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殷德厚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81,(Z1)
循环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持续低于4000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本症若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者,可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指循环血液中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应包括中性、嗜酸、嗜碱性粒 相似文献
3.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或药物所致。其合并症主要是感染。现将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的1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褚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61740)男8例,女4例,年龄1~9岁,其中1~3岁4例,4~9岁8例。有上感病史9例,多次应用消炎痛及复方氨基比林4例,服磺胺药3例,有X线接触史2例。合并肺炎1例,败血症1例。原有脾亢1例,乏力12例,发热11例,咳喘1例,咽充血11例… 相似文献
4.
王丽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5)
患儿,男性,8岁,因间歇性发热伴感染7年入院。无药敏及物理化学物质接触史,无家族史,体检:营养发育中等,咽部充血,左侧泪囊红肿伴分泌物,左颈可触二枚约2×1.5cm的淋巴结。血红蛋白91g/L(9.1g/d1),红细胞3.18×10~12/L(318万/mm~2),白细胞2.24×10~9/L(2240/mm~3),中性粒细胞0.17(17%),淋巴细胞0.73(73%),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185例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诊治该症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185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85例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中平均门诊治疗5±2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5例,支气管炎59例,幼儿急疹29例,支气管肺炎1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17例,疱疹性口腔炎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血液病2例,过敏性紫癜1例;伴有发热152例,伴有咳嗽85例,伴有腹泻21例,伴有皮疹31例。结论:①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中较常见,多数呈良性能够自行恢复,但其中有半数(97例)出现持续发热不退及咳嗽迁延,病程延长,对儿童身心及家长心理有较大的负担;②病程初期开始用鲨旰醇片和维生素B4片辅助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粒细胞计数恢复时间。③另对临床上用升白细胞用药后仍较顽固的粒细胞减少(5例),反复出现再次感染,应警惕血液系统疾病,常规骨髓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新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2660-2662
目的观察中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后白细胞(WBC)变化情况。方法对本院2002~2004年血液肿瘤科WBC减少住院病人200例和门诊病人4例,均已进行G-CSF治疗作为治疗组,对照组5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时间3~14d不等,WBC数量从(2.39±1.20)×109/L上升到(8.60±2.86)×109/L,中性粒细胞(ANC)数量从(1.10±0.80)×109/L上升到(3.60±1.16)×109/L;对照组上升率为58.0%。治疗组和对照组WBC和ANC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红蛋白、血小板其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用G-CSF治疗白细胞减少症WBC和ANC上升显著。 相似文献
8.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佐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对 5 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发现静滴丙种球蛋白的病人在体温和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0 .0 1,P <0 .0 5 )。结论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提高对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06例确诊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婴幼儿,〈3岁占63%。持续发热的患儿占96.23%,多数为病毒感染(86.73%),严重的细菌感染占11%(败血症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0.9%)。药物性粒细胞减少占2.8%,主要为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所致。所有病例用利血生片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好发于婴幼儿,定期检查血常规利于早期诊断,利血生片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13.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我院自 2001年 1月至 2006年 9月共收治129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129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患者女 ,35 岁 ,因 间 断 发 热 伴 咳 嗽 1 个 月 ,加 重 7d,于2003 年 12 月 26 日 入 院。 患 者 于 2003 年 11 月 出 现 发热 ,体温40℃,伴 干 咳 ,活 动 后 气促 ,于 外院 治 疗 后 热退 ,仍有 干 咳 、气 促 。 12 月 20日再 度发 热 ,咳 嗽加 重,伴大 量黄 黏 痰。查体 :双 肺 底可 闻及 较 多湿 啰音 及 痰鸣 音。 线 胸部 检查 示 双肺 纹 X理 增 重,呈 磨 玻璃 样改 变 ,两 肺均 可见 小 斑点 状模 糊 阴影 。血常 规 :W BC 12.8 ×109/L, 中 性 0.84。 诊 断 为双 侧 肺 炎 (细 菌性 )。 先 后 给 予… 相似文献
16.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个综合征,其血液学特点是周围血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到1800/mm~3以下,本病可伴有白细胞减少,即白细胞总数在4000/mm~3以下,或不伴白细胞减少。红细胞、血小板一般无变化。临床上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周期型。近年慢性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增多趋势,我院近二年来诊治24例,现将血液学改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顾曦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2,26(1)
目的:分析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以提高全科医生的诊断水平。方法:对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例患者资料进行性分析,分别采用B超检查、肾上腺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刺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例患者中病因明确者290例(75.92%),仍有92例暂时原因不明。已知病因中粒细胞分布异常99例(25.92%)、感染95例(24.87%)和药物因素54例(14.14%)分别占前3位,其次为脾亢,风湿性疾病相对少见。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众多,全科医师应提高认识,正确分辨病因后予以适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因素、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方法分析9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97例病因中,病毒感染84例,细菌感染18例,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14例,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1例。临床均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其中,持续低热不退者21例,中等度发热51例,弛张高热25例,用药后高热6例;咳嗽80例,部分伴有流涕、喘息、鼻塞、纳差等;颈部淋巴结肿大43例,皮肤出现红色小丘疹或斑丘疹23例。20d至1岁婴儿周围血中性粒细胞<1.0×109/L,1~12岁<1.5×109/L。血细菌培养87例阳性18例,病原血清学检查62例中56例阳性。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抗感染、抗病毒,因药物引起者立即停用或避免再用相关药物等;对症治疗给予退热、止咳等,使用强力升白片、利血生、复方皂矾丸、维生素类等药物治疗。治疗4~7d有80例、8~14d有12例、15~21d有5例粒细胞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结论: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由多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病毒、细菌感染多见,临床上以持续低热或反复发热,可伴有咳嗽,颈部淋巴结肿大。经病因和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定义 白细胞减少症 :WBC在 4 0× 1 0 9/L以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2 0× 1 0 9/L以下。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0 5× 1 0 9/L以下[1] 。有人将粒细胞减少分为 :轻度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1 0~ 1 .5)×1 0 9/L;中度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5~ 1 .5)× 1 0 9/L ;重度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 5× 1 0 9/L。发热 :口探一次 38 3℃或 38℃以上持续 1h。感染程度和粒细胞绝对值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粒细胞少于 1 0 0 0感染机会增加。少于 50 0感染危险较大 ,少于 1 0 0危险极大。2 特点患者… 相似文献
20.
来自于美国佛罗里达Plantation癌症研究网络公司的Charles L.Vogel博士及其同事报道说,乙二醇 相似文献