交替现象。结论AVB是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AVB应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转为永久性AVB。改进和提高导管技术及操作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通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漏斗型、窗型、管型和囊袋型(膜部瘤型)。从病理上室间隔膜部瘤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室间隔缺损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